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考古探索
  體質人類學的234

南島文化專欄

  牽手平埔──東部地區大武瓏族、馬卡道族、西拉雅族祭儀復振與服飾重製

回想‧回響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博物館典藏的細瑣日常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史前館因應新冠肺炎(COVID-19)防疫工作,為方便愛好博物館的民眾不出門也能透過電腦或手機親近博物館,即日起於官網推出匯集「史前考古」、「臺灣南島」、「世界南島」三大主題的線上博物館,讓觀眾隨時隨地都能悠遊於史前和南島文化的浩瀚世界。

  為推展考古知識及史前文化,本館建置的「考古文物3D資料庫」為臺灣第一個以3D模型為主的文物資料庫,也是臺灣目前擁有最多3D文物資料的博物館,觀眾可藉由文物的年代、類別及出土遺址進行搜尋,從任何角度欣賞文物細節;以蒐藏、保存並發揚臺灣南島族群的語言、生活經驗及智慧為宗旨的「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則透過線上展示、知識庫及數位學習,讓觀眾在日常中即可吸收多元且正確的臺灣原住民文化知識;而本館刻正進行中的建築空間再造及常設展更新計畫,未來規劃新增世界南島文化展示內容,本館也領先推出世界南島主題線上展示,讓觀眾提前感受世界南島蓬勃的文化生命力。

  史前館持續發掘並深耕在地史前、臺灣與世界南島文化,結合科技與網路科技,將館藏與研究展示資源數位化、雲端化,歡迎觀眾一起共享、探索博物館的奧妙與無限可能。

史前館線上博物館

文‧圖/史前館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17期 2020.4.15
 

  你對於體質人類學的認識來自哪裡呢?是從小在教科書看過的尼安德塔人形貌復原圖,還是電視影集根據人骨檢驗推斷的法醫人類學應用呢?人體的奧秘與遺留的行為模式等線索,讓這門與人類生物性有關的學科佔有重要的地位,也需要我們多加認識。

  在花東平原定居許久的馬卡道族,近年來透過族群服飾的重製、祭儀的復振以及族人凝聚辦理活動,鮮活地讓更多人認識他們在花東獨特且多元的存在。透過文化實踐,重新認識自己,不管是辦理聯合夜祭或是服飾展覽,都是開啟認識的道路。

  要開啟對博物館的認識,當然最快的方式就是來成為志工或擔任實習生,實際跟著館員一起經歷諸多工作背後真正要傳達博物館存在的使命與真義。對於研究典藏的工作來說,一套按部就班的縝密邏輯與行事,都是為了確保後人得以繼續親近文物的設計。

 
 

體質人類學的234

文‧圖提供/林秀嫚


2020年南科考古館於考古祕室的人骨整飭

  體質人類學又稱生物人類學,是人類學中研究人類生理現象的一門學科。而人類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人類的學問,舉凡文化、社會、心理、生理、醫學、語言、演化等現象都是人類學研究的對象。也因此,在美國,人類學大致可分為文化人類學、考古學、體質/生物人類學與語言學等四大分支。

廣闊的體質人類學

  體質人類學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舉凡與人類生物性有關的課題都是體質人類學研究的範圍,如人骨學(human osteology)、古人類學(paleoanthropology)、靈長類學(primatology)、分子人類學(molecular anthropology)、法醫人類學(forensic anthropology)、同位素分析(isotopic analysis)。換言之,骨骼、遺傳、營養、飲食與健康狀態、演化、行為模式、工具使用、足跡等種種現象,都是體質人類學家會進行研究的標的物。

詳全▲TOP

 
 

牽手平埔──東部地區大武瓏族、馬卡道族、西拉雅族祭儀復振與服飾重製

文/林建成‧圖/張俊偉、林建成

  臺灣南部平埔族群涵蓋Siraya(西拉雅)、Makatao(馬卡道)、Taivoan(大滿或稱大武壟)等,分布在臺南、高雄、屏東等縣市。17世紀後隨著漢人移墾,居住與耕地被迫遷移,部份族人遷徙至臺東、花蓮等地,與當地原住民族通婚互動頻繁,文化產生融合及多樣化。

  近代東部地區平埔族群隨著族群意識覺醒,陸續進行祭儀及文化復振等,其中傳統服飾重製工作與本館有直接關聯,對於織繡傳承與凝聚族群情感頗有助益。

一、大庄平埔夜祭

  2005年10月17日(農曆9月15日)夜晚,我趕到花蓮縣東里參加「大庄平埔文化節」。族人聚集在「公廨」(祭祀阿立祖、太祖等祖靈場所)前,夜祭中的「牽曲」剛唱完,熱情的族人邀我們嚐「土豆mai」(土豆糯米飯),頭戴花環的婦女們一邊唱起了「土豆mai」的曲調,看得我們一陣驚喜。

