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岡山文化─臺灣東海岸另一個史前玉器文化
 
原住民編器概說
有槽石棒
普布羅原住民文化中心
 
 
史前館電子報第28期 2004.02.01 
   

 

原住民編器概說/徐雨村

為配合一年一度的南島文化節本館舉辦了「臺灣南島民族的編與織」特展展期至二月九日止。這次挑選的文物,包括臺灣東部地區以及印尼砂勞越地區的原住民編器,反映了原住民傳統文化生活的一面。期望藉由本次特展,增進大家對於原住民編器的認識。

運用竹子與藤蔓製作編器,是臺灣原住民的文化傳統之一。族人依據自己或是家人的需求,編製各種不同用途的器具。編器的多樣面貌,反映著族人相互合作與相輔相成的精神,依據性別、年齡、工作需要等條件,製作符合個人與團體工作所需的編器,達到分工合作的效果。


藤籃﹙卑南族﹚


藤盒﹙雅美族﹚

漁簍﹙阿美族﹚

播種籃﹙賽夏族﹚

編器材料取自於大自然,磨損不堪使用之後,也回歸到大自然。因此,編器可以做為原住民文化永續發展、生生不息的象徵之一。

編器的型態,從簡單到複雜。簡單的編器可由家人自行製作,複雜精細的編器多由擅長製作的專家代勞。近年來,原住民物質文化頗受社會各界重視,竹籐編器的製作與創意表現,也成為部落創新工藝的一大重點。

本次特展依據器物的使用場合區分為以下三個主題:

一、儲藏工具與食具

這類編器質地細密,兼具美感。多半放在家中,用來置放食物、儲藏農作收穫以及個人珍貴物品。儲藏工具帶有細繩,便於攜帶或是懸掛。籐編食具適合用來放置乾糧及檳榔、或是燒烤的薯芋。

二、漁具

原住民運用各項捕魚工具,在聚落附近的河流捕捉魚類。以阿美族為例,個人的捕魚工具有魚網、魚筌、魚簍、釣竿等。也可搭配魚簾,一人或是多人合作,圍起河流或是池塘的一小段,將魚趕入魚網或魚筌之中。

三、狩獵農耕用具

過去原住民以狩獵農耕滿足食物需求。出發狩獵時,攜帶輕盈的網袋,獵得動物並燒烤處理之後,即可放入網袋攜回部落,分享給村人。農耕的背負工具較為堅固,用來攜帶農具以及田裡採收的農作物,也可背負幼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