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用針做筆記:博物館藏品的連結與採集

南島文化專欄

  神聖的種子:臺灣南島民族的種子保存與播種祭典

藏品放大鏡

  館藏十件文物小故事:人獸形玉玦、有槽石棒與德氏水牛化石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博物館花絮
 

新北市考古生活節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於4月26日至27日辦理新北市考古生活節,今年主題為植物考古趣,以「植物」為主題,探索人類如何從遠古到現今利用自然環境中植物的資源,應用於食、衣、住、行、娛樂等生活當中,將積累的植物知識體系,傳授教導給後代子孫,並共同來重視人類生存的環境,期能永續發展,生生不息。活動以博覽會形式舉辦,分為8大主題區,超過80個體驗遊戲,民眾以闖關集章送贈品的方式完成多項體驗活動。

  本館受邀參加此次博覽會,除了推廣本館及教育資源外,並配合主題推出「巧妙的月桃編織」活動安排於智慧老樹區。月桃是全株都是寶的民俗植物,也是人們善於利用大自然資源的最佳案例,利用月桃作為日常生活中的編織材料,就可以變出一件件美妙的生活藝品。

  這次的體驗活動很吸引民眾的興趣,大小朋友對於月桃也感到非常的好奇,經由現場展示及解說而有所認識,再親手編織一個小巧、自然又實用的杯墊,連小朋友都專著的一針一線完成而充滿成就感呢。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民眾在體驗之餘也獲得植物知識,想必整天下來大家也都收獲滿滿的。



文/楊素琪
圖/黃國恩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75期 2014.5.15
 

  一年一度的518國際博物館日又要到囉,今年的主題為「博物館蒐藏築起溝通之橋」(Museum collections make connections),博物館身為社區文化資產與集體記憶的述事者,希望能透過許多可行方式,讓博物館各類型藏品與觀眾更連結、更親近。517、518這周末,快到各地博物館小旅行吧!

  對於有創作需求及喜好的朋友來說,逛博物館、看典藏品,也是一種連結人類創作智慧的方式。特別是對從事部落工坊的族人朋友來說,要怎麼透過博物館層層保護的玻璃,能看懂古老衣飾的製作,也是很重要的學習。且來看看當代從事部落文創工藝發展的族人如何進行連結與採集。

  緊接著522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若要維護並確保生物多樣性傳續,人類的作為也佔有重要影響。如何好好保存糧食作物的優良種子使之得以延續、讓眾人得以維生,可是族裡大事。泰雅族播種祭透過豐收家族提供種子、輪流擔任儀式祭主,達到增選小米種多樣性的目的。

  本年度「館藏10件文物小故事」的系列連載,來到最後一篇囉。這次要介紹的國寶級文物人獸形玉玦,以及有槽石棒、德氏水牛化石。不管是在517、518這個周末響應「雙享杯」活動,來本館跟他們合照上傳至粉絲專業的PO文介紹換飲料券,或是在5/1到9/1這四個月期間來史前館闖關,都可以把握機會好好認識他們喔!

 
 

用針做筆記:博物館藏品的連結與採集

文‧圖/林秀慧


到博物館,內行的若懂得看門道,會有更多學習與收穫的樂趣。。

  博物館的典藏如何做為當今部落工坊溯源、創新的連結與採集呢?邀請講師帶著種子成員到博物館看門道、長知識,絕對是可以善加學習的方式。近年來許多部落紛紛開始與博物館做古文物的連結,例如申請將博物館內的古老物件下鄉展覽,然而每個人都隔著玻璃看著留下來的精美服裝與工藝的情景,也成為田野工作普遍的狀況,這讓許多工坊成員都有著相同的遺憾,那就是感慨著「看不懂!」、「摸不到」、「怎麼做得到呢?」

  有鑑於此,由卡塔文化工作室所發起、已邁入第6年的「部落工藝學堂」,今年特別為長年教導刺繡工藝的工坊成員設計精進的刺繡針路與圖紋觀察分析,開設了連續5天的「繡工藝」工作營。課程特別邀請孫業琪老師擔任本次繡工藝工作營的授課教師,協助部落工坊種子成員從構成設計的角度解析織品。課程目的為透過傳統物件的技法與指導傳統服裝圖紋的製作技巧,從中獲得織與繡結構與造形、針法之間的關係和特色。工作營便安排到博物館參觀展品,教導大家如何隔著玻璃櫥櫃也能觀察、記錄傳統圖紋的繡法,好讓工坊成員即使隔著玻璃櫥櫃避掉反光也能看懂先人在文物上的智慧痕跡。

