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不可忽視的新力量─南和白鷺青少年的部落參與

來自部落的聲音

  分享我們感動的故事─2009白鷺部落maljeveq(五年祭)(上)

來自部落的聲音

 

五年祭帶給我們的成長與蛻變─白鷺部落青少年Maljeveq心得(上)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60期 2009.8.1
 

分享我們感動的故事─2009白鷺部落Maljeveq(五年祭)(上)

文‧圖/安鷺山(陳文山)

一個再好的活動計畫,也比不過部落團結和諧和互助分享的感染力。
一個再好的祭典規劃,更比不過族人共同參與執行工作完成的向心力。
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遇到幾次五年祭、又能參與到幾次呢?


全村族人參與佈置工作

  從踏入文物館的世界到現在,才不過三年時間,回溯那第一次2006年10月份在來義鄉文物館舉行第一次纖維展與當地工藝家展覽時,與史前館結下了很好、很美麗的緣份,想到時間快速飛逝,歲月不饒人,這樣走過之後到底有沒有留下一點美麗的回憶或難忘的痕跡?或者有沒有真的可以讓人感動或值得說給人家聽的故事?如果有的話,那一路走來可能是走對了方向,方向盤轉對了路,也不會一直停在十字路口上。我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幾句讓我有很深的感觸:「原住民的路在那裡?是在書本裡?還是在酒瓶杯子裡?」我覺得要把目標設定在50年後、100年後,希望我們的子孫與部落需要怎樣的生活,或是我們可以留給下一代的子孫的是甚麼?以這樣的出發點來設想與規劃,我想這才是部落所需要的。

  在台灣有許多特別的故事、美麗的地方、溫暖的人情,我生長的部落也是這樣,若沒有細細的品味,就不會知道它有多香;若沒有好好的把握,很快的就會從手掌上飛走。所以我非常想將自己部落的美跟好,保留下來且發揚光大,也分享給大家知道。2009年的農曆過年期間,正好碰上我生長的南和村白鷺部落每五年舉行一次祭典Maljeveq(俗稱五年祭,又稱人神盟約祭)的時候,所以我在想,活在這個世紀的我們族人,可以怎樣一起為了這個盛會來努力。

  我很慶幸生長的生活環境裡有這麼特別的文化,過去從小信仰基督教的關係讓我脫離了繁複的排灣族文化世界有二十幾年時間,而這次所面臨的功課是我現在擔任文物館駐館員的角色與立場的關係,更是身為南和部落一份子的責任使命問題,於是我在思考要怎樣將所有部落各年齡層級的族人都能一一考量進來,也就是如何將整個祭典活動作整體規劃,讓所有人能更清楚了解祭典真正的內涵與意義。既要讓部落的族人認識祭典文化內涵的整合呈現與存在價值意義,也要讓部落的青少年參與祭典文化與傳承教育,要讓來訪的朋友進一步認識部落特色文化與帶動部落經濟產業等等,也有各種面向的問題需要整合運用及規劃。

  文物館與部落結合的想法就這樣產生,文物館可以為部落做哪些事呢?那部落又可以給文物館什麼樣的禮物呢?我覺得這是互相扶持,相輔相成的問題,所以當部落召開第三次工作協調會時,我將所規劃的想法與作法跟大家說明報告,分成五個區塊,第一是文物館的刺球練習場及戶外靜態展示、第二是祭場旁設置祭典解說區及祈福區、第三是宗長石板屋文物展示區、第四是部落特色產業展示區、第五就是整個參觀動線的規劃。

