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讓學習動起來--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九年一貫藝術人文輔助教材學習平臺」介紹

博物館頻道

  拜訪西拉雅--卑南、魯凱族與西拉雅族百年來的樂舞盛宴

藏品放大鏡

  初探館藏民族服飾──霞披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90期 2010.11.1
 

拜訪西拉雅--卑南、魯凱族與西拉雅族百年來的樂舞盛宴

文/林建成

一、前言

  2010年卑南族pinaski(下賓朗)部落、東魯凱族taromak(大南)部落樂舞團隊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安排下,循著百年前西拉雅族東遷的足跡,回到其故鄉,以歌舞相互交流,西拉雅族人興奮地說,這是百年來西拉雅與卑南族、魯凱族的首次交流。

  pinaski部落的孫優女mumu(祖母)在行前教了大家幾首疑似西拉雅的歌曲,這些仿佛原住民歌謠,卻夾帶著部份閩南語的歌詞發音和唱腔,又不完全像是卑南族人熟悉的歌謠,讓族人感到奇特且有趣。她提到,母親曾告訴她,早期好像有西拉雅族人曾到部落做客,自然學會了這些歌謠。

二、吉貝耍國小的歌舞交流


穿著梅花鹿服裝的吉貝耍小朋友觀看pinaski部落演出。

  Kabua-Sua(吉貝耍)的Kabua原為「木棉」的意思,2010年7月臺南縣東山鄉東河國小,獲得正名為吉貝耍國小,為第一所恢復平埔族原名的小學,對pinaski、taromak部落的到訪,儘管全校才70多位師生,但是仍以最熱情方式來迎接,小朋友們不但準備了禮物互相交換,還端出了舞藝進行交流。

  校長鄭富仁表示,這是卑南、魯凱族與西拉雅族百年來的第一次交流,吉貝耍國小特別以排練的「梅花鹿舞」歡迎遠道的東部族群,梅花鹿原是這塊土地上最常見的動物,小朋友們穿上全身鹿皮裝扮,跳起舞來模樣十分俏皮可愛。


taromak部落勇士舞讓吉貝耍小朋友們驚艷。

  pinaski、taromak部落分別以合唱、舞蹈分享,優美的少女百合花舞和充滿力與美的猴祭舞劇出現後,帶動起全場熱烈的氣氛,接著上場的「曠野英雄」及勇士舞宏亮的歌聲、舞姿更是讓吉貝耍的小朋友連聲驚呼,小女生們甚至還在場邊讚嘆:「這個舞步好酷喔!」

  表演過程中,場上受到凡那比颱風環流影響,不時出現短暫的絲絲風雨,但是在魯凱勇士舞跳完之後,風雨停了,天空恢復了清朗明亮。鄭富仁校長說,這是一個美好的下午,吉貝耍國小才剛獲得正名,就得到卑南、魯凱族好朋友以令人驚艷的歌舞祝福,相當令全校師生振奮和感動,同時也開啟了往後族群交流的大門。

三、吉貝耍部落之旅

  位於臺南縣東山鄉的吉貝耍部落,是嘉南平原地區,西拉雅族人重要聚落之一,保留了完善的kuwa(公廨)建築及夜祭、海祭等傳統祭儀,也是近年來西拉雅族進行文化復振的代表性社區。

  臺南縣西拉雅族部落發展促進會理事長段洪坤十分期待此次歷史性的交流,安排了pinaski、taromak部落參觀吉貝耍社區;他表示,相傳祖先是由alia地區搭船航行到臺南海邊遭風雨沖上岸,其中有七位先人不幸溺斃,後來在漢人的強勢壓力下,被迫遷徙到達了吉貝耍部落,雖然遠離了海岸,但是族人為了要紀念上岸的祖先,在陸地上仍堅持面對大海進行海祭儀式。

  吉貝耍部落周圍皆是漢人聚落,社區裡的住宅幾乎皆已改為閩式的磚厝,為了生存,族人明白團結的重要,凝聚力很強,目前整個社區設籍西拉雅人約1200人,常住的約800人。1905年戶籍調查,當地「熟番」(西拉雅人)佔80.2%,到了1935年則佔76.4%,段洪坤於2005年進行田野調查時,約有80%的村民仍信奉阿立母,82%的村民認同自己是西拉雅人。


