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3D,數位典藏的未來!?

國際頻道

  京都國立博物館建築賞析

回想‧回響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小齒輪,大成長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史前館5月11日(六)舉辦了臺東第一場的遊具參與式設計工作坊,活動由本館與陳哲生建築師團隊、津和堂城鄉創意顧問有限公司共同規劃。邀請了25組家庭、42位臺東在地小朋友,以一日小小遊具設計師的身份,為自己在史前館打造一個秘密基地。期望透過公民參與式工作坊,讓兒童有充分表達意見權利,也藉由與民眾的對話,落實共好共融的精神。

  一直以來史前館都是臺東民眾主要的活動場域之一,戶外空間更是孩童日常遊戲的好所在。2019年起,史前館將進行建築景觀再造及展示更新工程,在此計畫下將重新規劃戶外景觀園區,兒童遊戲場正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施作工程。

  向來重視孩童教育及探索學習的史前館,為能掌握孩童的遊樂需求,首次舉辦「小小遊具設計師」參與式設計工作坊,廣邀在地親子家庭與建築師及景觀設計師對話,在「巨石、海洋遷徙」的戶外景觀設計主軸中,透過孩童的自身發想來提供創意玩法,小小遊具設計師經過孩子王的繪本引導與討論,運用現場提供的素材,發揮創意打造出各式各樣的特色主題以及充滿想像的遊具設施。不僅展現了孩童們對遊戲的想像與需求,也讓參與其中的家長們了解孩子們想要的遊戲場樣貌,讓設計師了解不同年齡層孩童對遊具的需求,期望透過孩童們的參與,真正打造一座專屬孩童們Play For All的共融遊樂基地。

文/邱瓊儀
圖/邱瓊儀、津和堂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95期 2019.5.15
 

  一年一度的518國際博物館日又來囉!

  每年518主題都很吸引博物館人反思再反思,在從事博物館志業這條路上,我們的所作所為有沒有切實邀請眾人一起來參與實踐,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更加覺醒呢?今年度的主題是「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傳統的未來」,有很多可以思考的面向,例如如何面對博物館藏品,使之更有未來性呢?

  從事3D數位典藏的建置與發展,是讓民眾更能不受限制來親近文物的一種可能性,既擁有傳統數位典藏庫的功能,又更能掌握文物的全貌與細節,且能與跨媒材多元應用結合,具有讓人期待的發展。

  每三年一度舉辦的ICOM(國際博物館協會)大會,今年秋天將在日本京都辦理,屆時會有許多關心熱愛博物館的各界同好齊聚一堂。日本京都博物館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先來一覽該館的新舊建築觀。

  每年暑假,史前館都非常感謝願意將時間花在博物館場域實習的學生,與我們一起品嘗、體會博物館的日常生活。實習生的到來及參與,也是博物館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小齒輪,一起支撐博物館的運作。

 
 

3D,數位典藏的未來!?

文/劉宜婷、葉長庚.圖/劉宜婷


立架式結構光掃描儀操作

關於數位典藏

  數位典藏指的是「數位典藏品以數位形式典藏的過程,更精確的解釋為數位典藏品長期的儲存、維護及檢索取得(accessibility)。數位典藏品有些是原生的,本就是數位資料媒體(born digital media),有些則因典藏而改變成數位化格式的物件。數位典藏的主要目的是確保數位資料的可用性、持久性,及智慧整合性。」(王新民等2002:iii)本文所談數位典藏指涉將文化資產數位化處理後,加上後設資料亦或是詮釋資料的描述,以數位檔案方式儲存,其檔案品質皆有一定的規範標準。

  目前,數位典藏已是各博物館進行文物典藏作業基本且必要的工作項目之一,但其中最重要的影像資料絕大部分是以數位相機拍攝之平面影像,想藉之瞭解文物的實際模貌,仍需經由後設資料的描述才得以進一步掌握文物實際情況。隨著科技的進步,近年來臺灣的博物館開始嘗試利用3D技術於展示及保存維護上,並以建立3D數位典藏為目標,累積高精度文物3D模型。除了可提供學術研究及保存維護之外,還可讓民眾在網路上觀看館藏文物,拉近博物館與民眾的距離,並透過展示互動的應用,讓逛博物館不再是「靜態」活動。

