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縣下營鄉武安宮的巴圖形石器
 
談郭德鈴先生收藏文物的台灣史前文化脈絡﹙下﹚

二○○四終身學習節-博物館與原住民社區

 
 
 
 
史前館電子報第34期 2004.05.01 
   
 

談郭德鈴先生收藏文物的臺灣史前文化脈絡(下) 文/李德仁


牛稠子遺址陶墜飾

古象臼齒化石

二、史前文化脈絡

﹙三﹚新石器時代晚期

  距今3500~2000年之間,地區性文化類型更趨複雜明顯,臺灣本島與離島出現適應不同生態區位的文化類型。人類活動的領域往較高的山區移動,活動空間大大的擴張,各區域文化往來更加頻繁。不僅是島內的狀況如此,新的移民自華南沿海地區一波波移入,新的文化要素加入,使當時文化類型愈趨複雜與多樣,反映在物質文化的遺存上。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逐漸捨棄繩紋裝飾,器表係以素面為主流。新的外來要素加入,如精美的彩陶、黑陶等出現;器型種類也有較大的變化,其中三足器、四足器等少量出現,顯然受中國大陸地區文化要素的影響;做為陪葬品、祭儀專用的陶器出現,並與日常生活用具有所區隔,陶藝專業化更趨明顯。

  因生態區位的不同,農業、漁撈與狩獵等生業型態比重因地而異。平原地區持續以農業為主,大型石製農具的增加顯示依賴農業程度較以往增加,對於土地的利用更加精緻化;山區或半島地區,受環境影響,生業上狩獵或漁撈仍佔重要地位,如恆春半島地區史前人類對海洋資源的利用更加倚重。由墓葬中出現無頭葬,推測已有獵首行為。此階段的社會組織已出現了階層區別,貧富差距也愈趨明顯。如以出土大量石板棺著稱的卑南遺址,從墓葬形制、陪葬品的有無與組合型態,皆可反映出當時社會已有階層差異。而麒麟文化富神秘色彩的巨石,可能與祭祀、信仰有關,提供史前人類精神生活之研究資料。


洞角遺址打製石偶

牛稠子遺址石斧

(四)金屬器或金石併用時代

  台灣史前文化在距今2000年前後起了重大變化,即在此期遺址中出現金屬器,進入一般所稱的鐵器時代,或有學者認為之金石併用時代。前述每一文化若經仔細研究,可再區分為數個不同發展的階段文化類型;也說明了本時期的文化複雜現象。

  從技術或物質文化遺存的層面來看,該階段與海外互動關係更加密切;北部十三行文化可能是上一階段植物園文化受到中國華南沿海地區文化影響,引入冶鐵與火候更高的燒陶技術之後發展而來的。其他各地區域性文化可能也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後裔。區域性的移動與文化交流現象也更加明顯;透過不同的管道,玻璃珠、琉璃珠、瑪瑙珠和青銅器、銀器等海外貿易品流通於島內,構成一廣大的交換網絡體系。

  另一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分布區域相當廣泛的中央山脈地區,發現的遺址數眾多,調查時間亦早於日據初期就已展開,但研究工作甚少,因而很難將山區遺址其文化屬性歸入哪一史前文化範疇,學者暫稱之為「中央山地系統」;年代約距今約1500年。依初步的研究分類,依地區性質可大要分成:中部山區的五櫃坪系統、谷關系統、曲冰類型晚期、東埔一鄰類型;南部山區的比鼻烏類型、南仁山類型;中央山脈南段東側之三和類型、工作地類型,其文化內涵與彼此間的類緣關係尚待進一步的調查研究來釐清。部分史前文化和原住民類緣關係相當密切,台灣史前文化與台灣原住民的關係,為台灣的考古研究未來重要課題之一。

三、對台灣考古學的重要意涵

  前面提及郭德鈴先生踏查遺址的足跡遍及台灣地區,採集相當大量的考古標本,相對的也保存了重要了文化遺物與內涵;例如台北十八份遺址因現代建設開發已幾乎消失,如今只能依郭先生採集的標本來研究該遺址的文化內涵與歸屬。

  郭先生雖長期投入遺址調查與標本採集,但並不以此誇耀世人,故除了考古、地質學界人士外,一般人並不知郭先生在台灣考古和古生物研究上的貢獻。郭先生也不將標本做為經營名利之工具,憑著興趣默默從事著整理與修復遺物的工作。後來藉由考古學家宋文薰先生等人的協助,將其考古採集品的精華陳列於台南市延平郡王祠旁的文物館,供一般民眾參觀,充分發揮該批考古標本的社會教育功能。

四、小結

  近年來隨著經濟開發,台灣考古遺址面臨著重大威脅,許多遺址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湮沒,遑論進行考古搶救發掘。當年若非郭德鈴先生的進行遺址調查與遺物採集保存,部分遺址的文化內涵終將成謎,成了無可彌補的遺憾。除了採集保存豐富的考古遺物之外,台灣最早的人類「左鎮人」的發現也與郭德鈴先生有很大的關係。

  郭德鈴先生以其無私的心,戮力於台灣考古遺址調查與遺物採集,若無郭德鈴先生的無私奉獻,台灣考古學一些珍貴的資料將永埋沒於塵土中,不復見天日;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亦難留於世間,供我輩後續研究。撫觸千年遺物,感慨良多,不禁對郭先生有無限感佩之意。

(筆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