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考古博物館的永續推廣實踐──記2023年「與土地共舞市集」X植物食器DIY

博物館頻道

  友善平權進行式──記南科考古館2023年視障團體導覽與教育推廣活動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體會發掘知識的過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史前館在今年5月重新開幕後,也立即展開國際研究及文化交流

  「文化環境共生:臺灣原住民文化與環境知識特展」在9/2於日本北海道平取町二風谷沙流川歷史館開幕,以小米、構樹、苧麻、黃藤等植物,引導觀眾瞭解自然資源如何與原住民族生活相伴,傳遞環境對於文化保存的重要性,同時也以達悟族的海洋知識映照,讓觀眾理解原住民的環境知識也適用於當代,甚至可能是當代永續發展的解方。

  於9/3舉辦研討會則以原住民環境知識為主題,邀請日方多位專家學者共同交流探討。會中史前館除了介紹臺灣原民的環境知識,也分享了近年與原民社群合作的案例;日方則有相關研究的學者及在地原住民族,針對日本原民文化的保存及發展現況進行分享。

這次不僅在地民眾參與踴躍,更有關心相關議題的日本民眾遠從外地趕來,連續兩天的活動獲得不小的回響。

文‧圖/史前館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99期 2023.9.15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涵蓋環境、社會、經濟、人權等永續發展的面向,也成為各方辦理活動、施行政策的參考及設計。本期兩篇文章以南科考古館在友善平權活動安排的嘗試、特展市集減塑環保的嘗試,試著在永續發展目標的考量下設計活動。

  對南科考古館來說,這是第一次接待視障團體的嘗試,規劃了一系列以觸覺及聲音為主的常設展廳導覽體驗。儘管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但是願意練習踏出第一步就是最好的開始。

  而練習在市集活動使用葉子製作食器來取代一次性的容器,從採集、清洗、製作到裝盛,這對於館員、攤商及消費者來說也都是新的學習。互相配合與珍惜,就是對土地友善的做法。

  本期迎來2022年最後一篇實習生心得。可以在博物館準備展示更新的期間與各學門領域的工作者一起工作跟學習,絕對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歡迎所有曾經在史前館實習過的夥伴找時間回來,逛一逛變身過的史前館康樂本館。

 
 

考古博物館的永續推廣實踐──記2023年「與土地共舞市集」X植物食器DIY

文‧圖提供/林芳儀


以血桐葉和月桃葉製成不同形狀的容器

  近年來極端氣候發生頻率增加,引發全世界對環境及永續發展議題的關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包含17項目標及169個細項目標,涵蓋環境、社會、經濟等面向,已成為近年永續發展議題重要的遵循指標。

  南科考古館(以下稱南科館)以考古學和民族學為核心內容,關注過去與現在的人群生活,包含人與土地之間的相互關係。除了研究與教育推廣,南科館也期待能以永續與多元的概念,探索考古研究專題與國際永續指標接軌之可能性,拓展考古科普內容,回應當代社會議題,推動「社會永續發展」的力量。因此,如何將永續議題融入活動中實踐,也是南科館這幾年持續努力的目標。

詳全▲TOP

 
 

友善平權進行式──記南科考古館2023年視障團體導覽與教育推廣活動

文/林慧仙‧圖/南科考古館提供   


台南視障重建中心來訪成員手比方形象徵南科考古館建築特色,於館內黃色天井合照

  回顧國內博物館展示及教育推廣活動近年來在文化近用、重視多元文化及社會包容等概念推行下,皆開始在展示規劃上有意識加入友善平權概念,相關服務及執行成果整體而言也較過往更為充實與豐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康樂本館於2023年5月完成建築景觀再造工程,其中常設展更新的特色亮點之一便是融入大量以文化平權、語言平權為概念的展示設計,可說為多元族群服務帶來了更直觀、便利且實用的觀展體驗。

  為能延續康樂本館現階段友善平權亮點,同時呼應CRPD精神(21世紀第一個人權公約,影響全球身心障礙者之權利保障),以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十項「減少不平等」目標,2023年南科考古館在教育推廣活動上,也首次與臺南視障重建中心合作定向課程,辦理了以視障團體為主要客群的展廳導覽與教育推廣體驗活動,共接待了14位含視障者及陪同者前來參觀體驗。

詳全文▲TOP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體會發掘知識的過程

文‧圖提供/Ella Gilbertson

與博物館考古學門同仁合影

前言

  跳脫舒適圈對我而言,從馬來西亞到臺灣唸書早已是習慣跳脫舒適圈的生活。雖說如此,從臺北到外縣市實習是需要勇氣的。從申請實習通過、尋找短暫住處、選擇有限的交通工具,前後也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準備,還好這些事情能夠順利完成。

  面對種種困難,我仍然選擇到史前館實習,是因為在能夠學習博物館實務操作與探索個人研究方向外,更希望在史前館能夠學習和參與展示上如何處理原住民族群文化議題。

  今年實習碰巧史前館常設展仍然在更新中,雖說無法看到常設展全貌,但也透過此機會見到開幕前文物未上架的展場,觀察佈展的規劃與展示上的問題。史前館特別讓實習生有跨組別的實習經驗,這也讓我擁有難得的機會到各個組別學習新知識並充實自己的實務經驗。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與土地共舞-自然與人共譜的臺南特展
    時間:2023/6/20(二)~2024/1/1(一)
    地點:南科考古館二樓特展廳
  • 「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
    時間:2023/6/21(三)~2024/2/18(日)
    地點:康樂本館第一特展室及第二特展室
  • 海上人:阿美族遠洋漁生特展
    時間:2023/5/3(三)~2023/12/31(日)
    地點:康樂多功能空間
  • 直擊!博物館後臺特展
    時間:2023/5/10(三)~2023/12/31(日)
    地點:康樂本館B1展示中庭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2年9、10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代理館長蔡志忍│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