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岡山文化─臺灣東海岸另一個史前玉器文化
 
原住民編器概說
有槽石棒
普布羅原住民文化中心
 
 
史前館電子報第28期 2004.02.01 
   
 

有槽石棒/李德仁

從不同的角度認為「有槽石棒」並不能確定其功能為拍打樹皮布,所以宜稱為有槽石棒或石拍。另外有學者論證石拍用於製作樹皮布,主要是從整合民族學與考古學的研究來看;認為目前民族學樹皮布石拍與考古出土石拍的資料,兩者從空間分布和技術結構的內涵來看,均顯示出相當的一致性,認定石拍是製作樹皮布工具。依目前的研究觀察,尚難確切認定「石拍」的功能,或許需更科學的證據來說明,例如從DNA鑑定樹種的方法來思考。

「有槽石棒」上的溝槽痕可能與鬆開樹皮纖維的作用有關。拍子的溝槽面拍打樹皮,把原本互相糾纏的纖維鬆開並清除不必要的雜質。而拍面上粗細不同的溝槽痕在鬆開樹皮纖維有著精粗差別的作用。

本件標本係郭德鈴先生於台北縣八里鄉大坌坑遺址地表採集而來,郭先生過世後其子郭東輝先生將其連同其他考古遺址的標本,一併捐贈給本館作為永久典藏。

標本可能屬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年代距今約5500年前後。砂岩材質,器身通體加以修磨,外型可明顯區分為柄部及用部:柄部已殘斷,殘長約7.8公分,寬約5.8公分,厚約3.7公分,橫剖面為橢圓形;用部保存尚完整,拍面有錘擊脫落的疤痕,上有8條縱向平行的v形溝槽,拍面長約10.9公分,寬約3.1公分,用部寬約7.7公分,外形近長方形。標本重約921.5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