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屏東縣獅子鄉草山舊社遺址採集頭骨

博物館頻道

  似曾相識的織錦文化--侗族織錦探幽

博物館頻道

  不一樣的學習──實習心得分享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88期 2010.10.1
 

不一樣的學習──實習心得分享

文/潘彥婷‧圖/張佳玲


『在史前館遇見山豬』導覽活動。

  回想對史前館情有獨鍾的情愫,是從兩年前由於考研究所的需要,至史前館大廳服務台當小小服務員的那一刻開始,在心中悄悄地萌芽。當時對人生新旅程的抉擇仍感茫然的自己,史前館就像是指引迷途船隻方向的燈塔一般。在大廳服務台的短暫服務期間,我看見了即便是面對觀眾各種天馬行空的問題,諸如史前館洗手間的香皂品牌、台東有名的小吃、××路怎麼走、如何到綠島玩……等疑難雜症,都能以盈盈笑臉、友善的態度從容地回應觀眾需求的專業團隊。我想,在專業的背後,我感受到的是無與倫比的熱情。內心對如此充滿活力的工作氛圍興起嚮往之情的同時,朝向博物館之路發展的決心猶如被注入一劑強心針般,更加屹立不搖。

  終於,在2010年的暑假,以博館所實習生的身分進入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實習。對於能夠再次進入史前館服務,內心感到既雀躍又惶恐。喜的是,展示教育組所負責的業務在博物館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也是我最感興趣的部份;憂的是,一個小小的菜鳥實習生學疏才淺,究竟能幫忙展教組做些什麼事?還好,所有的不安與憂慮,在與梅芬老師和佳玲姐姐討論實習項目與內容之後,全都煙消雲散了。隨著熱騰騰實習計劃表的出爐,原先惶恐的心著實安定不少。計劃表上安排了許多有趣的、令人躍躍欲試的,甚至是具有挑戰性的實務活動。這些都是在課堂上鮮少有機會碰觸到,卻是博物館工作的實際範疇,像是佈展、設計教育活動、導覽…等。看著被各式活動妝點的琳瑯滿目的計劃表,彷彿在預告著我將會有一個非常充實、繽紛的實習生活。

  第一天上工就遇上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協助「卑南遺址影像回顧展」的佈展工作。儘管這個展覽僅是十月中「走過史前卑南特展」之暖身,展品也以數位影像的輸出照片為主。但進到佈展現場,仍如同劉姥姥踏入大觀園一般地大開眼界。由於這個展不比其他擁有一定經費的展覽,得以招標廠商前來設計施作,所以得由研究人員及館內同仁獨立完成佈展的工作。縱然如此,佈展的每一環節亦不容許有一絲馬虎、隨便。這無非是考驗博物館人員專業職能的時刻。讓人驚豔的是,我看見了即使沒有可觀的財力資源,但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館員們從動線規劃、展示模組的裝潢、展品的上架固定、燈具裝置、說明牌的撰寫黏貼……等,全都協力合作地逐一完成。尤其館員們對於展品排列的順序位置、說明牌的方位、燈光照射的方向……等細微末節處的堅持與執著更是令人感動。之後亦曾隨同館員至鹿鳴溫泉酒店協助佈展,從中我更對館員的匠心巧思驚呼連連。展覽主題、用色、展示物件……等的設計安排與飯店本身非但不衝突,更替其增添了些許人文氣息與美感。使得原先毫不起眼的飯店廊道,頓時成了往來遊客注目、爭相拍照的焦點。由此可見館員對展示場域敏銳的洞察力與雄厚的佈展功力。這兩次實際佈展的經驗對初踏入博物館學領域的我而言,有如參加漆彈實戰營活動那般刺激、臨場感十足。除了學會如何使用簡單的釣魚線取代投影來製作掛展品的水平線、物件排列組合的多種方式、如何將展品懸吊……等實物的相關技術之外,更了解到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佈展經常遭逢不可預知的情況,館員必須具備隨時機靈應變突發狀況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精神。再者,並非所有的展覽都能申請到足夠的經費,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生產出質量相當的展覽是現今籌辦展覽難以避免的棘手課題,館員唯有憑藉著從前積累的經驗與靈活的思維來突破困境。而經驗與變通的腦袋卻是聽再多的課也無法習得的知識,必須從實際去「做」的過程中面臨挫折、發現錯誤、一再嘗試,然後悟得要領而「學會」。比起學會用釣竿釣魚,在這兩次佈展過程中所學到的──在沒有完備釣具的情況下,仍能捲起褲管徒手捕魚更令我覺得難能可貴。

