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考古探索
  三和文化的人形工藝(上)陶器人形刻印紋與意象創作

南島文化專欄

  史前館樹皮布主題教具箱

國際頻道

  鳥居龍藏臺灣調查相關考古遺留初探—由日本德島縣立鳥居龍藏紀念博物館展示文物出發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以《沒口之河》描寫知本溼地一路變化的自然環境書寫作者黃瀚嶢,於參與生態調查同時跟著參與光電案抗爭的過程,認識部落族人在乎的觀點與歷史,進而在書寫觀點上也產生有別於一般自然保育的視角,所提出生態保育與傳統領域共同承載當地歷史記憶而無法切割或分開的觀點,讓這本書入圍2023臺灣文學金典獎。

  本館10月20日以「走讀Café‧河流的口——卡大地布與知本溼地的記憶交織」為題,邀請作者前來卡大地布部落辦理分享會,並在荒野協會幹部蘇雅婷的主持下與族人對談。10月21日則辦理「走讀半日學‧Muveneng姆芙嫩知本溼地前世今生」,第一階段在史前館更新過的南島廳,由族人以其主體性角度豐富展示詮釋並參與在展示效應的擴散,講述展廳當中與該部落有關的歷史。第二階段轉往Kanaluvan旮那魯汎與Muveneng姆芙嫩知本溼地。曾任青年會會長的族人Mavaliw Tarulivak Tanuvak高詩捷帶大家實地走讀,講述他跟長輩們在此活動的記憶與地貌隨季節變化帶來的在地知識。

  本次走讀活動,從卡大地布部落與Muveneng姆芙嫩知本溼地的關係談起,結合環境書寫、文化地名、部落歷史、當代社會議題的軸線,從博物館到部落串起土地、正義、歷史之事的探討,希望帶大家感受到博物館辦理教育行動可以做為一處對話與認識的平台,例如本次走讀路線從展廳到濕地,參加者可以一路聽著族人與作者的觀點交互呈現,也能提出問題交流。現場也有參加者敲碗表示,期待這類能夠在展廳現場聽到族人以自己觀點帶導覽的形式,未來還能夠繼續。

文‧圖/史前館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502期 2023.11.1
 

  本期電子報將連續兩期刊出〈三和文化的人形工藝〉討論,上篇以陶器人形刻印紋與意象創作為主,可以看到研究上對於人形紋在器物上的形象分析,接著又看到當代藝術工作者如何與考古研究人員合作,使得意象可以成為藝術品,成為在展廳說故事連接古今的媒介。

  對於南島族群來說,構樹被栽種在太平洋諸島各地可說承載了人們遷徙的故事,而根據研究顯示,這些被栽種的構樹基因源自於臺灣。展示更新後的史前館本館也交代了這一段故事,透過研發樹皮布教具箱,讓教師也可以將這段故事帶回校園跟學生分享。

  先前電子報介紹了幾位同仁到德島的鳥居龍藏紀念博物館交流及學習所分享的展覽內容,這一次主題聚焦於展廳內有關臺灣的考古資料及田野筆記,介紹圓山貝塚與臺中公園兩處遺址的出土文物。期待未來兩館還有更多互相致力合作產出的可能。

 
 

三和文化的人形工藝(上)陶器人形刻印紋與意象創作

文‧圖/葉美珍


陶藝創作男女青年唱誦演練之場景

前言

  目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史前史廳第五展示室主要展示的是臺灣東南地區距今2300年前金屬器時代三和文化之重要物質文化內涵。若以陶器紋飾特徵來劃分其文化階段,三和文化大致有3個發展階段,第一個發展階段距今2310至1980年前,第二個發展階段大約在距今1980至1420年前,第三個發展階段大約在距今1420至1240年前。

  三和文化早期的本地人群以山間資源為發展基礎,包括卑南遺址、老番社遺址、上里遺址屬於等皆三和文化早期遺址,稍後海岸也成為三和文化的舞台。三和文化早中期以後發展出不同的面相,陶器所帶紋飾之百步蛇身紋轉為「全蛇形」紋,此類蛇紋亦出現在石刀、骨角雕件及陶器上。

詳全▲TOP

 
 

史前館樹皮布主題教具箱

文‧圖/林佳靜   


布農族傳統陀螺。

  構樹俗稱鹿仔樹,是臺灣平地常見的樹種,廣泛分布於東亞與中南半島,是製作樹皮布的重要原料。樹皮布文化是南島族群相當重要的文化特質,根據研究顯示,南島族群祖先會帶著構樹一同遷徙,進而在太平洋諸島定居並栽種,而這些被栽種的構樹基因源自於臺灣(Chang et al., 2015)。

  教育部推出「112年度本土教育人才培育素養計畫」,史前館結合本館研究、典藏與展示內容,推出5個主題的教師研習活動。其中在8月2日辦理一場「太平洋構樹的起源與樹皮布文化」教師研習課程,帶領學校老師一同認識構樹以及南島族群的分布與文化內涵,同時邀請在地樹皮布創作藝術家帶領大家體驗樹皮布製作與認識當代生活的應用。

詳全文▲TOP

 

 

鳥居龍藏臺灣調查相關考古遺留初探—由日本德島縣立鳥居龍藏紀念博物館展示文物出發

文‧圖提供/曾于宣

鳥居龍藏1897年田野筆記內有關圓山貝塚的紀錄(曾于宣提供))

緣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稱史前館)於2022年9月與日本德島縣立鳥居龍藏紀念博物館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協議未來雙方將共同促進臺灣原住民研究、民族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研究等專業領域之發展,並期望將合作成果展現於展示及教育推廣活動。

  由於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雙方於2021、2022年分別辦理一次臺日線上交流會議,又於2023年6月及8月辦理兩次線上交流研究會議。除了線上交流外,終於在全球新冠疫情緩和、逐漸解封的情況下,在2023年2月首先由鳥居龍藏紀念博物館館員來臺進行實體交流,又於3月由史前館館員赴日訪問,正式實現雙方的實體互訪交流活動。藉著實體交流機會,康樂本館與南科考古館同仁於今年3月終於得以前往日本一睹鳥居龍藏紀念博物館的館藏資料。本文即為展廳內考古資料及館藏田野筆記的相關紀錄。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與土地共舞-自然與人共譜的臺南特展
    時間:2023/6/20(二)~2024/1/1(一)
    地點:南科考古館二樓特展廳
  • 「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
    時間:2023/6/21(三)~2024/2/18(日)
    地點:康樂本館第一特展室及第二特展室
  • 海上人:阿美族遠洋漁生特展
    時間:2023/5/3(三)~2023/12/31(日)
    地點:康樂多功能空間
  • 直擊!博物館後臺特展
    時間:2023/5/10(三)~2023/12/31(日)
    地點:康樂本館B1展示中庭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代理館長蔡志忍│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