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續世紀的前緣-卑南族比那斯基青少年文化樂舞團與邵族的歌舞交流
文‧圖/林建成
前言
9月秋老虎的威力依然籠罩台灣,煩燥的天氣加上悶熱,讓人身心無法感到舒坦,但是來到日月潭,在湖光山色的環境下,清爽怡人,早把那份難受拋到腦後。
在伊達邵碼頭,一處以木造建築主體結構,並具有戶外階梯座椅的多功能活動場地上,遊人絡繹不絕,當「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98年台灣原住民族教育成果暨神話展演」的舞台背景升起,吸引來來往往的遊客好奇眼光,紛紛打探起:「這是哪來的表演團體?」「史前館在哪裡,很遠喔!」。
這是一個令遊客驚奇的下午,來自台灣島上東西方,不同的原住民族群同場獻藝:史前館扶持的卑南族比那斯基青少年樂舞團,千里迢迢地來到了日月潭拜訪邵族,同時進行一場跨世紀的樂舞交流,亦是一場難得的另類重逢機會……。
一. 卑南族與邵族歌舞的相遇
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當時身為卑南族初鹿部落頭目的馬智禮,憑著一身膽識與見識,發動族人保護了台東縣長謝真及其外省官員眷屬,免受到波折,台東縣的傷亡也因而降到最低。(台東縣史開拓篇,頁143-145)事後,馬智禮受到國防部長白崇禧之邀走訪本省南北原住民部落,安撫原住民情緒,曾經留下了與日月潭「毛王爺」握手言和的合照,成為原住民社會重要的歷史記錄。(1994,馬來盛訪問)
一甲子過去了,卑南族的後代下賓朗部落比那斯基青少年樂舞團搭了7、8個小時的車程,抵達了邵族的祖居地日月潭,希望藉歌舞聯誼,再續前緣;小朋友們雖然仍處於暈頭轉向的情況下,下了車立即換裝準備與邵族的歌舞團體來一場「世紀交流」。
邵族以「杵樂」拉開序幕,7、8位婦女手持長短不一的木杵,敲擊著腳下的石板,發出高低不同的聲調,其間穿插著吟唱悠揚的古調,音律讓人低迴不已。接著演出「白鹿傳奇」舞劇,述說著祖先追逐白鹿,抵日月潭這塊水草豐美之地居住的傳說。邵族的豐年舞,則傳達了族人在節日歡慶的喜悅。
舞團的舞者們,擁有令人羨慕的專業服飾設計,結合創新的舞步,震撼全場;相對於專業舞團的表演,比那斯基青少年樂舞團則完全是另一種型態的呈現,卑南族古謠組曲、部落裡傳統的猴祭儀式搬上舞台,歌頌著「卑南王」的事蹟,現場洋溢、沉醉著濃厚的族群文化氣息。
二、觀光發展與族群文化
日月潭風景區聞名中外,觀光事業十分發達,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成立後,經營得更上層樓,以伊達邵商圈規劃來看,鄰近的商店街井然有序,伊達邵碼頭規劃水上遊憩設施、遊人碼頭,提供多元表演活動,提升了旅遊的層次,已成為國際級的觀光盛地。
走在伊達邵街道,遊人穿梭其間,四處邵族招牌林立著,標榜著邵族的圖紋與開設的工藝品店、飲料店琳琅滿目,顯見除了景觀的整體規劃外,當地人文特色的配合,也是觀光發展的要素之一。
為了凸顯日月潭的特色,邵族民族議會成立的「逐鹿市集」,推出了餐飲服務,結合固定表演節目,吸引遊客前往消費,以提高族人的經濟收益;管理處也投入大筆經費推廣邵族歌舞,成為日月潭風景區人文特色的展演;這也是史前館能夠透過邵族民族議會窗口,促成比那斯基青少年樂舞團與逐鹿市集交流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在市集演出的團員多半並非本地邵族人,一方面邵族人口原本就少,另外表演團體以委外方式辦理,使得族群文化傳承與觀光需求,雙方之間的關係與平衡點,成為後續發展中值得觀察的課題。
結語
相較於逐鹿市集的華麗與資源,比那斯基青少年樂舞團顯然是樸實的,它帶給我們的可能是另類的思考,一個以部落為主體,從社區青少年文化成長團體發展,逐漸茁壯成長為民間舞團雛型,再以此基礎往外進行交流與學習成長方式,兩者意義截然不同。
在觀光掛帥的前提與現行法規下,公家機關參與的樂舞團體經營發展,必須受限在採購法相關規範,文化可能被迫淪為陪襯角色;但以部落為扶持的模式,又受到經費來源無法穩定的狀態,面臨到不同程度的問題,也許是現階段推展原住民樂舞的瓶頸與困境。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