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從考古到想像
文.圖/葉長庚
2003年暑假,筆者在師的安排下,有幸前往卑南遺址進行實習,當時雀躍與緊張的心情猶然在心。對於當時剛接觸考古不久的筆者而言,因為瞭解1980年代卑南遺址搶救發掘出土豐富的史前遺留與考古資料,所以能到卑南遺址實習考古發掘工作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因此抱著戰戰兢兢的心態面對複雜考古工作的挑戰。
當年在卑南遺址考古現場兩個月的實習過程,奠定筆者考古田野的基本作業能力,卑南遺址出土豐富的石器類型與史前人運用各類石材的特性,在工作過程中彷彿一位有著充足教具的老師指導著對石器的判斷與石材的認識;而卑南遺址地層堆積的複雜性與史前建築遺構都再三地磨練發掘者的細心與能力,後來,再回到考古現場,最常指著當年發掘的位置述說著兩個月才下挖20公分的成果(唉,這通常是其他考古遺址一天發掘的深度)。
鳥居龍藏先生在1896年即記錄了卑南遺址石柱的影像,當時月形石柱旁還佇立著另一件較完整的石柱,在歷經鹿野忠雄等多位日本學者的調查,1945年由金關丈夫與國分直一先生在王宅後方最大的石柱旁進行考古發掘,認為石柱可能是史前房屋建築的一部分。1980年代由臺大考古隊共計進行13梯次的搶救發掘,連照美名譽教授在其整個學術生涯針對卑南遺址的文化層內涵、史前聚落型態、玉器研究、技齒習俗、人身裝飾及許多墓葬相關議題,提出相當豐富與完整的論述,使得卑南遺址可視為臺灣單一考古遺址中研究議題面向最豐富的一處。
【詳全文】▲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