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不可忽視的新力量─南和白鷺青少年的部落參與

來自部落的聲音

  分享我們感動的故事─2009白鷺部落maljeveq(五年祭)(上)

來自部落的聲音

 

五年祭帶給我們的成長與蛻變─白鷺部落青少年Maljeveq心得(上)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60期 2009.8.1
 

不可忽視的新力量─南和白鷺青少年的部落參與

文/林頌恩‧圖/安鷺山(Angusan/陳文山)


青少年於文物館導覽

  今年度原民會的大館帶小館巡迴展系列終於在七月份開始開跑了,今年除了巡迴展的搭配之外,還有館跟館之間類似姐妹館方式互助支持彼此業務推展的示範館關係。兩組示範館分別是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宜蘭縣大同鄉泰雅生活館,以及本館與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其實早在這個計畫正式出來之前,本館與來義館雙方的深度連結就已經在進行了,因為館方持續發展博物館與原住民社區計畫的步調並不是跟著大館帶小館的制度在做,而是有自己的系統在發展,因此早在年初,當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所在地的南和部落要辦理五年祭時,我們雙方就已經在思考,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既讓文物館存在於該部落的功能可以跟著部落盛事來發揮得更上乘,但是同時也以一種教育操作的可能,去進行相關的嘗試,例如發展祭場週邊戶外展示的可能性、以戶外展示或祭場外圍等定點進行解說導覽的可能性等等,也就是博物館在部落操作的另類實驗。當然,更好的可能性就是把年輕一輩也一起帶進來參與,畢竟,這幾年下來,他們都已經成為文物館辦展示與活動不可或缺的好手。

  話說2006年第一次跟文山合作辦理纖維創作展與當地工藝家作品聯展時,我就已經被這群才國中小的少年、兒童給打敗,他們的創意性、參與度及行動力,都大大補足了部落裡缺乏青年人手的斷層與落差。再加上他們肯聽話,往往文山一個指示,接下來他們就可以自己去獨立發揮,這幾年文山藉著帶部落成長班的方式,建立起他們跟部落、跟耆老更進一步的聯接,加上原民會活化地方文物館的政策促使來義館這兩年下來每年都有展示案在進行,這個在地部落的青少年就是最佳的得力助手。因此到了2009年五年祭的籌備進行,其實也讓我更加期待青少年如何在當中有所培力及參與的部份,但那個參與會是什麼樣的形式,其實我也還不清楚。


青少年利用晚上排練歌舞與折DM

  就在去年12月底,我到了南和部落,也就是五年祭前置工作一個月之前的最後倒數時刻,面對文山想要以另一種搭配祭典周邊來規劃做呈現的企圖,以及有心但是還沒有想法的部落幹部,老實說我不知道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燎起在場來開會族人要為此拼鬥的意志與想像。我能做的就是放火與撩撥,由部落自發去引動那個可能性。

  那天晚上的討論成果不錯,雖然在場不包括我跟文山只有其他三位,但這些夥伴都願意承諾來做,只是說這中間還有很多事務必須進入實際執行的追趕跑跳碰,也需要大量人力來承接,還需要再想想看可以怎麼做。其中一項導覽解說的執行,文山表示他們可以先開課,然後讓青少年來做,因為大人到時候都在忙祭典的執行,要找到專人來帶導覽,也會有實質上的不便。

  話雖如此,但是我的態度還是有點保留,心想,這麼困難的解說工作,要能很熟悉祭典的事務,又要能面對各式各樣來聽導覽的觀眾的背景,光是大人都很難到位了吧,這……青少年做得來嗎?但是面對文山的信心,我想,那就試試看也無妨。於是帶年輕人的事由淑華她們負責,我跟冠廷的任務則是狂追文山的文字跟圖片,然後想辦法把祭典流程的邏輯與精神的顯現說得讓人明白,透過輸出視覺化的圖文閱讀來呈現。因為文山的文字進來得比較晚,加上有些缺乏的部分還要陸續增補田調結果,因此這個雞飛狗跳的改稿過程可說讓人持續心臟病,就連我出國前夕都還沒搞定,只好很哀怨地捧著筆電在香港機場或紐西蘭友人家裡,繼續透過mail跟冠廷對排版稿。


青少年協助旗幟懸掛

  就在年初三也就是祭典第三天的時候,我從紐西蘭打手機給文山,他以充滿疲累、感動與安慰的聲音跟語氣,跟我說:「我好感動我們的青少年,他們做得很棒,比我的想像還多太多,他們真的太讓我感動了!」我聽了當然很高興,但是還沒辦法理解到底青少年的參與是到什麼程度,怎麼可以讓文山這麼語無倫次。這一切,都要等到我回國以後有機會看到他們的網誌心得,還有文山傳來的相片,才更具體更確切地感受到,他們帶給部落的能量與回饋是到什麼地步。

  今年8月15日的南和部落豐年祭,這群青少年也將再次擔任重要的工作人員,歡迎大家屆時來感受他們的凝聚力。緊接著10月24日,「suming與都蘭的巴卡路耐成長記事展」也將至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的所在地南和部落,與當地重視青少年養成的主題作連結。青少年的培力,也是本館發展博物館與原住民社區計畫的一部分主力。期待各地默默進行青少年陪伴與培力的夥伴們,都能在長期耕耘的領域上繼續努力、不要放棄,終有一天,這些年輕人的成長,都會接續上去成為部落與社區堅實的動力,成為部落與社區工作最不可忽視的新力量,創造那一天的到來,也將是我們最期待的收穫。
(本文作者為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黃國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