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食代力量」,談飲食啟動的在地力量

博物館頻道

  藝術介入的博物館展示與地方實踐──側寫「考古耕人—幻影紀事展」

南島文化專欄

  認識爪哇地區的樹皮紙dluwang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Malmananu-拿麼厲害」特展推廣活動9月10日於蓋亞那農田小米鞦韆餐桌舉辦「DIY農田餐桌:油芒小米荖葉刺蔥花生紅藜,炒炒鬧鬧上菜囉!」,由蓋亞那工作坊主廚ibu與陶甕百合春天烘焙師Lengos聯合教學,帶領學員認識布農族、阿美族的野菜與傳統食材。

  其中由ibu帶來的「小米起司球」其實是2019年帶部落長輩到義大利表演時,因為老人家吃不習慣西方的食物,而發想出來的創意料理,當天由學員們自己動手做。

  Lengos則帶來由部落青年翻炒8小時才完成的太平洋海鹽,撒在焦糖刺蔥油芒磅蛋糕上,再請學員們使用月桃葉來打包,完成好吃美麗的無塑伴手禮帶回家。

文‧圖/史前館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27期 2020.9.15
 

  遺址公園推出「食代力量」展覽,從飲食的角度檢視人與土地的關係,並以臺東為背景,帶領大家從史前看到當代飲食文化的轉變。此外也聯合在地展出各單位的飲食環境行動與藝術創作等成果及作品,是一場好看、好懂又好有意思的展覽。   

  「考古耕人—幻影紀事展」這檔展覽以藝術介入博物館展示與地方實踐,回首南科園區考古文物的發掘。透過藝術影像創作,訪談當年參與發掘的考古隊成員,他們家園的土地變成遺址,在南科工作的日子也是他們家族史與生命故事的交錯疊合。

  樹皮,可以做成布還是做成紙?答案是都可以,就看各地的人們如何去運用鎚打樹皮的技術,來依照各自需要製成自己所要使用的物品。來認識爪哇地區樹皮紙的發展,造紙事業是如何由盛而衰。而在今日,又可以如何透過特展的呈現,讓更多人了解這項文化資產。

 
 

「食代力量」,談飲食啟動的在地力量

文‧圖/林佳靜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20年8月21日至10月25日在卑南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展出「食代力量」特展,從飲食的角度檢視人與土地的關係。展覽內容橫跨時間的軸線,以臺東為背景探討從史前到當代飲食文化的轉變。本特展亦聯合臺東林區管理處知本自然教育中心、臺東縣環境教育中心、臺東縣大王國小以及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張溥騰老師,共同展出各單位的飲食環境行動與藝術創作等成果及作品。

展覽內容

  食代力量展覽內容包含三個單元,橫跨時間的軸線,以臺東為背景探討從史前到當代飲食文化的轉變。

一、適應環境、就地取材

  展覽首先介紹在卑南遺址這塊土地上早期人們的飲食方式,從史前時代卑南文化人的飲食以及晚近居住在周邊卑南族普悠瑪部落(Puyuma)族人的傳統飲食方式。觀眾在此可以透過所展出的史前工具、部落傳統食物與野菜等,認識過去人類的飲食方式為適應環境與就地取材,並透過世代傳承的環境知識,讓人們的生活不虞匱乏同時也發展出豐富的飲食文化。

詳全▲TOP

 
 

藝術介入的博物館展示與地方實踐──側寫「考古耕人—幻影紀事展」

文/林慧仙‧圖/耳邊風工作室

  在社會發展與全球經濟體系的轉變衝擊下,近代博物館漸漸開始被賦予比過去更廣大的社會責任,從過去傳統的研究、典藏、教育、展示等以學術研究及教育傳承為本質的任務,逐漸朝向更具社會意識、社區參與、促進文化理解,並以人本意識出發,成為與當代生活連結、資源分享的文化參與基地及對話場域。在如此發展的脈絡下,博物館的展示核心也從過去以「物」為主展開論述的形式,逐漸轉向以「人/公眾」為主體,以連結當代、關心社會議題為本質的展示型態。

  南科考古館於2019年10月19日正式開館對外營運,在正式開館前,南科遺址搶救發掘工作前前後後已歷經廿餘年的歷程,換作一種比喻,就是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初長成人的光景,光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就能知道,南科考古館的成立,是紮紮實實與臺南科學園區的發展與在地人生命歷程緊緊相扣的。

詳全文▲TOP

 

 

認識爪哇地區的樹皮紙dluwang

文‧圖/張至善

  dluwang是爪哇地區樹皮紙(Javanese Paper)的稱呼,許多印尼的古老經書是書寫於由樹皮製作的「紙」上。經過荷蘭學者Rene Teijgeler透過分析25件收藏於荷蘭的dluwang典籍樣本,證實其原始材料是構樹。Rene Teijgeler也由歷史典籍、文獻來探討dluwang一詞到底是什麼?是樹皮布?還是樹皮紙?

