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的古劇場(二)
文‧圖/夏麗芳
龐貝城出土的人與物。 |
來到義大利南部,最負盛名的莫過於龐貝了,這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7
年宣佈為世界自然遺產的龐貝古城,位於義大利拿波里東南方、維蘇威火山南邊山腳下,是古羅馬時代一座規模龐大的商業城市。西元79年8月24日中午,維蘇威火山爆發,隆隆的爆發聲夾雜著閃電、地震和海嘯,持續了三天三夜,厚重的熔漿與火山灰將龐貝古城埋入4至6公尺深的地底,而就此走入歷史。
這座城市在地底躺了將近1,600多年,直到1709年,那不勒斯當地貴族開始在這裡挖寶,引起了人們的興趣。18世紀末,那不勒斯國王開始有計畫發掘龐貝古城。此後持續百餘年間的考古發掘,大量工藝品、私宅和公共建築物等相繼出土,其中也包括了2座劇院和1座競技場。
龐貝城的劇場(Theatre & Amphitheatre
of Pompeii)
龐貝城大劇院外觀(由舞台後方望向觀眾席)。 |
龐貝城大劇院內部(宋文薰攝)。 |
位於龐貝城南區的大劇院(Great
Theatre),建造於西元前2世紀的羅馬形式劇院,利用了土地的自然斜坡來建立劇院座位排層。劇院呈馬蹄形狀,場內分為觀眾席、樂團和舞台3
個區域。觀眾席主要為三個半環形的座位排列方式,邊坡的拱形走廊支援層層排列的席位和上方兩側陽台的出入口。下方位於樂團旁邊的4排席位,特別採用大理石材質的椅面,是特地為城市參議院的成員、樂團和重要公民所保留的。
中間20排席位部份,伸展至拱形的走廊處。席位的最後一排上升至相當高的外牆部份,在頂部附近,以玄武岩鑿穿圓孔來架設木製桅杆拉伸的天幕設備,用來隔離陽光照射。舞台為12×14米的狹長形式,舞台背景牆用大理石和雕像來裝飾,舞臺後面的狹長房間則為更衣室。劇院在奧古斯(Augustan)時期修繕增建過,因此劇院大約能提供5,000位觀眾席位。表演的作品,可能包括當時最受歡迎的滑稽劇,和以手勢和跳舞來配合音樂的啞劇。筆者兩次造訪龐貝城,只在其外圍匆匆走過,而錯失機會,無緣見到這座大劇院內部的廬山面貌,實屬遺憾,所以也只能以宋文薰先生拍攝的舊照片來填補空白了。
龐貝城小劇院的舞台與更衣室。 |
緊鄰著大劇院旁的半圓形小劇院(Small
Theatre or Odeon),規模較小,可容納1,500名觀眾,建造於西元前80-75年Sullan 殖民早期。根據發現的碑文描述,它曾經有著展現極好聲學的屋頂設施,可能是表演音樂和吟唱詩曲的一家商業型劇院。小劇院具有典型希臘劇場承載土地自然邊坡的和諧與平衡結構,是大劇院的縮小版,同樣包含觀眾席、樂團和舞台3個部份。
舞台為2.4×2.7米的狹長形式,舞臺後面有狹長形的更衣室。外牆上與緊鄰座位排的接界處,用數座描繪男性的雕刻柱來裝飾。上層20排的民眾席位區,以樓梯通道分成5個分區。下層接近舞台處的有4排低而寬的席位,則是為城市參議院成員保留的貴賓區。民眾區與貴賓區之間以飛行的半獅半鷲怪獸爪子裝飾的一堵欄杆做為分界。當我經過小劇場時,發現其中有揮汗的辛苦工作人員,腦海竟然湧現出參加的卑南遺址發掘畫面,不禁讓人莞爾一笑。
龐貝城的小劇院與工作人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