詳全文▲TOP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博物館典藏的細瑣日常

文‧圖/沈耘


作為科研基地的南科,連結了五千年的過去與現在

  2019年的暑假,基於大學曾研習博物館及考古學相關的課程,我選擇進入南科考古館進行典藏工作實習。在這為期一個月的日子裡,我體驗到博物館典藏工作中許多必經的繁瑣過程、勞心勞力的那一面,但同時也想著自己能夠為這廿多年來搶救發掘的八百多萬件南科考古文物盡一份心力,感到由衷的喜悅。在細述工作內容之前,我想先向指導我們這群實習生的工作人員們──芸甯、瑩真、弘君、采薇、嘉蓉、惠琴姊、國鵬大哥致謝,謝謝你們在工作之餘耐心地說明工作的細節,讓我們能順利地完成實習。

文物整飭

  文物經考古發掘後,進入博物館庫房前基本上都需要經過數量清點、狀況檢視、建檔分級、影像拍攝和文物包裝的過程,我的工作內容以文物清點、建檔、包裝及考古田野發掘現象檔案的整理為主。重視。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有兩個唷!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海想聽,成功潮流生活特展
    時間:2019/11/1(五)~2020/12/31(四)
    地點:臺東縣成功原住民文物館
  • 「練習,一起走一段」MLA 計畫成果特展
    時間:2019/10/5(六) ~ 2020/5/31( 日)
    地點:
    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 到美麗島—那些人 那些事
    時間:2020/1/3(五)~6/30(二)
    地點:文化部一樓藝廊
  • 考古速報
    時間:2018/2/14 (三)起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B1通道
  • 光雕投影
    時間:逢開館日10:10、13:30、15:10(一場次12 分鐘)
    地點:本館展示廳中庭
  • 馬修連恩聲音雕塑 《Consonance》
    時間:106年9月15日起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國家重要古物──白守蓮遺址岩棺展示
    地點:本館山之廣場迴廊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七腳川(Cikasuan)戰役 110 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 日 ) ~ 2020/12/31( 四 )(週日休館)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 1 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 26 號)

  》南科考古館 

  • 動物交響曲—史前動物特展
    時間:2019/10/19(六)~2020/5/31(日)
    地點:南科考古館特展廳

 》卑南遺址公園 

  • 陶紡輪的應用與美學
    活動時間:2020/4/11(六)14:00-16: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自然教室
    史前人類利用陶製的紡輪將植物纖維紡成日常需用的線,手捏的陶紡輪不只造型各異,還配上美麗紋飾,現代的你能超越史前人類的美學嗎?跟著老師巧手揉捏再配上裝飾完成自已獨一無二的紡輪筆插名片座。
    活動費用│酌收材料費210元
  • 2020卑南遺址公園定向闖關挑戰
    活動時間:2020/4/18(六)13:30-17: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2020年卑南遺址公園結合4/18國際文化資產日與4/22世界地球日兩個重要議題,辦理「定向闖關挑戰」活動。本次活動將首度以電子打卡方式進行,賽制為積分制,每個點位有不同的任務與積分,其中亦包含不同主題的闖關體驗,在時間內取得最多積分者便獲得優勝,優勝者將獲頒精美文創禮品。
    活動費用│定向活動報名費每組300元(含門票與活動相關講師及材料費),可獲精美參加紀念品。詳情查詢及線上報名
  • 「練習,一起走一段」MLA 計畫成果特展
    活動時間:2019/10/5( 六) ~ 2020/3/1( 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博物館與在地知識,有什麼樣的可能?
    當代的博物館被賦予不同的期待與想像,位居東部的史前館過去持續透過不同的層面持續與不同社群與地方鏈結。 2017 年到2019 年,史前館透過執行文化部委託博物館系統與在地知識網絡整合計畫(MLA),從展覽、工作坊與教育推廣作為途徑,與屏東、花蓮及臺東的夥伴以及地方文物館,透過三年的合作,陸續有崁頂百年展、歸途- 七腳川戰役110 周年特展以及戶口名簿工作坊等,本次展覽透過系統性地整理過程並進一步提出方法學,在共同實踐在地知識的道路上,逐步建構博物館與地方的網絡與夥伴關係。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09年3、4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