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99年卑南考古冬令營雜感

考古探索

  卑南考古—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考古田野實習記述

話題‧話語

  土地的故事──大自然真的「反撲」了嗎?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74期 2010.3.1
 

卑南考古—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考古田野實習記述

文‧圖/葉長庚


几字形玉耳飾出土情形。

  「哇!這是什麼?」

  「玉器!是一件几字形玉耳飾!」

  第三組在工作了十天後總算出土了他們發掘的第一件玉器,這種形制的玉耳飾在卑南遺址1980-1988年間的13次搶救發掘中出土不到10件,不僅讓整組的同學開心地炫耀外,也吸引其它組探坑的同學前來朝聖。


臺大考古隊合影於卑南文化公園考古工作室。

  田野實習可以算是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生的「成年禮」,系上學生在大三時必須修過考古田野或是文化田野的課程,並實際進到田野裡學習如何取得研究資料的方法。今年,臺大考古隊與本館進行學術合作,在陳有貝教授的帶領下,包含助教、助理、研究生及修課同學共28人前來卑南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許多學生都是第一次使用這些工具。


可以看見第一組探坑界牆上厚達60公分的礫石層堆積。

第四組同學努力處理發掘出土的史前卑南聚落結構。

發掘過程中必須不斷地測量來控制發掘的深度。

手忙腳亂的坑主:每組探坑都會有一個負責記錄的同學。

  誠如陳有貝教授所言:「就考古工作而言,卑南豐富且複雜的古代遺留屢屢考驗考古隊的技術,傳統的發掘法可能不足以應付,迫使發掘者必須不時考慮發展新的考古方法。」從發掘一開始,硬實的土層考驗著學生們對工具操作的技術與體力,第一組的同學更面對著厚達60公分的礫石層的挑戰,發掘過程中為求精準的深度控制必須透過不斷地測量與高度的換算,也讓同學傷透了腦筋。

  在整整一個星期與土石奮戰的過程後,同學們對於發掘工具的操作與發掘步驟的掌握都有了相當的心得後,總算有些組別開始進入了文化層,第四組是最早進入文化層的一組,雖然幸運地沒有礫石層的考驗,但出土了史前卑南聚落的結構現象,著實讓該組同學陷入苦戰,特別是忙於記錄的坑主,一邊收著標本、一邊寫著記錄、還要繪測坑底圖與幫組員進行測量等工作。

  看著第四組忙碌的盛況,臨近的第三組在抱怨之餘也總算進入了文化層,而且還真是一挖不可收拾,整個坑底分佈了滿滿的史前陶器破片,到了最後幾乎都要沒有可供站立工作的位置,還擔心不小心破壞了好不容易清理出來的遺物,而在地上插了許多竹筷子,做為警戒標示。

  當探坑愈挖愈深,連鋁梯都必須出動才能讓同學上下探坑,此時預計好的田野時間也將要結束了,各組同學都用了好幾天的時間在處理出土的大量史前遺留,看著在田野時間內可能處理不完的探坑,許多同學紛紛開始問起,是否有可能再留下來繼續進行發掘,看來卑南遺址豐富的遺留與複雜的發掘過程並沒有擊倒同學們的鬥志,反而激發起大家對於探索未知的過去更大的興趣,完全展現出卑南考古引人入勝的特質。


第三組探坑出土大量史前遺留,大家忙翻手腳了。


當探坑挖得很深時,從地面上幾乎看不到同學的身影。

  這次本館與臺大考古隊的合作主要架構在卑南遺址二期範圍相關研究計畫的執行下,一方面透過人類學系學生考古田野實習,做為考古教學與培養新血的任務,另一方面也藉此進行卑南遺址二期範圍的抽樣試掘,並且驗證之前工研院於卑南遺址進行地物探測所得之資料,期望為往後「卑南考古」提供更多元化的研究方向。
在這次田野課的尾聲,臺大陳有貝教授表示,未來臺大將非常樂意以各種形式再度與史前館攜手合作,以揭開台東地區過去的一段繁榮歷史。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盧梅芬│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