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卑南族研究的多音聲軌:記第三屆「卑南學」學術研討會

考古探索

  花東縱谷的巨石文化與遺址(上)

回想‧迴響

  2017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在實習的日子裡,增加社會經驗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博物館花絮
 

2017年南島文化國際研討會-文化資產與社群培力新亮點

  由文化部主辦、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之「2017年南島文化國際研討會-文化資產與社群培力:臺灣南向連結的人類學觀點」,2017年11月14~17日(二~五)於台東史前館登場。本次研討會計有來自國內外產、官、學界等相關領域政府機機關代表、學者、教師、研究生和有志投身文化培力相關人士約200人共襄盛舉。透過跨領域、跨族群的交流對話,藉由[文化保存]、[社群培力]、[考古資產維護]等專題,及在臺灣首映的「柏威夏寺:生死邊界」紀錄片等系列活動之舉辦,提升臺灣珍貴文化遺產、生態與環境永續的能量。

  為使四十多位來訪之國際專家和代表能深入瞭解臺灣有形和無形文化資產,以及豐富多元之人文和地景,11月14、15日(二、三)特別規劃部落走動式工作坊,分別到臺東建和部落、卡拉魯然部落和東布青進行實地交流。15日晚間歡迎晚宴在台東市區舉行,由卑南族耆老們帶領部落二十餘位青年進行祈福儀式,為研討會正式揭開序幕。

  11月16 、17日(四、五)於本館國際會議廳進行研討和座談活動。在東南亞與太平洋地區,文化資產呈現多樣性的面貌,但也共同面臨快速變遷與消失的危機,同樣的情況亦經常發生在臺灣。本次「2017年南島文化國際研討會-文化資產與社群培力:臺灣南向連結的人類學觀點」研討會,特別邀請來自歐美、紐澳、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等國際代表性學者來臺,與當地專家學者和參與民眾,分別從學術的、原住民的、博物館與社群培力的角度進行相關議題討論,期望將為台灣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南島民族的文化傳承地位與國際空間,成功開展新的互動平台。

文/邱瓊儀
圖/張烜萍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59期 2017.11.15
 

  一場名為「言說與記述─卑南族研究的多音聲軌」的「第三屆卑南學學術研討會」,在11月初展開,吸引了許多族人與朋友前來參加。透過研討會來建立族群知識、發展地方學,是豐富族群主題資料庫的方式之一,是民間能量的展現,也是公部門可以參與協力的部分。

  花東大型建設較少,相對也擁有更多豐富的遺址,其中相對特別的便是巨石文化。而這些具有巨石元素的遺址,還有一個特徵就是與埋藏在卑南遺址底下的史前文化具有密切關係。本期先對花東巨石文化做一初步了解。

  不管選擇哪一個類別的工作場域去實習,最重要的是,如何從過程中得到適用於人際、社會、人生與見識上的收穫。在博物館首次接觸視障團體來訪的經驗,也是增加實習生面對社會各場域如何思考與實踐友善平權的經驗。

 
 

卑南族研究的多音聲軌:記第三屆「卑南學」學術研討會

文‧圖/王勁之


第三屆卑南學研討會與會者留影。

  「卑南學」學術研討會是一個以卑南族相關調查、研究與記錄為主題的跨學科研討會,自2013年起,以每兩年一屆的方式持續召開。歷屆研討會的發表內容,經過整理後集結成冊,於隔年出版成為專書,至今已發行《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一輯及第二輯。

  2017年11月4日(週六),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際會議廳舉行了第三屆的「卑南學」學術研討會,本屆主題訂為「言說與記述:卑南族研究的多音聲軌」。會議地點。本屆聯合了文化部、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作為指導及主辦單位,並由臺東縣卑南族研究發展學會負責承辦。臺東縣卑南族自治事務促進與發展協會、Pinuyumayan卑南族花環部落學校及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三個機構則參與協辦。

  經過公開徵稿及邀稿的過程,本屆研討會集合了18位作者,共計發表了17篇與卑南族群相關的各類研究論文、田野記錄及族語語料。前述各項研究及調查資料,安排為五項專題:(一)書寫觀察;(二)族語文學;(三)知本專題;(四)部落研究;(五)教育專題。

詳全▲TOP

 
 

花東縱谷的巨石文化與遺址(上)

文‧圖/李坤修


麒麟文化岩棺

  臺灣史前「巨石文化」名稱源於日據時代。西元1926年(大正16年)日本學者鳥居龍藏發表「台灣の古代石造遺物に就て」一文,轉述了森丑之助在臺灣東部白守蓮、新庄等遺址發現的岩棺、石柱和石臼等遺留,並推論這些石造物應屬於石器時代遺物,和廣泛出現在中南半島及南洋群島間的巨石文化(Megalithic Culture)具有相同的性質。

