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讓學習動起來--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九年一貫藝術人文輔助教材學習平臺」介紹

博物館頻道

  拜訪西拉雅--卑南、魯凱族與西拉雅族百年來的樂舞盛宴

藏品放大鏡

  初探館藏民族服飾──霞披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90期 2010.11.1
 

初探館藏民族服飾──霞披

文‧圖/劉少君


本館南島廳中所展示的阿美族霞披。

  博物館藉由研究與保存,使典藏品達到生命的延續。在本館民族學典藏品中,包含了展現諸多族群生活模式的各種器物,每件藏品都有屬於各該民族文化的重要內涵。服飾是族群識別重要的判斷因素之一,族人可藉由衣飾區辨出身份角色,並強化自我身份的認同,正如阿美族男子的年齡階級制度明顯反映在服飾上的表現。史前館南島廳展示了一件特別亮眼的阿美族霞披(它與披肩、雲肩等同屬一個系統的概念,均為披搭在領肩部位的服飾品。它因時代的不同而在命名與形制上各有差異)。檢視本館藏品發現,本館除了收藏了阿美族的霞披之外,也收藏了居住於中國大陸西南地區貴州省侗族的霞披。因此本文嘗試以相隔兩地的侗族與阿美族,在霞披方面進行民族服飾審美的類比探討。

  在臺灣原住民族中,阿美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族群,並且在服飾型制的發展上,呈現出較為豔麗的風格。在臺東地區的馬蘭、都蘭以及東河地區的服飾系統中,多彩的服裝特別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色彩鮮豔的阿美族霞披,在豐年祭時,讓人不得不注視它所帶給大眾的視覺震撼。民族服飾色彩的搭配和傳達,絕大部分的因素是融入了獨特的人文意識,以及民族習俗的影響。在霞披配件使用以及色塊搭配等方面,既形成強烈的藝術對比,又呈現一種繽紛效果的協調性,將獨特的文化意義體現於審美風格之上;可以說,阿美族霞披的色彩運用忠實地反映了阿美族的服飾審美觀。


臺東都蘭阿美族女子盛裝。

  根據居住在臺東的阿美族族人口述,霞披的形式的出現大約是在1970年代左右;一位在當地傳教的外國神職人員仿效漢人服飾的造型,採用了雲朵以及劍帶等兩件服飾配件,為族人設計五彩繽紛的舞衣;族人覺得十分美觀,而又富有創意,因此在豐年祭時特別喜愛在傳統服飾外再披上一件霞披。

  這樣五彩繽紛的霞披是如何被族人所認同,從日常作習以及組織制度中,約略可以找到答案。生活在臺東海岸的阿美族人,平時就與海為生。海底世界五彩繽紛,有紅色的珊瑚、有綠色的水草、有艷麗的鸚鵡魚,還有各式各樣的色彩鮮豔的魚蝦貝類,把大海世界襯托得非常漂亮。這樣的視覺體驗,促使阿美族人在後來製作霞披上,利用了多種素材把在海中的美麗呈現出來。(黃芳琪,2008)上述內容中可以知道,居住在海岸邊的阿美族,服飾用色較為豔麗,五彩的美學是來自於生活感觀。其實,如此的生活美學經驗也運用在五彩繽紛的流蘇裙,筆者曾經詢問過居住在花蓮的阿美族人:其多彩的流蘇裙雖然主要是因應觀光的需求,但也可以說是族人從海底景觀中學習而來的多彩美學。

  此外,當地阿美族在年齡階級的制度上,屬於創名制;每當有新的年齡階級形成時,該階級也會被附予一個創新的名字,並且用創新的方式自編歌舞等活動,來取樂、孝敬長者。因為年齡階級的運作對於創新本來就有潛在的鼓勵作用,是故,將近半個世紀以前這件創新的舞衣被當地的阿美族人,逐漸認同了,也就豎立了它在傳統服飾中的配件角色。


史前館所典藏的侗族霞披。

  在詳細檢視了這件侗族的霞披之後,還可以發現由串珠以同心點縫制而成放射性圖紋的設計,這與花蓮地區女子羽毛頭飾上的圖紋有些類似,有族人說它原是代表了花朵,但是後來有cikawasay(巫師)告訴他那可以代表太陽媽媽。許多民族服飾能夠在當地被族人所接受,就是與該民族神話作連結。

  同樣地,侗族霞披也可能是從漢族服飾中學習模仿而來的,但是比起阿美族來說,霞披可能更早就進入了侗族村寨.。雖然侗族霞披沒有劍帶的搭配,只有雲朵以及流蘇,但是一直流行到現在已經成為侗族傳統服飾的一部分,當然也衍伸出許多與侗族文化相關的意涵。

  侗族霞披所繡出的圖案形象在模擬某種動物的典型外在或內在的特徵,其細節表達上更為明顯。侗族創作者為追求視覺和心理上的審美情趣,往往把個人情感、愛好和對美好事物透過某種寓意或形象物來表達。侗族霞披圖紋貼近自然,強調天人合諧,裝飾上涉及到花鳥魚蟲、人物、山水、吉祥符號等多樣元素。透過不同的元素來寄寓相關的吉祥內容;此外,也常借用飛龍飛鳳的形態來喻表成龍成鳳。史前館所收藏的侗族霞披即為雙龍戲珠、百花爭豔的傳統圖紋。


貴州省黔東南州尚重鎮侗族女子盛裝。

  從探究本館所典藏之侗族霞披得知,雖然它的形制可能從漢族學習得來,但是經過百年時間的流傳,已然注入了當地侗族文化意涵,而使之合理化。以雙龍戲珠的形象為主,加上齊放的百花環飾在霞披的外圍,使該圖紋結構與侗族「花龍救妻」的神話故事結合在一起,並融入風水的習俗。在從霞披型制上看,披在肩上,整體看去,就如同杉樹一般,體現了侗族對杉樹的敬仰之意。

  不論阿美族或是侗族,其霞披所呈現寄寓吉祥的題材,廣泛涉及自然界不同元素,並通過這些元素與審美的觀點來表達對吉祥的祈願。這樣經過融入文化意涵的肩飾,它以浪漫絢爛、雍容華貴的造形創意,構成雲霞映日的獨特審美觀。它既在藝術形態上充滿濃情彩意,又在文化內涵上極富寄情寓意。它透過籠罩雙肩平臺,折射了身體與社會的情感連結,也傳遞了豐富審美價值理念的民族服飾文化。

參考文獻:
黃芳琪,2008,<淺談阿美族霞板材料中的美感經驗>,《文化驛站》第27期,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頁28-31。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劉少君│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