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談「編織築夢月桃情」展覽的月桃文化情懷

南島文化專欄

  戀戀情深:臺灣阿美族檳榔傳說

回想‧回響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從工作中體悟的身心轉變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多元文化動手做活動到校教學列車出發了!!

  本館一年一度的多元文化動手做活動開始囉!五、六月為大家帶來不一樣的美食及手工藝課程,歡迎一起來體驗。史前館以「新住民文化手工藝培訓班暨到校推廣教學」為主軸,持續培訓新住民外籍配偶進行母國手工藝教材研發,培訓講師強化自身詮釋能力、文化內容轉換能力,以及手工藝教學之學習與操作、教作能力、給予支持與強化多元型態家庭女性教育推廣交流的媒介。

  2019年與臺東縣外籍配偶協會及臺東縣家庭教育中心合辦,以培訓班的教案成果,在教育資源中心推出舌尖上的母國記憶-飲食文化活動(5/19 Bọt lọc chay越式水晶餃+水果凍、6/23 Som-Tam-Ma-La-Gaw泰式木瓜涼拌+椰香粿條甜湯、6/30 onde-onde印尼椰絲球+Nasi uduk印尼屋督飯;及中國文化體驗動手做:6/2 美麗的平劇生、旦、淨、丑拼貼紙偶,活動精彩場場爆滿!

  到校教學列車則於5月27-31日開到蘭嶼鄉4所國小,讓學童直接與新住民講師進行面對面接觸。小朋友們聚精會神的聽講(比平常上課還認真),透過ppt瞭解東南亞文化、體驗越南工藝動手作。這是跨海交流,圓滿達成雅美族(達悟族)與東南亞文化的對話,再次證明文化沒有隔閡。

  本館每年將動手做活動觸角往外延伸,在台東地區各鄉鎮國民小學中推廣多元文化教育,讓學童藉由對異國文化與新住民的認識及交流,共同學習相互尊重與平等接納。

文‧圖/呂亞竹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97期 2019.6.15
 

  六月是年輕學子畢業的季節,向自己詢問,生而為人的理想在哪裡?身處在自身落地生根的群體裏,要如何藉己之力、用群體力量把這個文化傳下去?「編織逐夢」原藝節主題展,告訴我們許多月桃與族人關係密切的故事。

  生活中關係密切的萬物,不只與自然實體或現象有關,傳說故事也從另一個角度傳述其由來。誰是你戀戀情深的對象,即使死後也要化為他物生生世世在一起?一則阿美族愛情淒美傳說,解釋了檳榔、荖葉、石灰的由來與關係。

  如果你在實習期間聽到一首心底最愛的歌曲,告訴你眼淚不要掉下來,那會成為甚麼樣的記憶呢?在史前館實習有機會到各地辦理推廣活動,而月光海音樂會無疑是讓人感動的現場。把握每一場學習機會,記錄自己的年輕歲月。

 
 

談「編織築夢月桃情」展覽的月桃文化情懷

文‧圖╱林建成


魯凱族人整理月桃葉鞘

「編織築夢」

  自從2013年第一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舉辦,此舉開啟了持續多年與關山工商、臺東高中透過原住民藝術教育成果展演的「館校合作」模式,同時也「順理成章」號召更多高中職及大學原專班一起來參與,藉此機會,各校年年投入熱情經營,今年已然邁入第七屆。

  2018年史前館邀請臺東縣高中職原藝班及大學原專班討論年度展演時,各校達成以「編織築夢」為主題,正好可配合今(2019)年於本館推出的「走過史前:臺灣原住民生活編器工藝特展」。因而在第七屆原藝節特別規劃了「編織築夢月桃情」的主題展,展示從傳統至當代月桃編器,並整理月桃編文化脈絡;同時結合高中職原藝班、大學原專班推動「編織」技藝教育成果,共同展出。

詳全▲TOP

 
 

戀戀情深:臺灣阿美族檳榔傳說

文‧圖/傅鳳琴


阿美等族,在男女交往、定情過程中,常以檳榔傳情、送禮,他們的隨身佩袋多放置錢、煙草、檳榔等,又稱「檳榔袋」

  「檳榔」一詞源於馬來語「pinang」(學名:Areca catechu),別名賓門、仁頻、仁榔、洗瘴丹、仙瘴丹、螺果,與椰子同屬棕櫚科常綠喬木,主幹可長至廿公尺。人類嚼食檳榔的習俗已延續數千年之久,包括臺灣及中國南方的住民在內,檳榔不僅是日常的零食,透過檳榔的交換與共同的嚼食經驗,還可建立或強化族群與文化認同。除了作為食物及社交、婚禮場合的禮物,檳榔也被用於治療疾病、防止瘟疫,甚至被用來當作宗教祭祀的祭品或是行使巫術時的法物。臺灣原住民族與南島語族關係密切,由語言學的證據及分布地域風俗習慣可發現,有嚼食檳榔的共通點(李壬癸,2011)。

