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回想‧迴響
 

追尋傳統‧迎向創新──樹皮布文化的啟程

博物館頻道

  文化傳承是一件很「酷」的事──記2012年原住民族駐園藝術工作者創作成果展

國際頻道

  馬雅城邦的普克式建築(下)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41期 2012.12.15

文化傳承是一件很「酷」的事──記2012年原住民族駐園藝術工作者創作成果展

文‧圖/吳佳芬

  卑南遺址公園為積極推動原住民族文化推廣工作,陸續於園區戶外建置東排灣族家屋、卑南族家屋、卑南族少年會所及普悠瑪部落工坊等文化展示。如何避免這些空間僅作為單純的展示物件,把「人」帶進來、活絡園區戶外原住民族展示區域,是遺址公園近年來努力推動的方向。

特展開幕與會貴賓剪綵。

展示之樹皮服飾,充滿色彩與個性。

  遺址公園自2011年起尋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等上級單位經費,辦理「原住民族與史前文化的結合──原住民族文化藝術教育推廣計畫」,計畫執行內容中最具創意的部份就是「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園創作」。這個計畫由上級單位提供駐園經費、館方提供藝術創作環境及資源,除了使藝術工作者無後顧之憂得盡情創作,更可藉由創作、遊客體驗及解說等動態過程,讓園區展示內容更為活潑豐富。

  2012年獲選的藝術家為從事樹皮創作的林戎依(Alo)小姐,駐園創作時間從今年4月至12月,共計產出樹皮服飾、配件等18件作品。由於此次創作成果有別於去年產出之大型木雕,對於一件件敲打出的樹皮服飾、樹皮包包,要如何呈現才好,管理中心同仁與Alo討論後,決定結合遊客服務中心所屬之展示廳空間,辦理小而美、小而精緻的展覽。

按表操課承辦人V.S 天生隨性藝術家

  筆者一方面規劃展覽,一方面同時也在思考,要由「誰」說故事?雖說館內不乏策展經驗豐富的先進前輩,展示資源也足以支援本次小巧展覽,但考量由筆者統籌規劃再結合Alo的創作成果來辦理,總感覺……借用電視劇常說的「Fu好像不太對」。幾經思考,再加上本中心同仁及展示教育組前輩的意見,決定請Alo全權規劃發想,館方退居配角提供環境及資源,並委請展示教育組張至善先生擔任此次展覽顧問協助Alo來說故事。最後,Alo將此次成果展定名為「時尚‧樹皮Play Bark──我 脫下傳統 穿上顏色 準備呈現我的個性」。

  主題及方向確定後,緊接著籌備的過程卻是妙趣橫生,原因在於藝術家對作品堅持但卻天生隨性的性格,使得按表操課的承辦人非常緊張。筆者與Alo之間時常出現以下對話:「Alo,距離開展剩一個禮拜,還沒有要來場地佈置嗎?」、「Alo,東西還沒有來嗎?要不要換另一種材料或方式呈現?」這些來自筆者籌備活動時焦慮的詢問,但Alo的回應卻總是:「佳芬姐,可以的,來得及」、「佳芬姐,我再想想看,這樣用有點醜」等等諸如此類淡定的回答。即便是到開展前一天晚上,部分展示區域仍未就定位,Alo仍是笑笑地跟我說:「佳芬姐,可以的,來得及」,果真,展覽開幕當天如Alo所說一切就序,不得不佩服藝術家對於自我作品特質的掌握度。

媒體記者聯訪。

  籌備過程高潮迭起,引發的媒體效應卻也令我跟Alo驚訝。開展前後共吸引5家電視(原民台、台東地方台、華視、公視、壹電視)、4家平面(聯合、中時、自由、蘋果)、2家廣播電台(中廣及飛碟電台)等前來採訪。如此效應讓Alo受寵若驚,她不斷跟我表示,她沒有做很偉大的事情,為什麼媒體他們會想來採訪、覺得壓力很大等等。這些看在筆者眼裡跟心裡,再次覺得當初由Alo擔任策展人盡情發揮是對的。將傳統上原本樸實為生活必需而製作之樹皮衣飾,轉而成為生活與美感兼具之樹皮服飾,固然是媒體一大賣點;但另一方面,無疑是Alo的聲音被聽見了,她用心用力的作品被大眾看見了。

文化傳承是一件很「酷」的事

Alo導覽解說其作品。

文化部長龍應台業務視察時參觀本特展。

  筆者曾於數年前在一次場合請教財團法人布農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那布,詢問該會在辦理文化傳承、文化復振等目的活動時怎樣傳達中心概念?那布以該會辦理「內本鹿尋根」活動為例,指出「要讓部落年輕人覺得,做這件事是一件很『酷』的事」。這個念頭曾讓筆者覺得很有趣,畢竟文化傳承在時下年輕人的認知上,並不是那麼容易會被當作一件很酷的事。

  數年後,筆者在籌備本次展覽活動時,這個念頭躍然出現於腦海。透過Alo的特展,讓世人看到原住民青年怎樣在當代呈現所吸收到的母體文化,就如同Alo對於特展的中心概念「樹皮也可以很時尚」。希望對於當代原住民青年在面對自我文化傳承或詮釋時,有些啟發或者產生一些影響、激勵的力量或者態度,讓他們能夠覺得文化傳承也可以是一件很「酷」的事。

  文化是一種中心思想,傳承更是一種身體力行。一般青年可能很少有機會或場合去想到這些事情,當有機會去接觸這些東西進而消化吸收時,自然而然有些種子會在心裡慢慢發酵。而博物館所謂的社教功能,筆者以為,便是提供場域讓說故事的人得以藉由某種形式與外界分享與對話。透過對話的過程,聲音將會被聽見、想法也會被理解,多元文化的核心價值或許也才會真正地產生。

  最後,一個活動的圓滿,背後必定是依靠眾人的力量。在此感謝展示教育組林建成先生、張至善先生、劉少君先生在規劃特展上的協助,也感謝公共服務組邱瓊儀小姐在媒體公關上的聯繫。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公園管理中心業務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