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屆體質人類學年會紀要
文‧圖/林秀嫚

(圖一)80AAPA議程書封面。 |
每年3、4月的時候,以美國為主、來自世界各地的體質人類學家會於美國某一個城市齊聚一堂,而這就是美國體質人類學年會(80th
Annual Meeting for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Anthropologists,以下簡稱體質年會)發生的時刻。今年第80屆體質年會即於明尼蘇達州(Minnesota)明尼亞波里斯(Minneapolis)舉辦,時間為期一週(4/11-4/16)(圖一)。體質年會中,主要幾個組織為美國體質人類學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Anthropologists)、人類生物學協會(Human Biology Association)、古病理學會(Paleopathology
Association)與古人類學協會(Paleoanthropology Association)。

(圖二)4月14日議程。 |

(圖三)4月13日下午,會議廳A。 |

(圖四)4月16日上午,海報區。 |
在今年年會中,主要議程集中在4/12-4/16,每篇文章的發表時間約15分鐘(圖二),3-6篇文章會在同一時間的不同會議廳中進行(圖三)。除此之外,每天還有150篇左右的海報同時發表,最多將近200篇(圖四)。
體質人類學的研究範疇大致上包括了骨學(Osteology)、組織學(histology)、骨骼生物學(skeletal
biology)、古人類學(paleoanthropology)、古病理學(paleopathology)、牙齒人類學(dental
anthropology)、分子人類學(molecular anthropology)、靈長類學(primatology)、同位素分析(isotopic
analysis)、法醫人類學(forensic anthropology)等等。我個人對於這次年會較深刻的感想,有以下幾個方向:
1. 部份體質人類學的研究愈來愈趨向生理醫學的研究。唾液與賀爾蒙等內分泌物質也有愈來愈多人研究。最明確的例子是4月15日第23場海報展
『人類生物學/生長與發展』(Human Biology/Growth and Development)中多達20張海報,如D.
Roccisano與M. Henneberg發表的『豆類消費與全球肥胖情形之關聯性』(Contribution of soy consumption
to obesity worldwide);K. Kjosness與C. Wall-Scheffler發表的『長期壓力下的反應-高度對新陳代謝的影響』(Responding
to chronic stress: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s on metabolism);L. Becker、P.
Brown與M. Muehlenbein發表的『動情激素-心情與女性同性間競爭的生物性評估』(Estradiol as a biological
measure of mood and female intrasexual competition)。
2. 遺傳學等科技整合的學科研究,已經愈來愈重視其相關研究下標本取樣的倫理問題。尤其是體質人類學家不再認為單純的研究同意書(consent
form)對受試者而言是足夠的,特別是研究者必須開始考慮,研究者與現在受試者的後代子孫於未來可能產生的認知衝突。舉例來說,基於生存壓力(或經濟困難)、協助研究或其他因素,有一群人(例如南美洲的原住民)同意進行特定疾病(如肺結核、愛滋病)的血液檢測,而其相關的研究結果也陸續發表於國際期刊,這一系列的研究及其成果,或許於十年或二十年內,對於疾病的穩定或新醫療技術有相當的貢獻。但五十年後或一百年後,當這類疾病已如水痘等歷史上曾經的黑死病般可以有效控制時,這群人的子孫是否能接受:當大眾想到這些疾病就會想到他們,或是這些子孫們會將之視為一種污名呢?在這方面的探討中,主題最明確的是4月16日第35場演講『分子人類學的倫理問題』(Ethnical
Currents in Anthropological Genetics)的10場演講,如J. Marks發表的『誰才是研究同意書中的被告知者』(Who
is `informed' in informed consent?);C. Thompson發表的『檢驗與否-美國柏克萊大學新生的基因檢測』(To
test or not to test: UC Berkeley’s incoming student gene test program)。
3.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的廣泛運用。電腦斷層掃描不再僅限於木乃伊、古病理學、古人類學或法醫有關的研究,不少骨骼生物學或現生靈長類的比較研究等,也已經大範圍運用電腦斷層掃描技術來進行分析。
4. 各類高科技整合技術的運用愈來愈多,如古地磁與同位素分析的交互使用。如4月15日第28場演講『科技整合於古生態史研究的運用』(Using
Muliproxy Approaches in Exploring Paleoecological Contexts of Evolution)中A.
Herries、R. Pickering、P. Hopley與H. Reade 發表的『結合古地磁、鈾鉛法與同位素來分析洞穴出土的次生礦石以重建古人類與哺乳類的演化-以上新世至更新世的南非為例』(Reconstructing
hominin and mammalian evolution by combing paleomagnetic, uranium-lead
and stable isotope analyses on speleothem from cave deposits; examples
from the Pleio-Pleistocene of South Africa)。

(圖五)年會上學者自我行銷的方式之ㄧ。 |
5. 基於年會期間,多數人都希望可以增加與其他學者互動的機會,於是在演講與固定的海報發表時段之間的取捨下,海報區發表學者的自我行銷比例增加(圖五)。
另外,體質人類學家在一個博物館展示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圖六)也於4月13日下午由Heather
Gill-Frerking與Wilfried Rosendahl發表的『古病理學與大眾教育-科學與遊客興趣的平衡』 (Presenting
Paleopathology to the Public: Balancing Science and Visitor Interest)中完全顯示出來。舉例來說,在木乃伊的展示中,如何將病理學的專有名詞,轉化成一般民眾可以了解與接受的字彙,特別是民眾的年齡層差距(老中青少)也必須同時考慮在內;再者,博物館展示的空間有限,如何於限制的字數與空間下,表現古代人類(木乃伊)的健康狀況,換句話說,就是各種疾病作用於骨骼或肌肉上的呈現。

(圖六)體質人類學家在博物館展示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與解決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