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觸摸史前──臺灣史前史廳的3D科技應用

博物館頻道

  願是綻放的玫瑰少年──420性別平等教育日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在史前館的跨領域學習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本館4月1至5日連續假期間,開放新設探索館供民眾體驗參觀,除了1F同理心展示區外,2F史前探索學習區更是深受親子家庭歡迎。六大主題「巨石森林」、「害羞的史前豬」、「寶物大逃脫」、「石頭變身」、「陶紋之謎」及戶外露臺「眺望都蘭山」地景遊戲區,觀眾藉由觀察、尋寶、動手操作、想像與解謎來完成挑戰。

文.圖/邱瓊儀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89期 2023.4.15
 

  歷經近三年的展示更新與建築再造,史前館將在5月19日重新開幕啦!上週為讀者介紹館內全新打造、以兒童為主體的探索館,本期則帶大家走進三大常設展之一——臺灣史前史廳。展示更新過程中,策展團隊將近年蓬勃發展的3D技術運用於展廳各處,讓3萬年來在臺灣發生的故事綻放全新風貌。

  教育部將4月20日訂為「性別平等教育日」,以紀念因社會對性別認知的狹隘而受害的葉永鋕少年。史前館舉辦「葉永鋕事件紀念講座」,邀請講者分享性別與原住民族群議題交織的處境,與會聽眾自講座萌發許多反思與分享,呈現東臺灣性別與原住民教育的動能。

  博物館業務包羅萬象,館內工作者也遍及各個領域。本期實習生來自美術產業學系,分享其於實習期間如何精進設計本業,還跨組室體驗、學習各樣技能。

 
 

觸摸史前──臺灣史前史廳的3D科技應用

文.圖/葉長庚


在此放大場景製作初期應用3D技術復原完整的模態作為參考

  史前館自2020年起閉館進行再造更新計畫,「臺灣史前史廳」常設展是這次更新的重點項目之一。在開館前夕,希望透過本文與觀眾分享新的展示規劃。「臺灣史絕對不只400年」是臺灣史前史廳展示文案的第一句話,為整個展廳的主軸「3萬年來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人的故事」揭開序幕。然而,這並無法改變多數國人對臺灣史前史的陌生。

  在展示規劃過程中,如何讓觀眾可以更貼近史前史,如何在傳統出土遺物的展示上增加新的創意,如何讓觀眾不再僅是看到局部被保留下來的物質文化,而能進一步理解史前人群的生活情形,一直是策展團隊思考的重點。

展示文物可以觸摸嗎?

  考古學者藉由發掘出土的史前遺留來理解過去人群的生活方式,從遺物上的加工製作痕、使用過程產生的消耗痕、陶器製作的技術或是刻劃在表面的紋飾等,來論史前人群的技術與文化異同。如何讓觀眾也能藉此理解考古學建構史前史的方式呢?

詳全▲TOP

 
 

願是綻放的玫瑰少年──420性別平等教育日

文/呂憶君‧圖/楊素琪、呂亞竹  


冀以「葉永鋕事件紀念講座」提升參與者對於多元性別的認知與破除性別刻板印象(史前館提供,楊素琪設計)

撕裂的玫瑰,葉永鋕少年之死

  葉永鋕,屏東高樹國中學生,由於陰柔氣質有別於主流價值的期待,長期受到言語與肢體霸凌,如遭同學嘲笑「娘娘腔」或強行脫下褲子「驗明正身」,因此他常刻意避開下課時間上廁所。然而,在意外發生的2000年4月20日,他被發現頭、鼻出血倒臥在校園廁所裡,即便送醫急救仍宣告不治。此一事件的發生,凸顯學校性別教育缺乏探討對多元性別氣質的認知與尊重等議題,促使各界重新審視《兩性平等教育法》的不足,進而促成《性別平等教育法》與4月20日性別平等教育日的制定與推動。時至今日,性別平等教育的普及與深化仍有待各界努力,以期打破社會結構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

從性別議題談創傷與人權

  本館於2022年舉辦「葉永鋕事件紀念講座」,希望提升參與者對於多元性別的認知、並破除性別刻板印象。本次邀請到當年於屏東高樹國中擔任輔導教師的瑪達拉達努巴克,他以「在玫塊少年之後──在性別與原住民教育議題上的行動思考」為講題,指出在臺灣性別平等教育推動過程中,2000年發生的葉永鋕事件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起事件揭露性別歧視帶來的暴力霸凌,起因於整體社會缺乏對於多元性別的認識,呈現既有性別框架造成性別少數的壓迫與難以抹滅的創傷。他分享二十年來身為學校輔導老師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並於原住民部落推動性平組織與倡議的實踐經驗。

詳全文▲TOP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在史前館的跨領域學習

文‧圖/鍾雨倫


協助民族學盤點,並製作替換用的襯墊

  這次實習很感謝史前館願意收一個不是相關科系,只是在大四上了一堂博物館學課程就興沖沖請老師寫了推薦信、跑來實習的應屆畢業生。實習開始前我便有點緊張,思考自己到底能派上什麼用場呢?

  當畢業的同學紛紛踏上求職、升學的路時,我卻跑來實習,不免有點迷惘,一個月的時間其實很短,我到底能做出什麼呢?還是我應該順應社會常規去投履歷呢?現在回頭來看,這一個月我真的有許多收穫。

  實習期間,依照學校老師建議,我加入了展示教育組。但今年史前館改變了實習規劃,讓展示教育、研究典藏兩組的實習生互相支援、學習,使我們更認識兩組不同的工作內容。同時史前館也用心地為每一個實習生依照專長和所學安排了不同的任務內容,若是曾表明有導覽意願的學生,就會被分配導覽工作;若是有報考研究所意願的人,就會被提供書單……。而我則是依據設計、攝影的專長分配到了活動主視覺設計、以及展場和商品攝影等任務。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
    時間:2022/10/1(六)~2023/5/26(五)
    地點:康樂本館-第1特展室
  • 直擊!博物館後臺特展
    時間:2022/11/18(五)~2023/5/7(日)
    地點:南科考古館-特展廳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2年3、4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康美│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