詳全▲TOP

 
 

京都國立博物館建築賞析

文‧圖/陳芊卉


明治古都館大門口招牌

  京都是一個承舊帶新的城市。京都於西元794年至1868年一直是日本首都,因建城歷史悠久,也樹立了許多百年建築、歷史遺跡與文化格調等,廣受世界觀光客青睞,在世界文化遺產中扮演重要角色。

  正因如此,2019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 ,簡稱ICOM)將於9月1日至7日於日本京都舉行,來自世界各地博物館從業人員、學者、博物館愛好者等,即將聚集於此展開第25屆大會。而這次所討論的議題為「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傳統的未來」(Museums as Cultural Hub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將有大量相關討論與意見交流在這一週席捲京都,京都國立博物館也理所當然以地主身分參與此會議。

  在全球化發展的脈絡下,博物館建築儼然成為都市景觀及文化產業中最具文化象徵與人文累積的表徵,建築師也往往將自身性格與理念放入建築與環境中。本文將以建築賞析(思維)的角度出發,跟大家分享京都國立博物館明治古都館以及平成知新館的人文軌跡與美學精神。

詳全文▲TOP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小齒輪,大成長

文‧圖/黃珮茹


一開始覺得小朋友很皮,到最後很享受跟小朋友的相處時光

  2018年的暑期實習,我選擇到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實習,主要是因為喜歡原住民文化,也好奇博物館裏頭的運作。在那兩個月裡,學到許多東西也有很多感想,主要可分成「繪本創作營」、「一線服務支援」、「流浪的種子特展」、「考古玩一夏」這四個部分作說明。

繪本創作營

  我在「親子共讀.史前繪本創作營」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協助小朋友製作繪本,以前還沒有機會一次面對這麼多小朋友。剛開始對於這個活動的想像是一群小朋友乖乖畫畫、邊畫邊呵呵大笑,還跟老師撒嬌互動。但事實上卻是,小朋友不受控制到處跑到處玩,一下說:「好累喔,我要休息一下」;一下說:「不要,我不想畫」;還遇到有小朋友說:「反正最後都是丟垃圾桶,幹嘛畫?」

  面對這些超乎預期的反應,我只能一個一個陪著畫並耐心鼓勵他們,經過幾次鼓勵和相處,小朋友也開始接受且融入。一聲一聲的老師幫我、姐姐跟我一組,甚至送我糖果餅乾,這都代表小朋友對我的信任。這次工作讓我很有成就感,尤其是被叫老師的時候,那種被需要被信任的感覺真的很棒。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請至臉書「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

    

特展:

  • 考古速報
    時間:2018/2/14 (三)起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B1通道
  • 建築物大型投影沈浸式互動光雕
    時間:逢開館日16:40(一場次12 分鐘)
    地點:本館展示廳中庭
  • 智慧型博物館計畫成果展
    時間:2018/2/15(五) ~ 2019/9/1(日)
    地點:本館二樓迴廊
  • 走過史前:臺灣原住民生活編器工藝特展
    時間:2019/4/17(三) ~ 2019/9/8(日)
    地點:本館第一特展室
  • 史前國寶文創設計獎
    時間:2018/12/1(五)~ 2019/12/31(日)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二樓迴廊
  • 馬修連恩聲音雕塑 《Consonance》
    時間:106年9月15日起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國家重要古物──白守蓮遺址岩棺展示
    地點:本館山之廣場迴廊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歸途 Taluma'─七腳川(Cikasuan)戰役 110 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 日 ) ~ 2020/12/31( 四 )(週日休館)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 1 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 26 號)

主題活動:

  • 「練習一起,走一段」在地知識的N種可能系列活動
    活動時間:2019/5/17~5/18(五、六)14:00-16:30
    地點:本館國際會議廳
    [518國際博物館日特別企劃]
    「練習一起,走一段:從日常精粹知識,並深耕於在地生活。」在地知識,累積於日常生活,背後蘊含長期與環境、土地、生活型態與族群互動的模式,在可以說是集體記憶與技藝的載體。透過書寫、展覽、工作坊等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途徑,謙遜地認識或轉譯著深厚的在地知識。五月的史前館,邀請屏花東有心致力於在地知識的夥伴一起走一段,一起來認識在地知識的N種可能。

