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1980年的一堂考古課:卑南遺址發掘四十週年「搶救考古檔案回顧展」

博物館頻道

  「考古耕人─幻影紀事展」觀眾問卷分析簡易整理

博物館頻道

  史前館「藏品查詢系統」的發展演進及使用簡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史前館與賽夏族團隊合作傳統織布工藝復振工作有成 館藏老件重製品贏得肯定

  本館近年執行「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與各原住民社群或工作室合作,致力進行民族學典藏品的科學分析、田野調查與技藝復振等。

  本館與賽夏族的重製團隊自108年起合作,進行館藏賽夏族服飾及配件的文物分析、脈絡調查、田野採集與物件重製等工作,期待以此資源公眾化的模式使博物館典藏品得以重回文化與地方脈絡,和部落、社群一起走在傳統技藝復振與文化永續發展的路上。去(108)年的合作過程中,發現有一件館藏品與部落老照片中一位男性穿著的無袖短衣圖紋一致,推測即是同一件文物。此一發現讓館方及重製團隊非常振奮,因該物件或類似的圖紋在部落已不復見,本以為只能透過老照片欣賞及回憶,透過雙方合作而有機會以重製的方式讓織紋和技法重新回到賽夏族的文化脈絡當中,織者們更特別將該織紋命名為蝴蝶紋。今(109)年,在苗栗縣政府舉辦的「苗栗縣賽夏族服飾競賽及展示活動」中,一位織者重製了前述的蝴蝶紋短衣和另一件史前館館藏的無袖長衣參加比賽,精緻的織作和尋回圖紋的感人過程獲得了評審和族人的讚賞與肯定。

  本館館藏圖紋的重製服飾雖然最後以些微差距未能獲得首獎,但能讓失傳的織紋重新成為織者的技藝,並更加凝聚族群認同,即是文化復振與傳承的成功和持續努力的動力。其他得獎作品會在賽夏族民俗文物館持續展示至109年10月30日,希望讓更多人認識賽夏族傳統服飾的內涵及織紋背後的故事,並促進更多族人的參與、重振、再生與創新。史前館也將持續開放館藏品與研究知識等資源,和原住民社群一起為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努力。

文‧圖/史前館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30期 2020.11.1
 

  40年前,臺東發生驚天動地的文化資產事件,在還沒有文資法的當年,考古人員、記者、公務人員、民眾等等不同利益的關係者如何在卑南遺址上交會、角力、往來與合作。卑南遺址發掘四十週年「搶救考古檔案回顧展」試著透過片段還原一部分的事實,讓大家在40年之後回望臺灣首次搶救考古的經典案例。   

  透過藝術型態的展覽,以單純的影像來讓民眾知道考古工人參與考古的重要性,讓民眾知道考古的過程與結果是許多人共同努力而促成,而能更珍惜這塊土地帶給我們的滋養與資產。「考古耕人─幻影紀事展」透過觀眾問卷的分析與簡易整理,試圖讓大家知道,觀眾對於藝術介入有關考古主題展示的反應。

  文物進入博物館的典藏系統,不管是對內使用或對外提供資訊,一定都需要完善的查詢系統來管理。目前史前館的第三代藏品查詢系統,以文化部的共構版為基礎,提供了蘊含智慧化與最佳化設計理念的單一搜尋框,降低使用者在搜尋上的知識門檻,而能夠得到更多資訊與相關訊息。

 
 

1980年的一堂考古課:卑南遺址發掘四十週年「搶救考古檔案回顧展」

文‧圖/黃郁倫

神秘的黑皮精裝書


  2010年7月底,暱稱為「洞洞館」之一的臺大人類學系系館被拆除剷平,我在同一個夏天隨洞洞館畢業。畢業前,系館走廊堆滿了教授們整理出來的二手書籍、辦公文具、收納家具等供學生們自由撿取。我就這麼帶回一本黑皮精裝書,兩指節厚的書背上燙金著「促進史前文化博物館、保護卑南遺址(發掘)工作簡報」,裡頭盡是無趣且難以消化的會議紀錄、工作簡報、人員名單,還有原主秀氣的字跡筆記留在頁面空白處。

  當時我當然不曉得,在臺東的史前館正準備推出紀念卑南遺址發掘三十週年的「卑南考古傳奇特展」;更不曉得半年後我將到史前館任職、十年後會在遺址上籌劃四十週年紀念的「搶救考古檔案回顧展」。

  這本精裝書跟著我又回到臺東。隨著我在史前館年資的增長、對公務制度更多的體悟,每多一次隨手翻閱都會多一分理解。這些理解大抵成為這次展覽的基調:那些檯面下的低調行動、看不見的刀光劍影、不好明說的交換妥協、只容於口述記憶的瘡疤、注定被遺忘的細節。

詳全▲TOP

 
 

「考古耕人─幻影紀事展」觀眾問卷分析簡易整理

文‧圖/林慧仙


以QRCode形式進行問卷調查

  筆者於427期〈藝術介入的博物館展示與地方實踐──側寫「考古耕人—幻影紀事展」〉,介紹了現於南科考古館展出之「考古耕人─幻影紀事展」。為了進一步掌握觀眾對於考古類博物館之展示喜好,了解觀眾對於藝術介入博物館展示的反應與接受程度,並同時兼顧新冠肺炎(COVID-19)之防疫需求,特地於展場內設置一組QR Code數位問卷,讓觀眾自行以私人手機連結至網路填寫。本問卷採樣範圍從開展日109年6月6日起至109年10月10日止,共搜集166則回應。問卷共設計13項題目,因篇幅限制無法全文刊出,故僅挑選部分主要項目之初步分析如下:

一、請問您今年幾歲?