  dluwang毫無疑問是由樹皮為原料製作加工而成,筆者認為dluwang可以「一詞多物」來看待,稱為布或紙是可以由其功能來進行區隔;如果用於繪畫、書寫,即可以「樹皮紙」稱之;如果用於服飾、包裹物品等就可視為「樹皮布」。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有兩個唷!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Malmananu─拿麼厲害
    活動時間:2020/7/30(四) ~ 2020/9/20(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 「食」代力量:飲食啟動改變的在地力量
    活動時間:2020/8/21( 五) ~ 2020/10/25( 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多功能教室
  • 卑南遺址搶救考古四十週年特展
    活動時間:2020/10/15(四)~2021/2/28(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 海想聽,成功潮流生活特展
    時間:2019/11/1(五)~2020/12/31(四)
    地點:臺東縣成功原住民文物館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七腳川(Cikasuan)戰役 110 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 日 ) ~ 2020/12/31( 四 )(週日休館)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 1 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 26 號)

主題活動:

  • 跟著vuvu不只是聊聊天:2020 一起來做部落文史工作坊
    時間:2020/10/10 ~ 10/11( 六~日 )9:30-17:30(第一晚有夜間課程)
    地點:屏東縣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 (報名請注意粉專消息)
  • 型糊藍染餐墊詳情查詢及線上報名
    時間:2020/10/18(日)14:00-16:00
    地點:康樂本館學術活動中心
    以前的人善用自然,衣服的色彩皆來自天然植物,「藍染」即是其中一種,活動中將介紹藍染的植物、製作過程,並運用糊染技法,結合自己的創意,親自染作獨一無二的餐墊,創造你的生活美學。
    活動費用| 酌收材料費200元|網上報名|活動洽詢| (089)381166#592、523
  • 「Malmananu─拿麼厲害」特展不簡單的特別企畫活動 詳情查詢及線上報名
    在每一個部落、每一處角落,都有著各式各樣離家回家、愛鄉返鄉的年輕人,從少年到青少年,從青年到中年,一路走來以彼此各自的堅持,創造他們與家鄉深度連結的未來,也以此反饋撫育他們生長的土地。「拿麼厲害!」這個特展,說的不只是他們奮鬥的故事,也照見你我對家鄉充滿愛恨情仇無怨尤的內心深處。透過特展系列活動,邀請大家看見各部落的厲害,一同參與在這份厲害。
    ◆9/23(三)14:00-16:00│拉勞蘭部落文化健康站│DIY蝸瓜樂披薩:親子共作體驗
    ◆10/02(五)14:00-16:00│建和部落鹿寮青創基地│射馬干X阿度蘭:在深谷與石堆中萌芽的種子──文化與土地的復育
    ◆10/02(五)16:00-20:00│建和部落鹿寮青創基地│Kasavakan鹿寮市集
    活動費用| 視不同場次類型與需求,或免費入場或酌收費用,活動洽詢| (089)381166#757
    網上報名| 教師請逕上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公務人員提供研習時數。

 》南科考古館 

  • 考古耕人.幻影紀事展
    時間:2020/6/6( 六) ~ 2020/11/29( 日)
    地點:南科考古館二樓梯廳
    台南科學園區長達20 多年的考古發掘工作,映照著每位參與考古工作在地居民的生活,他們默默挖掘如同農人般辛勤耕作,其個人生命歷程可說與南科園區發展過程交錯疊合、密不可分。
    本展覽企圖透過影像的語彙、藝術的視角再次編寫南科考古人文風景, 希望能引發觀眾再次思考考古文物的在地意義,也看見南科考古館與在地居民再次交會的更多可能。
  • 考古.工具.人-考古工作暨工具展
    時間:2020/7/14( 二 ) ~ 2020/12/13( 日 )(週一休館)
    地點:南科考古館2樓特展廳(台南市新市區南科三路10號)

 》卑南遺址公園 

  • 蒐藏時光百寶盒—博物館級無酸紙盒製作
    活動時間:2020/9/27(日)14:00-16: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自然教室
    博物館的典藏庫房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無酸紙盒,是專門為不同大小、材質、狀態之標本量身訂做,呈現具有展示及保存價值的萬用百寶盒。寶盒中存放的物件往往是最值得珍藏的,又或著是扣人心弦的美麗回憶,對你/妳而言,什麼是最想要蒐藏的呢?一起來親手打造專屬於自己的時光寶盒吧!
    活動對象|高中以上‧一般民眾│活動費用│酌收活動費200元|網上報名|
  • 第十屆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巡迴 詳情及報名
    活動時間:2020/9/12~12/5(六)14:00-17:00‧卑南遺址公園、南科考古館
    史前館於9-12月辦理第十屆野望影展,將藉由最新、最優質的生態紀錄片,邀請大家一起認識地球生態的多樣性以及思考如何維持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為進一步了解影片所傳達的意念,每場影片同時規劃了活動與講座。
    ■卑南遺址公園(臺東市南王里文化公園路200)
    10/17 (六)14:00│藍色珊瑚礁
    專題講座/講師│鄭明修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
    10/31 (六)14:00│超級蜂鳥
    專題講座/講師│許宸 (「愛台東夢想資助計畫」賞鳥男孩)
    11/7 (六)14:00│蟾蜍人
    專題講座/講師│呂縉宇 (生態研究導覽員)
    11/21 (六)14:00│地球奇蹟一日
    體驗活動/講師│卑南遺址公園環境教育教師
    南科考古館國際會議廳(台南市新市區南科三路10號)
    10/17(六)14:00│宇宙奇石
    專題講座/講師│何立德 (高雄師大地理學系教授)
    11/7(六)14:00│神秘雨林
    專題講座/講師│王瑞閔 (作家《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
    12/5(六)14:00│藍色珊瑚礁
    專題講座/講師│宮守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組研究員)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09年9、10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