  臺灣原住民與檳榔的關係起源於何時?從臺灣考古出土的遺物觀察,臺東卑南遺址發掘之人骨資料,當時的居民可能已有嚼食檳榔的習慣(連照美,1989)。宮本延人於有關墾丁寮石棺群104的報告中,提到台北帝大醫學科的大橋平次郎曾對墾丁寮出土人骨牙齒進行研究,發現其大臼齒有側面著色的情形,由咬合面的耗損狀況,判定其有嚼食檳榔的習慣(宮本岩人,1992)。日治時期民俗學者片岡巖(1921)也記錄了臺灣中南部及東部住民有嚼檳榔的習慣。

詳全文▲TOP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從工作中體悟的身心轉變

文‧圖/林羿心


親自體驗鑽玉DIY

  最初選擇到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實習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喜歡文藝氣息的地方,認為進入博物館工作不僅能學習到廣泛的南島和考古知識,也能從中陶冶性情,兼具知性與感性的質感生活是我所嚮往的。

實習前的準備

  還記得7月2號是實習生報到日,當天也是學校宿舍離宿的最後一日,身為住宿生必須將行李家當在前一天搬好,當日則須早起辦妥離宿手續,接著趕去上班報到。過去辦理離宿和搬運行李都是有家人協助才得以迅速完成,而今年因為實習加上時間關係必須一個人獨自處理這些程序,從規劃如何以省時省力的效率完成搬運,和各行程間的時間銜接都必須拿捏得恰到好處,若這套方法行不通還必須想出另外一套方法解決。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請至臉書「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

    

特展:

  • 考古速報
    時間:2018/2/14 (三)起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B1通道
  • 建築物大型投影沈浸式互動光雕
    時間:逢開館日16:40(一場次12 分鐘)
    地點:本館展示廳中庭
  • 智慧型博物館計畫成果展
    時間:2018/2/15(五) ~ 2019/9/1(日)
    地點:本館二樓迴廊
  • 走過史前:臺灣原住民生活編器工藝特展
    時間:2019/4/17(三) ~ 2019/9/8(日)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史前國寶文創設計獎
    時間:2018/12/1(五)~ 2019/12/31(日)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二樓迴廊
  • 馬修連恩聲音雕塑 《Consonance》
    時間:106年9月15日起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國家重要古物──白守蓮遺址岩棺展示
    地點:本館山之廣場迴廊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歸途 Taluma'─七腳川(Cikasuan)戰役 110 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 日 ) ~ 2020/12/31( 四 )(週日休館)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 1 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 26 號)

教育資源中心:

  • 多元文化月
    活動時間:2019/5/19~6/30(日)14:00-17:00
    地點:本館教育資源中心
    炎炎夏日何處去?臺東縣外籍配偶協會的媽媽阿姨們將要在五六月份於本館帶來不一樣的美食及手工藝課程,邀請大家一起來體驗。

    舌尖上的母國記憶
    6/23│Som-Tam-Ma-La-Gaw泰式木瓜涼拌+椰香粿條甜湯
    6/30│onde-onde印尼椰絲球+Nasi uduk印尼屋督飯

  • 雷射雕刻機應用課程~皮雕零錢包
    活動時間:2019/6/15(六)10:00-17:00
    地點:本館教育資源中心自造教室
    日常生活中,常在口袋放著一堆零錢,如果這些零錢可集中存放在一小錢包,似乎也可增加生活的品味與便利性,本館開設雷射皮革零錢包應用製作,參加民眾可利用一張30公分見方的皮革,透過數位工具切割並雷雕自己姓名與圖案,製作一個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零錢包。
    活動費用│酌收材料費200 元 │網上報名│活動洽詢│ (089)381166#592、523

  》卑南遺址公園 

  • 自從分手檳榔後......荖葉不老 單飛更好
    活動時間:2019/5/18~6/22(六)13:00-17: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518國際博物館日特別企劃]
    在台東廣為栽培的荖葉其實對人體健康有益,可單吃可入菜,也能多元應用。為了擺脫與檳榔的污名,荖葉系列活動以料理烹飪、DIY手作、講座,推廣荖葉相關飲食文化、植物應用、產業歷史及區域文化。

    6/22(六)14:00-16:00專題演講|揭露!荖葉風采與身世

    報名及更多資訊請上活動訊息
  • 初夏夜遊〜昆蟲夜間觀察
    活動時間:2019/6/15(六)19:00-21: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進入初夏的卑南遺址公園夜間開始響起自然樂章,跟著山豬老師觀察豐富的昆蟲生態,幸運的話還能看到羽化的精彩畫面,與我們一起來一場驚奇夜遊吧!
    網上報名| 教師請逕上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 |聯絡洽詢| (089)233466#210李小姐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08年5、6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