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館的南科考古工作現況
文‧圖/MayawKilang
前言
因臧前館長振華先生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借調至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擔任館長,史前館開始進行南部科學工業園區(以下簡稱南科)的考古工作,團隊的組成主要由臧前館長擔任計畫主持人,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李匡悌先生擔任協同主持人,朱正宜先生擔任史前館南科考古隊隊長。
後雖臧前館長任期屆滿歸建史語所,朱前隊長另擔任財團法人樹谷文化基金會考古專門中心(以下簡稱樹谷考古中心)主任,整個史前館有關南科考古工作團隊大幅調整。但為接續南科地區的考古工作,史前館仍繼續與中研院史語所與樹谷考古中心合作,分別進行考古文物整理研究以及考古發掘工作。
以下筆者就承接南科考古工作業務,針對考古發掘、災害預防、文物保存三個面向來簡要敘述2009年史前館的南科考古工作現況。
一、考古發掘
本館在2009年時,分別進行木柵西疑似遺址、新寮遺址、柑港遺址的搶救發掘,前兩個遺址係與樹谷考古中心合作發掘,後一個遺址則為南科管理局委託的「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第三期考古遺址搶救及監測計畫」五個搶救發掘遺址中,最後一個完成搶救發掘的。南科地區面積有1038公頃,共發現有25處考古遺址,其中完成搶救發掘者達20處,動用的發掘人力有322人次之多,規模不可謂不大,發現的考古文物亦非常豐富。
另出土考古文物種類則包含有陶器、瓷器、石器、貝器、骨器、金屬器、玻璃珠、植物遺留等,足以表現南科地區史前文化的豐富與多樣性。目前所挖掘的文物分別置放於南科三路二期廠房、南科荷園工作站、臺鐵善化倉庫內,陸續進行整理。
二、災害預防
南科地區地勢低窪,早期水患不斷,然因南科的設置,排水系統的加強,歷經多次颱風,已不再發生水災,但史前館為防患未然,仍將文物的放置位置進行墊高程序,每每進入雨季,隨時密切注意排水系統的順暢。然而去年八八風災,史莫克颱風侵襲南臺灣,造成嚴重淹水,本館於南科地區之基地,亦受到淹水之苦。
由於本館派駐人員於颱風期間緊急妥善處置相關文物與重要設備,然因水位上升急速,雖然個人電腦、桌椅等家具遭受損害,不過人員、考古文物以及資料並無受到任何損失,可謂不幸中的大幸。能夠避免這次風災的侵害,主要歸功於平日積極地進行預防工作,讓損害降至最低。
三、文物保存
南科出土之考古文物亦由史前館負責保存,並與中研院史語所合作,由中研院史語所於2007年開始,獲國科會補助,進行為期十年之標本整理工作。
由於南科分館預計2013年始可落成,為典藏南科地區考古遺址文物,保存珍貴之標本,使其文物與相關資料達到妥善保存,針對南科部分出土人骨、骨角器、金屬器三項珍貴、不易保存之文物,加強典藏設備,購置文物大型微電腦控溫控濕防潮櫃。
文物典藏存放設計的目的是要為文物創造一個安全且穩固的載存空間或溫床,有助於文物在被存放、取用、移動或甚至地震天災時,能免於受到磨擦、衝擊、碰撞、震晃等外力之危害。而且一項完善的文物典藏存放設計,不是僅有美麗的包裝,同時應該具有完善化的保護機能、合理化的管理機能、便利化的文物取用機能與清晰化的辨視機能,方才是確切符合文物保存科學的典藏存放設計方式。
小結
南科地區考古工作自1995年開始,至今已15個寒暑,歷經中研院史語所以及史前館的參與,加上新成立的樹谷考古中心,投入的人力與單位,實非其他地區考古工作所能比擬。特別是南科出土的考古文物目前由史前館所保存,未來將進入史前館南科館典藏與展示,由此可知史前館扮演的角色地位甚為重要。然而隨著考古工作團隊的調整,就人力與經驗來看,與其他南科相關考古單位,實有不足之處,未來史前館南科考古工作,朝向合作的方式,將是最有利的趨勢。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南科分館籌備處研究助理)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