  1930年鹿野忠雄以「台灣東海岸巨石文化遺跡に就て」為題發表兩篇連續的文章,講述他親自調查了卑南、掃叭、白守蓮、新社、石寧埔、加走灣頭及公埔等7處遺址所發現的「巨石」,巨石文化這名詞從此就在臺灣史前文化研究的領域被廣泛使用。

  1976年臺灣大學宋文薰教授在日本人類學雜誌發表「台灣東海岸の巨石文化」一文,首度提出將東部新石器時代區分為海岸類型的「巨石文化」及縱谷類型的「卑南系統文化」,隨後在1980年發表的文章中,進一步將巨石文化命名為「麒麟文化」,同時把卑南系統文化改稱為卑南文化(宋文薰1980)。

詳全文▲TOP

 

 

2017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在實習的日子裡,增加社會經驗

文‧圖/趙廣筠


我們花很多時間在教育資源中心帶小朋友,看小朋友做DIY很開心,自己也會跟著開心。

  這個暑假到博物館工作是課程的實習學分,我們念的是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系上大部分同學會選擇旅宿業等相關環境去實習,不過因為是實習生的關係,基本工作項目不外乎是鋪床跟端盤子,在工作經驗的獲取上比較有限。在系上聽說實習場所的選擇還有史前館的實習缺額,雖然沒有薪水,但我對於博物館的工作感興趣,似乎能夠學點不一樣的東西,因此最後決定選擇史前館作為暑期實習的地點。

  第一天報到是最累的一天,因為報到聽完工作內容解說之後,負責我們展示教育組的姊姊就請我們去幫忙搬東西。原本以為往後的工作量都會是如此,大家還緊張了一下,之後才發現其實史前館的實習工作並沒有想像中辛苦。

  我們六位實習生在展示教育組的工作分為三個區塊:展示廳、教育資源中心,以及FUN手做DIY區;主要都是在櫃台值勤,如果有需要也會協助相關雜務。每次兩個人一組輪值一個區域。

  展示廳的工作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圓桌服務台,若觀眾前來詢問,要幫助觀眾解決問題;值班的兩個人要輪班巡展廳,設備若有狀況就要回報負責人員。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請至臉書「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

    

特展:

  • 台灣打工度假青年鏡頭下的澳洲
    時間:106年11月24日至106年12月24日
    地點:本館2F餐廳
  • 與祖先對唱:海端鄉布農族Pasibutbut特展
    時間:106年9月15日至107年9月15日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馬修連恩聲音雕塑 《Consonance》
    時間:106年9月15日起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kulumah(回家)-原住民青年技藝創作靜態展
    時間:106年6月6日至107年1月7日
    地點:本館第一特展室
  • 玉見臺灣:史前與當代之交會
    時間:105年12月14日至106年12月14日
    地點:本館第三特展室
  • 國家重要古物──白守蓮遺址岩棺展示
    地點:本館山之廣場迴廊
  • 遠古的榮耀—臺灣史前文化特展
    時間:106年9月16日至106年12月31日
    地點:總統府第107 特展室
  • Pasibutbut:海端鄉部落的聲音
    時間:106年9月21日至107年9月15日
    地點: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主題講座:

  • 跨越障礙.友善平權—談國立故宮博物院的視障觀眾服務
    活動時間:2017/11/22(三)14:00-17:00
    地點:本館2058會議室
    講者:呂憶皖(國立故宮博物院觀眾服務科副研究員兼科長)
    故宮為提昇視障觀眾的參觀品質,自2017年6月起推出「視障觀眾多元友善服務」,這五項新增的服務項目包括口述影像語音導覽、「國寶總動員」動畫片口述影像版、觸覺地圖、點字參觀手冊、觸摸輔具等,更加豐富視障觀眾的參觀經驗。
  • 日本織姬之里──福島縣奧會津大沼郡昭和村的苧麻工藝和績麻示範
    活動時間:2017/11/24(五)14:00-17:00
    地點:本館2058會議室
    主講:菅家博昭/示範:菅家洋子/翻譯:馬芬妹
    日本福島縣奧會津大沼郡昭和村自古即以生產苧麻聞名,是堤供越後布部的最佳原料。菅家博昭30年來長期研究昭和村苧麻工藝文化及各種文物史蹟,為當地苧麻保存會和工藝博物館進行詳細調查記錄出版。菅家洋子自昭和村苧麻體驗制度結業,目前是苧麻技術織姬,從事保存苧麻工藝,從栽種取纖到績麻織布無不精通。 *特別歡迎想從事苧麻工藝與織布的朋友前來交流!
  • 拿我的青春,夠不夠買一個世界遺產?
    活動時間:2017/12/13(三)14:00 – 17:00
    地點:本館2058會議室
    講者:從泥土到嘴唇|賴咏華
    為什麼我們要保存文化?沒有了文化會怎麼樣嗎?世界上其他國家又是怎麼保存自己的文化呢?
  • 《A Plastic Ocean 怒海控塑》特映暨映後座談
    活動時間:2017/12/20(三)14:00~17:00
    地點:本館2058會議室
    從一位追尋藍鯨蹤跡的記者開始,他驚訝的發現純淨的海洋裡竟然有塑膠垃圾!於是開啟了團隊追查塑膠流向海洋的旅程。他們花了四年,走訪全球 2,000 多個地方,團隊揭開塑膠污染的驚人真相,並提供解決之道。