  導覽與設計教育活動於實習計劃表中占了頗重的比例,亦是投入最多精神與心力的地方。原以為先前有幾次被趕鴨子上架的導覽經驗,這回應該能夠駕輕就熟。沒想到,光是在熟識的館員面前演練一遍,就讓我緊張得舌頭打結、冷汗直流。幸而大夥兒對我的窘狀視而不見,熱心地針對儀態、說話技巧、展品的詮釋方向…等方面給予許多想法和建議。即使私下不斷練習、再三修正,正式上場時仍然出現讓人手足無措的情況,像是遇上國語不靈光的阿公阿嬤團、最多只專注五分鐘的小小孩、用漂移的眼神暗示你時間有限的遊客……等,而其中最具挑戰性、也是殺傷力最強大的,當是面無表情、冷若冰霜的觀眾莫屬了。無論你講得如何天花亂墜、口沫橫飛,他依然面不改色、無動於衷,使你無從得知其內心的感受與喜惡,更甚者還會令人產生一種「他是在等著看我出糗嗎?」的不安。當然,還有一種具備強烈學習動機之觀眾,不僅全程聚精會神地聆聽解說,還能夠在你期待的時刻出現自然的情緒反應,好笑的時候捧腹大笑、感到悲傷時就發出歎息,使得導覽過程宛如一齣流暢的戲劇般,從頭到尾絕無冷場、一氣呵成。然而,擔任兩個月的特展導覽員後深刻體認到,這種能知能感,會出現自然情緒反應的觀眾在展場中並不多。因為博物館不若學校制式、僵化,它是一個對所有人開放的自由場域,導覽員面對的是來自相異背景、不同需求之觀眾,而非學校裡被視為相同級數、單一需求之學生;比起學校被迫接受的學習模式,博物館的學習則必須建立在觀眾主動、自發性的學習態度之下方能展開。換言之,不感興趣的內容,博物館的觀眾有說「不」的權利。因此,為了提升觀眾的學習意願,導覽員除了要對展覽內容有全面性的了解之外,他還必須是一位能夠針對不同需求的觀眾設計專屬腳本的說故事高手,並且不斷思索如何以更生動活潑的導覽方式來增加展覽的吸引力,使不同需求的觀眾都能徜徉其中、有效率的學習。不懂得呼應觀眾需求的導覽員,即使博學多聞、學富五車,觀眾也會毫不客氣地大手一揮,和你說拜拜!


『在史前館遇見山豬』DIY活動教學。

小朋友開心地和其DIY作品拍照。

觀眾與展覽的對話--黏貼於展覽入口處的山豬小卡。

  在實習期間亦搭配「鄒族山豬部落藝術特展」策劃「在史前館遇見山豬」教育活動,從內容發想、主題命名、繪製宣傳海報、設計學習單、DIY活動到執行,無一不是絞盡腦汁、無數次腦力激盪的結果。準備活動的過程耗時費力,尤其DIY活動的前置作業還使得家裡成為名副其實的代工廠。但在活動中看見小朋友們因投入而專注的眼神、因滿足而上揚的嘴角,內心頓時感到無比的欣慰與歡喜。活動結束後亦將小朋友完成的山豬小卡學習單黏貼於展覽入口處牆面上,展現其與展覽互動之成果。如此一來,山豬小卡也成為被展示的物件,展覽不再只是單一資訊的傳遞平台,而是多元開放的對話學習環境,同樣成為主體之觀眾能夠藉此回饋與展覽者進行對話、相互學習,表達不同的觀點與價值。

  回顧兩個月的實習,我所看見的是一個積極促進社會文化的發展及再創造的博物館。儘管地處邊陲,交通不易,經常面臨參觀人數與支出的經費、資源無法取得平衡的質疑,史前館仍然不忘使命、堅守崗位,除了透過異業結盟、館際合作的方式來提升博物館的知名度,帶動參觀人潮之外,更致力於與部落合作策展、提供學校教學資源、舉辦東南亞文化月、關懷風災弱勢學童…等許多outreaching計劃,以實際行動將觸角深入所處現實環境中的不同社群。應社會需求而生的博物館,其存在的價值除了受人民信托,收藏保存對人類或自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特殊物件之外,重要的是其如何運用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對社會有所貢獻。例如:將軟硬體資源與社區共享,並透過賦權的行動,鼓勵他們運用權能建構自身的身分與文化認同,在相互學習、彼此教導、共同認知的互惠互助基礎之下,建立友善的合作關係。這是今日博物館之於社會的使命與職責,而史前館已經朝這個目標邁進了!並且不斷地思索如何將其做到更好


製作教資中心標語。

熱鬧的館慶活動。。

  除了上述的實習項目之外,還參與了許多有趣的事,例如:替教資中心製作標語、整理歷年特展海報、繪製資訊刊物插圖、重新彩繪史前人塑像、館慶DIY活動……等。也托老師們的福,去了博物館的心臟──典藏庫房參觀。在史前館的日子,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戰,每一天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雖然快樂的實習生活一眨眼就進入尾聲,但我的博物館之路卻沒有結束!兩個月期間,我對博物館的認識從虛幻進入真實,由懵懂漸漸明晰,更重要的是,它讓我與您們相遇,望著您們辛勤工作的背影與淺淺笑臉中流露出的一抹成就,我又一次確定自己是走在心之所嚮的道路上,並且看見夢想中的自己就在不遠處。

  謝謝大家滿滿的關懷和照顧!今年暑假會是我一輩子難忘的美好回憶。

(本文作者為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研究生)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劉少君│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