12歲以下

13-18歲

19-24歲

25-35歲

36-45歲

46-65歲

65歲以上

16.7%

7.4%

17.3%

32.7%

17.9%

7.4%

0.6%

27人

12人

28人

53人

29人

12人

1人

詳全文▲TOP

 

 

史前館「藏品查詢系統」的發展演進及使用簡介

文.圖/王勁之

「藏品查詢系統」的發展演進

  在早期,若要接觸或研究博物館內的典藏品,必須申請提借,親臨現場檢閱,或透過博物館的公開展覽及出版品來進行認識。這些方式有著各種時空條件的限制,且典藏機構所能提供的服務量能也相當有限。

  到了21世紀的最初幾年,數位化相關技術日漸普及(特別是數位相機的技術推進與普及化),建立「數位典藏」服務網站蔚為一股風潮。許多典藏機構開始將藏品的數位化影像及編目資訊放上全球資訊網,以網際網路為資訊傳輸載體,讓使用者得以從遠端更加方便地查閱及使用典藏內容。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的典藏品數位化之初始,也是在前述的時代脈絡下開展,至今已累積了二十年以上的工作成果。在民國90年代初期建立了第一代的館藏檢索服務系統,內容包含考古學、民族學與自然史三大館藏學門。之後在民國92至94年參與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也增加了一些應用服務。此外,因承接了教育部「國立社教機構服務升級計畫」所籌設之「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從民國92年開始規劃並持續執行至98年,更是進一步將民族學門全數典藏品都建立了完整的數位化影像內容。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有兩個唷!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拿麼厲害,在部落!
    活動時間:2020/9/21(一) ~ 2021/9/19(六)週二至週六 11:30-17:00
    地點:
    ◆ Mena'u i Kasavakan 看見建和
    建和部落鹿寮(臺東市建和里建和二街71 巷30 號隔壁)
    十人以上預約參觀請洽Alikay 潘晨綱0925-011-748
    ◆ Venaquan 在小米裡得更新
    拉勞蘭小米工坊(臺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10 鄰21 號)
  • 卑南遺址搶救考古四十週年特展
    活動時間:2020/10/15(四)~2021/2/28(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 海想聽,成功潮流生活特展
    時間:2019/11/1(五)~2020/12/31(四)
    地點:臺東縣成功原住民文物館
  • 歌,住著誰的青春:唱出太魯閣族的時代歌謠
    時間:2020/11/21 ~ 2021/12/31( 週一至週六)9:00-17:00
    地點: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 花蓮縣萬榮鄉萬榮村124 號)
  • Cikasoan kami「2020 七腳川論談:過去現在以後」
    時間:2020/11/29( 日)8:30-18:30
    地點:
    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多功能活動中心(花蓮縣壽豐鄉壽豐村10 鄰公園路28 巷3 號)
    主題:「我們的夥伴在哪裏:當代七腳川青年與文化復振」、「近代Cikasoan 樂&舞發展」、「Cikasoan 循跡X青年行動」、「Cikasoan服飾,你懂多少?」 報名│請上本館粉專查詢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七腳川(Cikasuan)戰役 110 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 日 ) ~ 2020/12/31( 四 )(週日休館)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 1 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 26 號)

主題活動:

  • 「空間共感」藝術駐村實驗計畫 - 馬武窟溪
    時間:2020/11/1( 日) ~ 2020/11/30( 一)
    地點:康樂本館學術活動中心
    東河美麗的馬武窟溪在獨木舟和SUP 活躍之前,史前人也在這裡生活著。而在築起東河橋之前,不知他們如何跨越寬闊的河面。「當我們在遺址上反覆走動與回歸,就是在跟史前人進行對話。」這是一項藝術與身體感結合的實驗計畫,透過駐村創作巨幅油畫的歷程、鋼琴家的參與創作,結合划過獨木舟的你我,空間的感知成為踏進史前空間不可或缺的拼圖,讓我們一齊在開放的工作室裡共同感受。
  • 馬武窟溪之夜藝術對談:黃亦中、周美君、張溥騰、李坤修、葉美珍
    時間:2020/11/21( 六)17:30 ~ 21:30
    地點:康樂本館學術活動中心
    透過藝術家之眼、音樂家之手,史前的馬武窟溪口或可以從畫作或樂音形塑重現。馬武窟溪之夜將透過座談,聊聊踏查經驗、史前遺址、身體感受、創作與想像,一起沉潛浸覆在流水與月光之中。
    駐村創作│藝術家黃亦中 主題協作│音樂家周美君、研究典藏組研究人員
    詳情|請至本館官網粉專「史前館藝術駐村」粉專查詢