樂舞團隊參觀吉貝耍部落角頭公廨。

  段洪坤帶領大家參觀吉貝耍部落,整個部落外圍有五座守護家園的角頭kuwa(公廨),至於kuwa(大公廨)則是信仰中心,設立在一大片蓮田邊,仿舊式樣興建的建築內,供奉著最高神靈「案祖」及兩旁各有一座阿立母,段洪坤特別向祖靈祭告,遠在東部的卑南、魯凱族前來部落進行訪問,希望祖靈保佑全體平安順利。

  段洪坤所使用的祭品,與東部原住民習慣上用的米酒、檳榔相同,祭祀時口含酒噗噴的方式,在卑南族巫師身上也看得見,pinaski、taromak部落皆有會所訓練制度,族人也就此和西拉雅族的kuwa(公廨)功能進行比較,另外例如vavi(山豬)、數字5(lima)等母語發音皆很相似,讓彼此宛若找到失散已久的兄弟一般。

四、西拉雅文化、樂團的交流


樂舞團隊參觀南科展示。

  西拉雅文化遺址也是史前館南科分館籌備處進行考古工作的重點,南科分館籌建正如火如荼展開,pinaski、taromak部落藉此交流機會,在南科同仁的導覽下,深入了解史前館在南科發掘並展示的西拉雅文物。

  pinaski、taromak部落同時也在南科的廣場上與西拉雅傳統樂團有一場邂逅,taromak部落以臀鈴報訊開幕,隨及展開優美的歌舞表演;pinaski部落則推出新舞劇-「不可抹滅的相信」,描述釀酒在過去在部落是一項神聖的大事,族人透過釀酒,請巫師與祖靈溝通,驅除邪惡並達成神人靈合一的境界。舞者融合了傳統創新舞步,配合部落內熟悉的歌謠,讓在場觀眾連聲稱讚。


西拉雅口埤部落onini樂團。

  由臺南縣平埔族西拉雅文化協會理事長萬淑娟率領的Onini竹音樂團,以他們尋回祖先曾經使用的樂器,包括竹口琴、竹筒、木琴、鋸琴等,搭配西洋吉他演奏或演唱西拉雅歌謠,萬淑娟說,西拉雅族是一個喜愛唱歌的民族,大家在一起就該快樂地唱歌跳舞。

  萬淑娟感慨地表示,南島語族原屬一大家庭,但是西拉雅族在歷史上受到不同政權的管理,文化幾乎完全消失,現階段他們努力實踐恢復母語,對pinaski、taromak部落保有母語與優美的歌舞,感到十分羨慕和榮耀,也希望在原住民大家庭的鼓勵下,從廢墟上重建西拉雅文化。

五、結語

  歷史上西拉雅族人與東部族群早有接觸,1829年西拉雅族頭目杜四孟帶領族人,由枋寮到後山的寶桑,向卑南族購地耕種,後不堪侵擾,再北遷玉里及富里等地,建立大庄等部落;數年前,大庄部落恢復消失已久的夜祭,也曾經回到吉貝耍進行祭儀的學習。

  另外,1851年由原居屏東赤山、萬金西拉雅族人也遷移長濱,1874另一群赤山西拉雅族人則搭船在成廣澳(成功鎮)登岸,在加走灣頭(長濱)墾殖。目前臺東縣的長濱、成功,池上及關山一帶也分布著西拉雅族人,則是1881年水災後所移居。


樂舞團隊與吉貝耍國小合照。

  百多年前,西拉雅族在後山土地上活動,當年留下的記錄不多,族群的接觸曾是血淚交織的一部歷史,但西拉雅後代,留在後山的土地上落戶生根則成為事實,族群的恩怨情仇印象似乎已經模糊,倒是卑南族mumu孫優女教唱的歌謠,喚起了一絲遙遠的記憶;僅管是否源自西拉雅族,尚須進一步查證,但是後代部落族人展現和平、友誼的情懷值得肯定。

  百十年後,pinaski、taromak部落族人,化身族群文化大使,循著當年西拉雅族人走過的足跡,重新拜訪西拉雅的故鄉,彼此比較文化內涵,並在推動傳統文化上交換經驗,歌謠在其中擔任的角色,無疑是啟動交流的一把鑰匙。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劉少君│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