  今年部落舉行的五年一次的重要祭典Maljeveq(五年祭),讓我有很多的感觸與感動,從一開始的籌備會、報計畫、到執行及參與,雖然時間緊迫到讓我喘不過來,但還是一一順利解開。這個過程有許多感動的故事不斷發生,工作的推動執行也都有意外的收穫和感動,例如第一階段的祭典導覽解說的培訓課程中,部落耆老參與教學,青少年非常認真學習;第二階段的祭典前置資料調查工作中,獲取諸多相關意涵與祭典精神意義;第三階段的祭典前置佈展過程中,青少年用心參與和族人皆有共識執行;第四階段的青少年上場前導覽實際操作、分組演練、展演綵排;第五階段的祭典期間導覽解說與展示表演的參與呈現成果。以上所列的各階段呈現的效果,都超過我預期的想法,打從心底感動。就算是經費上透支很多,加上許多資源沒有到位,可是所有的人都不是為了經費才做事情,而是為了讓這難得與慎重的祭典盛會,能夠圓滿順利舉行。接下來我就把這幾階段感動的故事一一分享出來。

第一階段:祭典導覽解說的培訓課程


導覽培訓課程

尤淑華老師講解導覽技巧與實作

  這是一個非常單純的為了五年祭盛會而設計的課程,課程老師由部落頭目、耆老、靈媒、勇士等長輩擔任,原定招收的對象是部落成人,也就是對部落文化與解說導覽有興趣、想要了解部落文化的族人。但沒想到很感動的是,部落裡的青少年族群也很認真來參加這樣的課程,並且盡力學習老師們的課程內容。由於祭典前置作業時程,需要在前兩個月就開始工作,例如刺球竿、福球、刺球架等材料採集,所以課程辦理的時間,正好是部落勇士們在搭建刺球練習架與燒直刺球竿等進行授課講解的時間點,再加上祭典由來、流程、禁忌、迎靈儀式、每粒祭球意涵、部落遷移史、各家族史等有關五年祭與部落關係的內容做詳細的講解。

  第一天的課程是以五年祭和家族史課程為主,課程講師也特別邀請部落耆老來講解說明,耆老們很樂意來講述過去的故事與祭典的說明。課程講述的過程中,耆老們使用族語來溝通講述,但是目前部落青少年的族語聽說能力有限,會有聽不懂的狀況,還好當時王清春理事長在場,臨時就擔任如此困難的翻譯解說工作,因為過去理事長常常在教會做翻譯解說,不然學員在課程上會難以吸收和理解,當然也提高了學員的學習意願。

  這次的導覽培訓不僅要提昇學員對五年祭的認識了解,也要增進學員的導覽能力,所以第二天的課程就很不一樣了。除了規劃五年祭的祭典介紹,也加入了部落景點、手工藝作者的家。很幸運的是部落宗長曾華德所興建的石板屋和文物收藏,也願意提供作為展示參觀的一個重要景點,所以第二天上午課程就在部落宗長石板屋家中授課,並且由石板屋主人曾華德宗長擔任講解老師,這使得部落有許多豐富的資源可以結合進來,呈現介紹給大家。

  在這當中一直陪伴學員擔任品格教育和實地導覽演練的尤淑華老師提議說,五天的祭典期間,動態的呈現只有祭場上的刺球活動和迎(送)祖靈的儀式,中間的空檔時間,遊客來這裡參觀若看不到部落動態的呈現,可能會讓來參觀的朋友失望或有白來的感覺,所以建議在文物館還能有一些青少年動態歌舞的展演和體驗或DIY的活動,這樣讓來訪的朋友有機會看到部落的希望、部落的熱情以及部落的另外一面。

  這個提議在向部落耆老請教的過程中,雖然產生很大的意見落差,但是經過不斷的溝通與解釋,終於獲得解決和妥協,所以接下來的課程就安排歌舞的排練,當然歌舞排練在短時間內無法迅速練成,所以必須靠學員晚上或週末的時間來排練。在排練的過程中,看到他們的參與凝聚力和身上背負的文化傳承重擔,自己也有所感動與感觸。我覺得這就是意外的收穫、活動辦理的意義和價值、推動文化工作的原動力。(待續)

(作者為屏東縣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駐館規劃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黃國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