 》南科考古館 

  • 考古耕人.幻影紀事展
    時間:2020/6/6( 六) ~ 2020/11/29( 日)
    地點:南科考古館二樓梯廳
    台南科學園區長達20 多年的考古發掘工作,映照著每位參與考古工作在地居民的生活,他們默默挖掘如同農人般辛勤耕作,其個人生命歷程可說與南科園區發展過程交錯疊合、密不可分。
    本展覽企圖透過影像的語彙、藝術的視角再次編寫南科考古人文風景, 希望能引發觀眾再次思考考古文物的在地意義,也看見南科考古館與在地居民再次交會的更多可能。
  • 考古.工具.人-考古工作暨工具展
    時間:2020/7/14( 二 ) ~ 2020/12/13( 日 )(週一休館)
    地點:南科考古館2樓特展廳(台南市新市區南科三路10號)

 》卑南遺址公園 

  • 109 年古代陶器工作坊
    時間:2020/11/14( 六)8:00-17: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自然教室
    史前館學術成果分享:本年度工坊由研究人員與工藝師帶領民眾製作古代手編蓆片,蓆印紋陶蓋與縞狀紋雙耳陶杯。透過以形制觀察與實驗,我們嘗試重製史前人類製作之工藝品。
    活動費用| 每人500 元,含纖維材料、陶土、現場使用製作工具、餐點與陶器野燒。身心障礙民眾優惠價400 元(憑證明文件)網上報名|活動洽詢| (089)381166#726 廖小姐
  • 臺灣民俗植物利用--黃荊平安皂
    時間:2020/11/28(六)14:00-16: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自然教室
    黃荊為馬鞭草科植物,葉子只要稍加搓揉便能聞到特殊香氣,早期先民除了做為材薪也利用其香氣驅除蚊蟲與除穢,將其入皂可清潔香味更宜人。教師請逕上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
    活動費用|酌收活動材料費165元 網上報名|活動洽詢| (089)233466#210李小姐
  • 第十屆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巡迴 詳情及報名
    活動時間:2020/9/12~12/5(六)14:00-17:00‧卑南遺址公園、南科考古館
    史前館於9-12月辦理第十屆野望影展,將藉由最新、最優質的生態紀錄片,邀請大家一起認識地球生態的多樣性以及思考如何維持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為進一步了解影片所傳達的意念,每場影片同時規劃了活動與講座。
    ■卑南遺址公園(臺東市南王里文化公園路200)
    11/7 (六)14:00│蟾蜍人
    專題講座/講師│呂縉宇 (生態研究導覽員)
    11/21 (六)14:00│地球奇蹟一日
    體驗活動/講師│卑南遺址公園環境教育教師
    南科考古館國際會議廳(台南市新市區南科三路10號)
    11/7(六)14:00│神秘雨林
    專題講座/講師│王瑞閔 (作家《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
    12/5(六)14:00│藍色珊瑚礁
    專題講座/講師│宮守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組研究員)
  •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巡迴 詳情及報名
    活動時間:2020/12/4~12/19(五)18:30、(六)14:30‧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旁咖啡廳
    卑南遺址公園鎖定酷兒、轉型正義、移動遷徙、東南亞與大洋洲區域等主題範圍,每年從女性影展近百部影片中選出優質影片邀請至臺東巡迴。
    12月4日(五)
    部落地圖   #認同  #移動遷徙
    莎韻‧西孟|臺灣|2020|30mins 
    游移之身    #酷兒  #跨性別
    蔡佳璇|臺灣|2019|32mins
    12月5日(六)
    當生命渾沌未明時
    德國、阿根廷|2019|9 min
    拉子故事的守護者    #同志  #檔案
    梅根‧羅斯曼 |美國|2018|61 min
    12月18日(五)
    海的另一端    #移動遷徙  #勞工  #東南亞
    尹成兒|比利時 法國|2019|90min
    12月19日(三)
    逃跑的人    #移動遷徙  #勞工  #東南亞
    曾文珍|臺灣|2020|87mins
  • 史前生活大考驗X愛分享市集
    活動時間:2020/12/12(六)10:00-14:00‧卑南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及草皮
    為推廣卑南遺址,設計以史前生活為主題之教育闖關活動,並結合地方文創業者、社福團體、有機農民與原住民風味美食等攤商,邀請遊客和臺東市民前來體驗,並邀請現場攤商及民眾自由捐贈社福團體,一同把愛心傳遞出去,分享愛的正能量。 報名|現場報名
  • 環境教育外展課程【開放申請】
    活動時間:2020/11/1(日)~12/31(四
    史前館的環境教育課程藉由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學員從歡樂中學習臺灣的自然生態、史前文化及南島文化。目前史前館開放環境教育外展課程服務,將有專責環境教育人員到校服務,讓學生在校即可體驗史前館的環境教育課程。場次有限,歡迎學校立即預約報名。
    報名|089-381166#561孫先生(環境教育推動小組)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09年11、12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