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pa
風箏飛上天!—談夏威夷比夏博物館的小型展示與教育活動
文‧圖/張至善
夏威夷比夏博物館科學探索中心的樹皮布風箏展示。
|
今年(2011)4月份,有幸訪問位於夏威夷檀香山的比夏博物館(Bishop
Museum, Honolulu, Hawai’i),當參觀其科學探索中心(Science Adventure Center)展示廳時,看到一串串的小小風箏掛在展廳的一隅,每個風箏上的圖樣活潑鮮明,好奇之下便仔細看了一下這個小展示的說明。
原來這是2009年比夏博物館的館校合作計畫「科學與文化藝術教育活動(Science
and Culture of Art Program)」的成果,將教育活動的成果呈現於展示廳之中。展出的25張風箏皆是由樹皮布製作而成。樹皮布又稱
tapa 或 bark cloth,夏威夷語則稱之為 kapa。kapa在過去是夏威夷的日常用品,作為服飾或被子使用。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樹皮布變得越來越精緻,它的實用性也逐漸變少,睡覺用的樹皮布被毯子取代,樹皮布做的衣服也被紡織布料所取代。夏威夷的樹皮布變成階級、社會威望的象徵,以及夏威夷的傳統遺產。然而在19世紀全盛時期之後,夏威夷的樹皮布逐漸凋萎,甚至休止了一個世紀,約在1970年代左右,此項傳統技藝才再度「復活」。
kapa 夏威夷的樹皮布,比夏博物館館藏。
|
樹皮布在夏威夷有著久遠的歷史,早於與西方接觸的數百年前便已存在,神話傳說中也有它的蹤影。這個教育活動很有趣的是結合神話傳說、樹皮布的工藝技術以及科學教育而形成。這是個由私人信託贊助,為期3年的博物館外及教育活動(Outreach
Program)。對象是夏威夷歐胡島的Waianae 國小和Ka Waihona O Ka Naauao 公立特許學校(Public
Charter School,以夏威夷語、傳統文化為主要教學內容)64位4 年級小朋友。主題是「製作樹皮布風箏」,成功地結合夏威夷文化、傳統藝術以及現代科學教育。
整個教育活動由「風箏」這個主題來貫穿:
展廳畫作:「夏威夷神話故事──茂依放風箏來預測天氣」。
|
一、學生們藉由瞭解夏威夷的2則神話故事「茂依捕捉太陽」(Maui,也是一座夏威夷島嶼的名稱)和「茂依發明風箏」開始。一則神話大意如下:半人半神的神祇茂依在Haleakala這個地方,想要捕捉太陽,目的是想要延長白天的時間,好讓他母親製作的樹皮布得以乾燥。另一則則與茂依發明風箏來預測天氣的經過有關。
二、由當地樹皮布工藝家Dalani Tanahy女士逐步教導小朋友完整的樹皮布製作過程,包括認識製作樹皮布的植物、製作工具,以及藝術教育:認識夏威夷樹皮布上的傳統圖案、進行植物染、認識印紋工具及創作自己的風箏圖案。過程中,除了瞭解夏威夷的傳統文化以外,也學習樹皮布製作過程中相關的科學知識,如發酵作用、染色植物、印刷原理等。
三、做風箏與放風箏。完成後,當然要讓學生們實際來放放風箏,享受自己親手作的成品飛上天的感覺,從中體驗放風箏的樂趣。科學教育上則以認識夏威夷的氣候、地理為主。
最後,將整個成果呈現於展示廳中,比夏博物館的教育人員Amber
Inwood表示:「將學生的成果納入博物館展示之中,不但可使遊客透過夏威夷文化與科學的整合得到更進一步學習的機會,也讓參與的學生感到一絲絲的驕傲。」
我認為這是一個成功的嘗試,希望提供給博物館教育人員一些啟示,如何將文化、科學與藝術的素材整合,設計出一個有趣的主題,成為貫穿整個活動的主軸。藉由整合不同的學習領域,形成一個有趣、有深度的教育活動,並巧妙融入博物館的展示之中,藉以教育參觀的遊客。這麼有創意的方式,可以是我們多多嘗試的方向。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