詳全▲TOP

 
 

神聖的種子:臺灣南島民族的種子保存與播種祭典

文、圖/羅永清、莎伊維克‧給沙沙


保種是家家戶戶的功課之一,攝於東排灣族南興社區(裘谷‧給沙沙攝)。

  春天,正是播種的時節。植物種子的良莠攸關人類糧食的供應,原住民族對於糧食作物的種子更是非常重視,甚至賦予其神聖的地位,特別在許多神話傳說中,得以發現與獲得植物的種子常常是族群命運變化的大事與重要里程,也是人類行耕種生活得以安居樂業的開端。排灣族的高士佛部落流傳一則關於族人獲得小米種子的典型傳說:

  話說太古時期,排灣族的祖先僅僅食用稗、藜及稱為kuilj的草為生。而在Tjagaraus(天上界)有Putjaljayan(掌管芋頭的神)造芋頭,Puvusam(掌管小米的神)造小米。有一女子前往Tjagaraus,從Putjaljayan處得來一個芋頭種,而Puvusam卻不肯給予粟種。有一年,當Puvusam要收穫小米時,命令本部落的Pukanen(部落的副主祭)幫忙。Pukanen看到小米收成纍纍,乃向其乞求一穗,卻遭Puvusam拒絕。因此Pukanen偷其一粒藏在指甲間,Puvusam懷疑而檢查其身體,幸未被發現。Pukanen幫忙完後下來到地上界,將該粟種播種於地,而逐漸增殖,後來也分給其他人,遂如今日般成為本族的農作物(註1)。

  在故事中,排灣族人原來的糧食是野生草類,及產量不足以養活族人的稗與藜,因此非常羨慕天上神界的食物,例如芋頭與小米等。族人為了獲得天上食物,主動與天上神人建立良好關係,並幫忙農事。然而天上神人嚴守分界,不願將小米給予族人。

詳全文▲TOP

 

 

館藏十件文物小故事:人獸形玉玦、有槽石棒與德氏水牛化石

文/葉美珍、黃國恩‧圖/史前館提供


人獸形玦。

人獸形玉玦/葉美珍

  人獸形玉玦為「臺灣國寶」之一,是卑南遺址石板棺內的陪葬品,出土時置於棺主頭部之側。玉耳飾以臺灣玉片鏤雕而成,形象為雙人雙手叉腰,頭部頂一「獸」之形象,獸形口微張、豎耳、拱背、翹尾。人形為雙人並立,圓顱、雙手扶腰際,兩腿開立。雙人底部各立於一橫條,橫條飾之下各帶一圓突,膝部帶修飾線條,除彰顯腿膝略彎曲之靈活性,亦點出膝下或有綁腿之可能性。此一標本使用之時獸身曾斷裂,斷裂兩端各作一小修補孔以持續使用,高70.4mm,寬 39.6mm,厚4.5mm,重 16.7g。

  此類耳飾流行於東部史前時代之玉器盛行時期,距今2800年前至2300年前(葉美珍2010),約當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中國正為龍、鳳、螭虎等鏤雕玉璧及玉珮之盛行時期。

  人獸形玉玦不僅出現於卑南遺址,還出現於幾處遺址,包括臺北芝山岩遺址、十三行遺址、宜蘭丸山遺址、屏東chula遺址等都有出土,近年花蓮縣大坑遺址、港口遺址亦出土人獸形玉玦。上述遺址總計30多件,分佈範圍涵括臺灣北部、東部及南部。其中卑南遺址包括本件國寶在內,至少出土6件標本。其中卑南遺址早期出土3件人獸形玉玦(宋文薰、連照美1984:160-162),而卑南遺址搶救發掘期間石板棺出土1件雙人獸形玉玦,1件「多環獸形玦」及1件「單人獸形玦」(宋文薰、連照美1988)。縣府所採集的1件人獸形玉玦,即本文介紹的標本。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請至臉書「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

    

特展:

  • Sanga:飛舞的勇士
    時間:102年12月11日起至103年6月11日
    地點:本館第四特展室
  • 第二屆臺灣原住民族青年藝術節 蝶舞青春:高中職原藝班藝術教育展演
    時間:103年5月30日至104年9月14日
    地點:本館二樓迴廊
  • 感恩心、一世情:雅美(達悟)族瑞士返航文物特展
    時間:103年5月17日至104年12月31日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
  • 情繫南島:岩佐嘉親及其收藏特展
    時間:102年08月16日起至103年9月30日
    地點:本館第B1 宏館新藏展示區
  • 馬年特展
    時間:103年1月19日至104年2月9日
    地點:本館二樓迴廊
  • 國家重要古物──白守蓮遺址岩棺展示
    地點:本館山之廣場迴廊
  • Sanga:飛舞的勇士特展
    地點:21國際渡假村
  • 遠古的臺灣故事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巡迴]海角樂園──國際攝影展
    地點:日暉國際渡假村B1

近期活動:

  • 蝶蝶不休飛呀飛:闖關史前館+臺東趴趴走
    時間:103年5月01日~9月01日
    (1)闖關史前館:歡迎從闖關中認識展廳特選十件文物,通過考驗就有神秘小禮物。週末與暑假每天下午兩點到四點,邀請你在展場挑戰雅美(達悟)族拼板舟。
    (2)臺東趴趴走:只要憑一張「本館門票」或「本館與卑南文化公園聯票」,就可到合作小店館舍趴趴走,通過關主的臺灣原住民族知識大考驗,完成6個集章就可以得到小獎品。

  • 環境教育講座:《臺灣原住民族環境智慧》臺東場新書發表會
    時間:5/21(三)14:00~17:00
    地點:本館60人教室
    由該書作者到館親自分享「第一民族」與「第一自然」之間的關係,讓我們從原住民觀點了解更多有關臺灣環境教育及國家、國民與多元文化、生物多樣性的關係。(更多訊息)。

  • 活動講座:103年考古遺址出土遺物管理實務工作坊 (更多訊息)
    時間:2014/05/21~2014/05/23上午8:30-下午5:00
    地點:台南市及台東市

  • 2014地方文化館人才專業培訓課程--臺東場「永續經營:自己的館自己救」 (更多訊息)
    時間:103年6月11日-13日
    地點:本館二樓60人教室、鹿野、池上等地

  • 518國際博物館日優惠活動!!
    為擴大慶祝518博物館日,在5 月17、18 日兩天,本館特別與屏東縣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花蓮縣瑞穗鄉奇美文物館、臺東縣海端鄉布農族文物館一起合作到館優惠活動,前30名或100名到館並完成相關活動的朋友,就可以享有免費飲料、手紋及祭儀特展名信片組與記事本、可愛黑熊環保袋與水蜜桃、奇美部落文化泛舟折價券與資料夾,快來屏花東一遊!(更多訊息)。

  • 都蘭山南南西:103年史前館達人深度導覽
    活動時間:自103年4月12日至103年12月6日期間,共舉行6場(更多訊息)。

  • 教育資源中心
    東南亞文化月
    日期:2014/5/17(三)~2015/6/22(日)
    地點:教育資源中心 費用:材料包一份60元
    5/25中國風格格筆筒、6/08印尼batik蠟染布提袋、6/15越南斗笠迷你置物盒、6/22越南拼貼美景時鐘(更多訊息

    故事繪本導讀活動
    教育資源中心有許多好看的兒童繪本,透過繪本的精彩內容,讓小朋友們喜愛閱讀,同時從小培養看書的興趣。全程參與聽故事活動,就可以當場玩戳戳樂!
    日期:週日5/18、6/15 時間:10:00-11:00
    地點:教育資源中心 講者:故事媽媽
    免費,每場限30人,採預約報名,報名請洽(089)381166轉597,如預約未額滿,則開放現場報名。,歡迎大小朋友攜手參加。

  》卑南文化公園

  • 博物館日特別活動--拓印樹葉手提袋
    活動時間:103年5/17(六)下午、5/18(日)上午
    人的掌紋看似相同卻有著細微的差異,大部份看起來是綠色的樹葉也有著屬於 自己的身分紋路,有平行脈,有互生脈,還有的是網狀脈,我們帶領您一同觀 察葉形與葉脈,並且發揮想像力,利用拓印的方式重新排列組合,將樹葉獨有 的脈紋與顏色耀於胚布上,體驗觀察與創意的樂趣。
    (更多訊息

  • 2014年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文化公園DIY體驗活動方案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更多訊息)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mpnews.php

103年5、6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