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南島運動資料庫建置第一步:【史前館+原棒協】

考古探索

  穿越千年的史前文物──從陶片分類看史前陶容器

博物館頻道

  「走讀臺灣x時空彼端的尋金者:Takili的過去與現在」 構想緣起與辦理心得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當人們面臨生命的疑惑或困境,特別會去思考「我」是誰?此次特別邀請《雄獅美術》創辦人李賢文以【我是誰?雄獅美術李賢文的奇幻之旅】為題,分享這五十年來的奇幻之旅及藝術尋路的歷程,並邀請原民藝術家哈古老師前來。現場除了有對藝術深感興趣的朋友外,也有來自臺北、臺中、屏東…等地民眾特地前來,包括當年負責採訪的編輯、為哈古策展的工作人員及雄獅美術的退休同仁都齊聚臺東,一起參與這場睽違32年的感動重逢。

  李賢文在講座中分享近百頁珍貴豐富的內容,因為【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當年慧眼識英雄的伯樂與千里馬再度於臺東重逢,《雄獅美術》於今年宣佈結束,在臺灣美術的發展中,雄獅已貢獻棉薄之力沒有遺憾。臺灣美術的道路,只有開始,沒有結束,也期勉眾人一起努力。

  原住民藝術家哈古說過去部落是以漂流木來生火,在聚會所裡的火持續不滅,讓長者可以烤火取暖,也是族人的火種。他以木頭來雕刻作品,也有薪傳的意涵,以作品紀錄原住民的生活,讓文化得以淵遠流傳。

  活動最後在李賢文、哈古與眾人的感動重逢及溫馨合影中結束。這顆種子,從當年《文訊》的報導出發,歷經《雄獅美術》的洗禮,成為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展覽,完成了一趟跨越時空的奇幻之旅。

文‧圖/臺灣好基金會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505期 2023.12.15
 

  走進史前館康樂本館更新後的南島展廳,大家一定會對展示牆上一整面棒球球員的球衣感到印象深刻。這是本館展開南島運動資料庫建置的第一步,中華民國臺灣原住民棒球運動發展協會正是我們的合作夥伴。

  史前陶片可以透過甚麼樣的分類與研究,從而成為理解史前人群生活的最佳材料呢?從田野工作現場到後續整理的分析工作,都有步驟要注意分辨,才能判斷出是屬於在地陶器還是混入的外來陶器。

  每一場「走讀臺灣」的活動設計,總是希望能帶來人群與地方透過文本產生連結與動能的可能性。透過走讀與故事,將崇德遺址、部落青年、插畫家及考古學者結合在一起的的活動,帶給參加者不一樣的思考。

  2023年最後一期電子報,祝大家在回顧與展望之間,順利跨到新的一年!

 
 

南島運動資料庫建置第一步:【史前館+原棒協】

文.圖提供/林芳誠


史前館南島廳運動展區,包含我國知名職棒選手與基層棒球隊使用裝備

  當我們被問到「臺灣的國球是什麼?」的時候,大概許多人都會不假思索地說出「棒球」,網路鄉民則調侃「贏球才是國球」的嘲諷說法。在「贏球治百病、輸球一身病」的戲謔下,特別是臺灣自1970年代以來處於弱勢的國際環境處境,國際賽事的勝利可以成為舉國歡騰、凝聚團結的萬靈丹,卻也會變成落敗之後成為眾矢之的的情緒出口,選手們披上國家隊戰袍的榮耀時刻,同時也等同於必須肩負全國民眾的關注與指責。

  有了上述的思考,作為史前館南島常設展廳主要策展人之一,我在策展期間就希望能將南島族群參與體育競技的歷程,包含面對比賽勝負、艱苦的訓練、生理─運動傷害及其後遺症;心理─榮譽心、得失心、輿論批評等等內容規劃進入展示策略,一方面讚頌南島族群的貢獻,另一方面也呈現南島族群前仆後繼希望能成為體育選手背後的政經因素,以及這些被許多雙眼睛盯著的運動表現,可以如何成為南島族群選手與自身、與社群和與整體社會溝通的一種方式。

詳全▲TOP

 
 

穿越千年的史前文物──從陶片分類看史前陶容器

文‧圖/吳意琳   


清理完畢的陶碎片,若幸運的保存狀態還不錯就可以觀察到清晰的繩紋。

  當我們漫步在博物館裡參觀史前文物,所見到展示櫃裡一件件精美的陶器,是否曾經想像過,這些陶罐歷時數千年的時空旅行是怎麼發生的?事實上,這些來自於史前時代的物件,在臺灣島上各個地點,因緣巧合意外地埋藏在地底,透過發掘,再經過分類與室內整理研究,最後華麗轉身進入博物館,向世人展現過去的歷史。

  展示廳裡的陶罐可以分成兩種脈絡來討論,第一種是在非居住地點出土的。這些地點可能是埋葬或祭祀之處,文物的狀況常常較為完整,因為是當時的人刻意「埋藏在地面下」,有更大的機會不被其他的外力破壞而保存良好。

  另一種則是在史前居住地點出土的陶器遺留,這一類的遺留通常很破碎,主因是它們在史前人日常生活中多半因為破損而隨手丟棄,很容易受到踩踏或其他如整理環境的行為再度破壞。而在田野工作時,若剛好發掘到史前人生火使用的地點,時間久了以後成為丟棄垃圾的位置(灰坑),就可能發現到許許多多各式陶罐碎片。

詳全文▲TOP

 

 

「走讀臺灣x時空彼端的尋金者:Takili的過去與現在」 構想緣起與辦理心得

文‧圖提供/姚書宇

8/3 活動合影

  為響應112年世界閱讀日與文化部「走讀臺灣」系列活動,本館今年以「土地上的學習‧詩食史事」為主題,以文本結合各種形式的走讀活動。其中兩場「時空彼端的尋金者:Takili的過去與現在」以2022年底出版的《這是誰的金子?Nnima ka liqa nii?》考古科普繪本作為走讀文本,結合室內講座及室外走讀,帶領大家穿越時空走進千年前的崇德遺址。

  由於兩場活動皆辦在暑假,剛好今年夏天也多次迎來了久違的颱風,因此行程也稍稍被打亂,但幸好最終都順利圓滿完成,感謝祖靈保佑!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乘風破浪到澎湖」特展
    時間:2023/11/23(四)~2024/9/1(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 與土地共舞-自然與人共譜的臺南特展
    時間:2023/6/20(二)~2024/1/1(一)
    地點:南科考古館二樓特展廳
  • 「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
    時間:2023/6/21(三)~2024/2/18(日)
    地點:康樂本館第一特展室及第二特展室
  • 海上人:阿美族遠洋漁生特展
    時間:2023/5/3(三)~2023/12/31(日)
    地點:康樂多功能空間
  • 直擊!博物館後臺特展
    時間:2023/5/10(三)~2023/12/31(日)
    地點:康樂本館B1展示中庭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代理館長蔡志忍│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