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說故事遊戲─從《玦:孿生》談考古轉譯的真實與想像

回想‧迴響

  這個土地上曾經發生過怎樣的故事?─《玦:孿生》

回想‧迴響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不一樣的實習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39期 2021.3.15

這個土地上曾經發生過怎樣的故事?─《玦:孿生》

文.曾耀慶/圖.曾耀慶、葉長庚

《玦:孿生》封面─卑南遺址第一本史前奇想漫畫

創作緣起

  只是兩千多年前的故事,到了今天也僅存少數未被時間抹去的器具、石板棺、建築遺跡等物質可供想像,也許我們能試著拼湊、想像出幾種史前卑南文化人可能的生活樣貌,但我們很難用肯定的語氣述說那些不留下痕跡的,例如對話或情感,而這些通常會是一個故事的核心。

  身為《玦:孿生》這本漫畫書的作者,我和館方都想寫出一個好看的、面向大眾的故事,要在非實驗性作品裡以極大量推測語氣去呈現情節,是一項超過我現在能力的任務;但我和館方也同時希望保持故事的呈現,不會和既有考古事實與猜想有嚴重的偏離。為了兼顧兩者,我決定在未知與已知之間找到最明確的交集:對我而言,「我們都是人」是這次故事發想的起點。我想讓讀者意識到,即使是發生在那麼久以前,對當時的人來說,那就是他們的日常,他們的人生。

故事靈感

  一開始,是兩件考古發現觸發了我劇本寫作的靈感:第一,在普遍為雙人成對的人獸形玉玦中,極罕見地出現了單人獸形玉玦;第二,在史前館瞭望台處發掘了石板棺,但多數卑南文化人的棺是安置在聚落裡,以特定的方式排列在家屋後方。兩者相通處,即是多對少、雙對單、慣例對特例。如果這兩者是有關聯的呢?會有什麼可能,把這兩件考古發現串連起來呢?

國寶人獸形玉玦的形象是《玦:孿生》發想的來源

卑南遺址公園瞭望台處的石板棺復原展示情形

  在這個階段,我把「雙人」、「玉器」、「離群」作為發想關鍵詞,聯想出一段描述:「有一對雙胞胎姊妹,其中一人善製玉器,但某種原因使她離開聚落而死去。」雙胞胎之間有什麼互動和感情?製作玉器可能引發什麼事件?是什麼原因讓主角必須離開群體獨自生活,又是什麼因素導致了她的死亡?如果瞭望台那裡的棺是為她而造,為什麼要造在那裡?這些自我提問一個接著一個冒出來,只要對它們合情、合理、符合考古事實地一一回應,故事就會成形,長出細節。經過數次改寫、徵詢史前館的專業意見並調整,終於順利完成。

「我是誰?」或者「誰才是我?」

  我好像也可以將自己描述為一個「雙子座的、偏好離群的藝術創作者」,而這和故事的主要元素產生了對應。我認為這是因為創作的發想經常來自創作者本身的特質和他當前最關注的事物,其中哪些在背景持續運行的思考會被眼前的題目觸發,就容易成為作品的思考雛型。

  「雙子座」這個名詞經常讓我聯想到自己的多面性,而我想這也是所有人共有的:當我們要對自己產生認同,但我們卻同時擁有許多相異甚遠的面向,我們要選擇認同哪個面向?或者,我們如何能夠更輕易地統合這個整體,不感到混亂與挫折,並以此整體與外界互動?

  除了自己的不同面向,有時我們也會被迫意識到另一層的認同衝突:我更是「我」這個獨立的個體,還是群體裡的一個小分子?這小分子還可能隸屬於不同群體,也許是家庭、班級、公司、性別、國家、物種等等不同框架下的自己彼此矛盾,我們似乎只能承受內在衝突帶來的痛楚,甚至硬是扼殺一部分自己的精神感官。

  本作主角的雙胞胎姊妹各自作為自己、作為雙胞胎之一、作為家族成員之一、作為聚落成員之一,她們同樣面臨如此困境,而她們選擇了(或被推向)不同道路,最後走向不同的結局。我想這是在回應一個貫穿古今、只要人類群聚之處就可能存在的提問:「我是誰?」或者「誰才是我?」回過頭看,這就是一個以史前文化為背景的,關於自我身份認同的故事。

漫畫中姊妹二人對於身份認同的討論

關於《玦:孿生》

  故事的每個章節,在章節數字和插圖之間都夾了一個物件,那是玉玦。考古學者找到各種形式的玉玦,並不是全都以人獸為造形,但我刻意選擇了三種人獸形或獸形玉玦,為的是配合該章節的劇情:起初以雙人獸形玉玦象徵主角們還只是一對相處融洽的雙胞胎姊妹,後來姊妹年紀漸長,累積了不同經歷,便逐漸分裂為兩個個體,直到妹妹脫離家族與聚落,便以單人獸形玉玦象徵她的狀態。

  最後一章採用了多環獸形玉玦的形象,是用於象徵學者們推論的卑南文化部分特徵:團結、互助、富強。這也對應到封面與最末段的畫面──姊妹兩人一起眺望她們的聚落。在我自己的解讀(放下畫筆時,我也是個讀者),這畫面代表姊妹的和解,也某種程度上是妹妹和聚落的和解──雖然這和解是在她不再被肉體束縛之後才發生的。寫到這裡我冒出一個疑問:如果她只是負傷而被帶回聚落,順利養傷,恢復了元氣,那麼這場和解還會發生嗎?

卑南遺址公園所設立多環獸形玉玦形象

漫畫中姊妹位於山坡上一起眺望她們的聚落

  當然,這些玉玦的形象並不是真的與這些涵義連結,是我以實際被挖出的文物為本,在盡可能避免曲解事實和有力推論的前提下,為了故事情節連結而杜撰出來的解釋。這次的作品,在技術上就是以此為軸進行,所有的創意發想也都從這裡出發,放膽走遠一點,然後再回來檢視。這過程不簡單,但也相當有趣。

  在臺東取材時,我在博物館內和考古遺址做了一些速寫,葉長庚博士也在研究室讓我更近更仔細地觀察考古文物,並提供了充足的參考書籍與圖冊;從器物、衣著、建築、到生活樣態等等,都在繪製圖稿時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此非常感謝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大方分享其專業知識,葉博士與許多研究人員也一再不厭其煩地說明、提出建議,讓這部漫畫朝向「不嚴重偏離已知與可能的事實,但又能讓讀者覺得好看的故事」更接近了一些。

(本文作者為《玦:孿生》一書作者,2018年入選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臺灣館參展藝術家,本文修改自《玦:孿生》作者後記)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