主題活動:

  • FUN手作DIY專區
    活動時間:2017/9/1~12/31(每週六~日)9:30-16:30
    地點:本館二樓迴廊
    彩繪史前豬、大象、創意杯墊、獨一無二身份勳章、療癒系多肉植物盆栽等等多元手作活動,讓參觀民眾好逛、好玩、好藝術。
    活動費用│依各項材料計價
  • 愛分享x聖誕園遊會
    活動時間:2017/12/16( 六)10:00-16:00
    地點:本館二樓迴廊
    在凜冽寒冬的聖誕前夕,結合地方文創業者、社福團體、手工藝、有機農民與風味美食
    攤商,邀請更多遊客或臺東市民前來體驗不同氛圍的史前館,現場設立攤商所得捐贈或
    民眾自由捐贈社福團體區,一同把愛心傳遞出去做愛心,分享愛的能量,創造美好的聖誕回憶!

教育資源中心:

  • 創客史前Q小物
    Q版史前文物一個個穿越時空,從史前來到現代,發揮您的創意運用文物輪廓創作其紋路,利用掃圖裁藝機裁切轉印於生活用品素材上,即可做個專屬於自己的文創小物帶回家哦!
    場一:輕巧棉布收納包
    時間:11/26(日)14:00-16:00‧材料費:100元
    場二:印記橡皮章
    時間:12/3(日)14:00-16:00‧材料費:100元
    報名對象| 一般大眾、教師、親子、志工
    報名方式| 網上報名 聯絡洽詢| (089)381166#523、592
  • 聽繪本故事玩戳戳樂
    時間|11/19、12/17(週日)10:00~10:30
    地點|教育資源中心 
    講者|故事媽媽  免費,每場限25 人,報名請洽(089)381166 轉523 或592。
    透過有趣的故事,可以涵融嚴密的思考,我們為孩子設計了精彩的故事與遊戲,全程參與聽故事活動,還可以當場玩戳戳樂遊戲!

  》卑南遺址公園     

  • 野食製作〜竹筒飯
    活動時間:2017/11/18(六)14:00-16:00
    竹筒飯是許多原住民節慶活動時的米食料理,一般人野外炊煮也會就地取材利用中空的竹子當容器,煮出融合竹子與月桃特殊香氣的竹筒飯。
    材料費:酌收活動費每人110元
  • 掃圖裁藝機創作〜個性風杯墊
    活動時間:2017/12/23(六)14:00-16:00
    相信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名為創意的小精靈,隨手一畫也許是一朵花一棵樹或是無限想像的幾何圖形,經由掃圖裁藝機就能化成實用的個性化生活用品,非常適合親子共同創作。
    材料費:酌收活動費每人110元
    報名對象| 一般大眾、教師、親子、志工
    報名方式| 網上報名 教師請逕上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
    聯絡洽詢| (089)233466#210李小姐
  • 預約卑南文化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方案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105年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文化公園DIY體驗活動方案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 105年公務機關預約卑南文化公園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本館卑南文化公園為全國首座具有自然風貌的考古遺址博物館,擁有在地史前文化、原生植物、自然生態等豐富多元的資源,又是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力點,故兼具本土與國際視野的多重風貌,可提供公務人員既廣域又深入的多元學習內容,並使公務人員之身心靈有親近自然、汲取原始能量,充實終身學習資源網絡的機會。 在文化素養的課程中,我們安排了公園展示廳的導覽解說,可搭配「手創軟陶飾品」、「卑南玉飾」、「玩彩繪」、「陶罐大變身」體驗活動。 在生態教育的課程中,安排公園原生植物解說,搭配「天然手工皂」、「拓印樹葉手提袋」、「月桃編留言板」、「葉打葉美麗」或「薏米珠手鍊」體驗活動,以增進自然保育的觀念,達到生態永續經營。 以上所安排之課程兼具滿足個人與組織雙面需求的功能,對個人而言,參與公園的體驗進修活動,可獲取不同領域知識、能力與技巧,將可更進一步認識在地文化與生態;就組織而言,透過公園的體驗進修活動,以蓄積再出發的能量,可確保組織內的成員具有因應現在及未來工作需求的能力。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06年11、12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李玉芬│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