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遺址出土的管形玉器
未完成的生命樂章─高一生
穿梭林間的小精靈─瓢蟲
保存小秘訣(一):認識影響收藏品劣化的環境因子
 
 
史前館電子報第23期 2003.11.15 
   
 

穿梭林間的小精靈─瓢蟲/王志遠


六條瓢蟲

六星瓢

錨形瓢蟲

  瓢蟲這種小昆蟲不管是大朋友或是小朋友應該都很熟悉吧!不管是鄉野林間或草叢都不難發現牠的美麗身影。有些身材非常迷你,體長還不到0.5公分呢!短小的頭部常常縮在前胸背板下側,因此不易被發現,半圓形的身軀亮麗的色澤,搭配著外觀點點斑紋,十分醒目亮眼。而表面這些斑點或是花紋,也是昆蟲學家為瓢蟲命名時的依據,例如有六個條狀斑紋就叫六條瓢蟲,有七個斑點就叫七星瓢蟲,十個就叫十星瓢蟲,是不是相當有趣而且好記呀!所以下次看見瓢蟲時記的要數一數牠身上有多少斑點喔!

目前全世界已知的瓢蟲約有五千多種,而大部分瓢蟲屬於肉食性昆蟲,也有吃植物或菌類。一般肉食性的瓢蟲成蟲或幼蟲常常穿梭在植物叢間,以捕食蚜蟲、介殼蟲、木蝨等小害蟲維生。因為蚜蟲可行無性生殖,所以常會在各種農作物上大量出現,往往一葉片上就有上百隻,這個時候瓢蟲就是抑制蚜蟲的最佳剋星。有時光是瓢蟲的幼蟲,發育期間就能解決掉上百隻蚜蟲,所以這類肉食性的瓢蟲也被人類視為「益蟲」。而在卑南文化公園中的九芎樹樟樹、馬利筋只要是有蚜蟲的地方,都不難發見到牠們的蹤跡。因此牠們也常被稱為「植物小醫生」。所以你如果在卑南文化公園中看到牠們的時候,可別驚擾牠們喔!因為瓢蟲如果遇到突然的干擾騷動,會六腳一縮,從植物叢間掉落地面,可別以為牠弱不禁風,一碰就死,這招裝死可是牠逃命的拿手絕活!另外,瓢蟲還有一個自衛的方式,那就是當牠們遭到嚴重攻擊時,會從腳或身體的關節分泌出橙黃色的體液。這些液體有腥臭的氣味,有時用來驅退敵人還滿管用的。

瓢蟲是屬於鞘翅目完全變態的昆蟲,牠的生活史可以分成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首先瓢蟲媽媽會在葉子背面,也就是蚜蟲聚集的地方先產下卵,通常一隻一次可產下700~1000粒卵,以便一孵化時瓢蟲寶寶就有食物可以吃。卵約經過兩天到三天,幼蟲就會由卵中孵化而出,再經過約四到五天以後,牠們會蛻皮成為二齡幼蟲,通常經過三次脫皮成為四齡幼蟲,身長達一公分時,就是已經是接近成熟的終齡幼蟲,再經數日進食後即準備化蛹,蛹期一般約四天到十四天不等。而羽化成蟲後就準備交配產卵又是另一個生命週期的開始。所以我們一般常見的肉食性瓢蟲幼生期的生活史都不長。

瓢蟲雖然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昆蟲,但是你還記得最後一次看見牠是什麼時候嗎?是不是已經好久沒看過瓢蟲了,或是對小朋友來說,瓢蟲只是圖鑑上的一種小昆蟲。人類大量使用農藥來克制蚜蟲、介殼蟲,但是蚜蟲、介殼蟲數量不見減少,瓢蟲反而先消失了。有鑑於此,卑南文化公園為了能永續經營並成為昆蟲動物的樂園,當蚜蟲、介殼蟲數量太多時,館方是以最環保的方式苦楝子泡水,來防治這些害蟲;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使生態盡量維持平衡,讓這些可愛的小精靈不只是在圖鑑上才看得到,而是穿梭在我們周圍的自然環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