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靈精怪的小米─阿美族人眼中的小米
 
談郭德鈴先生收藏文物的台灣史前文化脈絡﹙上﹚

無形資產的探尋-終身學習節在史前館

 
 
 
 
史前館電子報第33期 2004.04.15 
   

 

無形資產的探尋─終身學習節在史前館 文/喬宗忞


大洋洲Vanuatu 的沙畫:上為孩童學習情形;下為成人之作品

  在文化界人士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倡導推動之下,社會大眾對世界文化遺產(World Heritage)(註一) 有了一些認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二00一年三月提出「無形文化資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概念,並暫時定義如下:「人們學習的過程,這包括由他們所塑造與發展的知識、技巧與創意,他們創造的作品,以及使這些東西得以永續存在所需的資源、空間及其他的社會及自然脈絡;這些過程為現存的社會提供了一種與前人的延續感,對於文化認同以及保護人類文化之多樣性與創意,具有重要的意義。」(peoples' learned processes along with the knowledge, skills and creativity that inform and are developed by them, the products they create, and the resources, spaces and other aspects of social and natural context necessary to their sustainability; these processes provide living community with a sense of continuity with previous generation and are important to cultural identity, as well as to the safeguarding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creativity of humanity)。

  二00一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聘任的十七位學者專家(兩位來自東亞、兩位來自西亞、兩位來自西歐、三位來自東歐、四位來自非洲、一位來自北美、兩位來自中南美洲、一位來自大洋洲)評選出十九項世界無形文化資產,二00三年十一月又評選出廿八項無形文化資產(註二) 。這些「世界級」無形文化資產分布於亞洲(廿項)、中南美洲(十項)、歐洲(八項)、非洲(七項)、大洋洲(二項);內容則包括了口傳及語言(oral traditions, expressions and language)、表演藝術(the performing arts)、儀式節慶(social practices, rituals, and festive events)、關於宇宙自然的知識及儀式(knowledge and practices about nature and the universe)以及傳統技藝(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以保存有形資產為使命的博物館,如何在既有的基礎上,發揚、保存無形資產是二00四年國際博物館日(the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五月十八日)及國際博物館協會(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ICOM)大會的主軸(註三) 。

  國際博物館協會主席Giovanni Pinna將無形的文化資產分為兩類,一為體現於有形的物者,如中國的崑曲或是西西里島的偶戲;另一類則是沒有具體的物來呈現的無形資產,如語言、未經記譜的音樂等。對於「形於物」的無形資產,博物館當然可以把「物」收藏起來;對於「沒有具體的物」的無形資產,博物館則可採取錄音(影)或抄寫的方式紀錄下來,成為時代或事件的見證。然而無論是物或是紀錄,一旦進入博物館後,便進入了「變成化石」(fossilize)的過程--與原來的社群失去了聯繫,不再傳承,也不再是資產。這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保存無形資產所面臨的問題。對此,Giovanni Pinna提出了第三類無形資產--「物的象徵與隱喻的意義」。物的意義來自歷史,也來自詮釋,聯繫了過去與現在,因而具有資產的要素。展示有形資產(即物)是博物館既有的使命,如何同時將有形資產的無形資產(即物的意義與詮釋)展現出來,是身處價值多元時代的博物館可以努力的方向及挑戰。

  配合國際博物館日的主軸,由教育部主辦的終身學習節以「無形資產的探尋」為主題。針對這個主題,本館將於九十三年五月十五日至廿三日分別進行:(1)認識卑南遺址的地理環境與神話、(2)邀請原住民提供對本館收藏及展示的看法,並於本館展演工藝、(3)邀請文手鑿齒老人來館參觀、以及(4)原住民當代樂舞表演等多項活動,同時做成紀錄,做為博物館多元詮釋文化之基礎。

註一:http://whc.unesco.org/nwhc/pages/home/pages/homepage.htm
註二:http://www.unesco.org/culture/heritage/intangible/html_eng/index_en.shtml
註三:http://icom.museum/intangible.html

圖畫引自:http://www.unesco.org/culture/intangible-heritage/masterpiece.php?id=77&lg=en

﹙筆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