    5/17(五)13:00-17:00講座|與這裡相處的那些酸甜苦辣
    5/18(六)8:30-12:20論壇|微型論壇:從我們開始

    活動洽詢| (089)381166#757、522
    各場次安排、報名與講師介紹詳見官網粉專

  • 『高山上的茶園Tea Land』紀錄片放映暨映後座談
    活動時間:2019/5/15(三)19:00-21:00
    地點:晃晃書店(台東市漢陽南路139-1號)

    曾英庭|2017|台灣 Taiwan|DCP|Color|30min
    與談者:陳允萍(台灣司法通譯協會創辦人)

    台灣一處靜謐的高山茶園,五名從泰國、越南的逃逸外勞,窩藏於此地的鐵皮工寮,躲避台灣政府的查緝,相濡以沫,非法工作攢錢。其中一人攢夠薪水,計畫利用遣返的方式回到泰國與妻兒相聚,卻在餞別派對後,猝死床上。其他人為了得以繼續在台灣賺錢,決定把屍體埋在這個高山裡,卻也發現,死者要帶回家鄉的存款不見了……

    活動查詢|以上講座提供公務人員研習時數2小時

教育資源中心:

  • 多元文化月
    活動時間:2019/5/19~6/30(日)14:00-17:00
    地點:本館教育資源中心
    炎炎夏日何處去?臺東縣外籍配偶協會的媽媽阿姨們將要在五六月份於本館帶來不一樣的美食及手工藝課程,邀請大家一起來體驗。

    舌尖上的母國記憶
    5/19│Bọt lọc chay越式水晶餃+水果凍
    6/23│Som-Tam-Ma-La-Gaw泰式木瓜涼拌+椰香粿條甜湯
    6/30│onde-onde印尼椰絲球+Nasi uduk印尼屋督飯

    文化體驗動手做
    6/2│美麗的平劇生、旦、淨、丑拼貼紙偶
    京劇有稱平劇,是融合文學、表演、美術、音樂與燈光等綜合藝術。表演分別唱、念、做、打四門,角色分生、旦、淨、末、丑五種,是華人一種豐富而複雜的綜合藝術表現。讓我們用亮麗紙材拼貼出京劇舞臺上的各種精彩角色吧!
    活動費用│ 酌收材料費100元
    網上報名│教師請逕上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活動洽詢│(089)381166#592、523

  • 雷射雕刻機應用課程~皮雕零錢包
    活動時間:2019/6/15(六)10:00-17:00
    地點:本館教育資源中心自造教室
    日常生活中,常在口袋放著一堆零錢,如果這些零錢可集中存放在一小錢包,似乎也可增加生活的品味與便利性,本館開設雷射皮革零錢包應用製作,參加民眾可利用一張30公分見方的皮革,透過數位工具切割並雷雕自己姓名與圖案,製作一個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零錢包。
    活動費用│酌收材料費200 元 │網上報名│活動洽詢│ (089)381166#592、523

  》卑南遺址公園 

  • 自從分手檳榔後......荖葉不老 單飛更好
    活動時間:2019/5/18~6/22(六)13:00-17: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518國際博物館日特別企劃]
    在台東廣為栽培的荖葉其實對人體健康有益,可單吃可入菜,也能多元應用。為了擺脫與檳榔的污名,荖葉系列活動以料理烹飪、DIY手作、講座,推廣荖葉相關飲食文化、植物應用、產業歷史及區域文化。

    5/18(六)13:00-17:00料理烹飪|直擊!荖葉曖昧其他食材
    6/01(六)14:00-16:00DIY手作|最夯!荖葉手工皂白皙消炎殺菌
    6/22(六)14:00-16:00專題演講|揭露!荖葉風采與身世

    報名及更多資訊請上活動訊息
  • 初夏夜遊〜昆蟲夜間觀察
    活動時間:2019/6/1、6/15(六)19:00-21: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進入初夏的卑南遺址公園夜間開始響起自然樂章,跟著山豬老師觀察豐富的昆蟲生態,幸運的話還能看到羽化的精彩畫面,與我們一起來一場驚奇夜遊吧!
    網上報名| 教師請逕上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 |聯絡洽詢| (089)233466#210李小姐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08年5、6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