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歡迎到Sapa' 家玩~~卑南族文化體驗系列活動

博物館頻道

  「公開的密室」文物典藏環境因子(三)蟲蟲危機篇

博物館頻道

 

做為一個研究型的博物館--談奈良橿原考古學研究所附屬博物館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59期 2009.7.15
 

「公開的密室」文物典藏環境因子(三)蟲蟲危機篇

文‧圖/史前館


竹粉蠹

白蟻

文物蟲蟲危機

  典藏環境中常見的有害生物的類型可分為「環境性有害生物」與「文物性害蟲」。「環境性有害生物」一般是環境過度潮濕或是髒亂的指標,「文物性害蟲」則是會直接咬蝕或污損文物的害蟲。

環境性有害生物

  環境性有害生物的滋生,顯示典藏環境濕氣過高或是髒亂的警訊。髒亂的環境會招來蚊蠅或鼠患的滋生,過度潮濕的環境會有馬陸與蚋蛾的入侵。

誰是文物大壞蟲?

  文物性害蟲是指直接蛀蝕文物的蛀蟲,具有蟲害蔓延的傳染性,不同的文物性害蟲呈現各異的嗜食特性與破壞痕跡。一旦文物性害蟲在文物上產卵,孵化的幼蟲會繼續咬蝕文物,如不即時制止或防禦蟲害的破壞,就會讓蟲害現象不斷蔓延。

文物性害蟲
生態習性
危害特徵
生命週期

衣魚

喜生活於高溫處,主要以醣類如澱粉、糊精為食,其他如鈣粉、人造纖維、釉紙、昆蟲屍體的蛋白質、壁紙的黏膠、紙張及書的裝訂線、人造絲及棉麻等也是牠們的食物。

排遺、文物上的蝕痕

幼蟲期及成蟲期

煙甲蟲

主要以紙張、書籍、木質、昆蟲標本、皮製品、植物標本、絲質等為食。

文物上的污痕與蝕痕

幼蟲期,但常看到成蟲

衣蛾

成蟲將卵產在皮毛、羽毛、皮品、毛或污穢的絲綢上,幼蟲會吐絲作繭,兩端開口供取食及行動。特別喜愛沾有食物或其他污染的織品,衣領或衣服摺疊處常可見到其蹤跡。

織品纖維上取食文物或蛀洞、筒巢、幼蟲、脫落的毛髮

幼蟲期

皮蠹(鰹節蟲)

以動物性纖維、動物標本、皮革製品等為食。

皮毛脫落、呈現乾燥、幼蟲蛻皮、趨光之成蟲

幼蟲期
檔案竊蠹 以紙質、合板、纖維板、紙箱等為食。 紫紅色 幼蟲期
竹粉蠹 以竹材為食。 蛀孔、木粉、幼蟲或成蟲 幼蟲期及成蟲期
粉蠹蟲 以木質、竹材等為食。 蛀孔、木粉 幼蟲期及成蟲期
藥材甲蟲 以植物標本、昆蟲標本、皮革製品、書籍等為食。 蛀孔、排遺 幼蟲或成蟲
白蟻 以木質、竹材、書籍等為食。 蛀洞、蟻土、 排遺、蟻道、工蟻或生殖蟻、脫落翅膀 幼蟲期及成蟲期
蟑螂 雜食性,多以含漿糊之書籍、污染書畫裝裱、紙張、織品、皮製品等為食, 尤其嗜好澱粉及醣類。 排遺、卵鞘、幼蟲或成蟲、文物上的污痕、食痕 幼蟲期及成蟲期

害蟲是如何進入博物館蛀蝕文物?

  有害生物入侵的原因很多,可以藉由建物本身的窗門、水管、龜裂的牆沿進入,若文物入館前未經檢查,也有可能將害蟲隨之帶入。同時,典藏的空間、鄰近廚房、餐廳,若未能進行完善的清潔處理,可能助長害蟲入侵。

蟲蟲危機的徵兆

  害蟲尚未蛀蝕穿鑿文物前有一些活動的徵兆,基本上可歸類如下:

危害徵兆
徵兆說明
活體害蟲的發現 在文物上直接看到活體蟲 (幼蟲或成蟲)的活動
蟲體遺骸 在文物上或文物週邊發現有蟲體遺骸,或是蛹化後的殘殼
害蟲排遺或殘屑 在文物上或文物週邊發現有害蟲的排泄物或使是咬蝕有機纖維的殘屑
明顯孔洞 在文物上看到滿目害蟲蛀蝕的孔洞

蟲害監測技術

  「綜合性蟲害防治」IPM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始於美國70年代的農業害蟲防治法,是以非化學性、非毒性的監測與控制方法,改造害蟲所處的生態環境,逐漸減低蟲害終至滅絕。由於其對於環境、文物與人類無害的害蟲防治特質,於80年代被廣泛應用於博物館害蟲防治法。

  「綜合性蟲害防治」主要是以人工萃取出的昆蟲費洛蒙用來誘殺和干擾昆蟲正常行為。費洛蒙是昆蟲內分泌腺所分泌之化學物質,用來調節昆蟲之正常生理作用,昆蟲可以藉由釋放費落蒙,在蟲種內和蟲種之間相互傳送各種信息。

  操作時將帶有昆蟲費洛蒙的黏蟲盒擺放於特定的定點,藉由定期檢視與更換蟲盒進行蟲種與其數量的統計與建檔,再進行害蟲生態的破壞 (例如改變或杜絕害蟲嗜存滋生的環境條件),使其無法蔓延與生存。

1.定期的監測與蒐證
將蟲盒放置於蟲害可能發生的定點或已遭蟲害蛀蝕的文物週邊,蟲盒放置的時間必須依環境狀況而有所不同,環境惡劣時,需每週檢視更換蟲盒一次,在環境正常的狀況下則每月或每三個月進行檢視更換即可。

2.辨識與計算蟲種數量
辨識蟲種是要理解害蟲的生態習性,才能評估與追蹤蟲害的來源與進行害蟲生態習性的防堵。計算蟲種的數量,是要理解蟲患的危害程度,並確認採取的改善方針是否有效。

3.確認蟲患來源與範圍
確認蟲患來源與範圍是評估蟲患嚴重性的依據,特別是某些蟲種的孵化期短而大量,對於文物的危害性更顯巨大。

4.杜絕害蟲生態習性
杜絕目標是要阻絕適合害蟲滋生蔓延的環境溫溼度、食物與寄生條件。改善方法的方法包括:害蟲的隔離、改善環境清潔品質、杜絕滋長害蟲的食物來源、改善建物以保持環境溫溼度的穩定性。

與蟲交鋒怎麼辦?

  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蟲,更何況是那些蛀蝕珍貴文物的害蟲。當發現蟲害徵兆或活體蟲時,切勿馬上將害蟲踩捏死亡,如此一來就失去追蹤蟲害來源與辨識蟲種的機會。與蟲交鋒時可採取如下作法:

1.將活體害蟲或是收集害蟲排遺放入瓶罐,等待鑑識
2.標示發現害蟲的文物、地點與時間於瓶罐或塑膠袋上,以利評估危害來源與範圍
3.以HEPA吸塵器清潔遭蟲害的文物與周邊環境
4.進行蟲害文物隔離,放置於隔離室或隔離區
5.檢視文物典藏環境整體之溫濕度、清潔度與建物完善狀況
6.進行蟲害監測技術,設定監測定點與放置費洛蒙黏蟲盒
7.進行蟲害入侵防禦:保持典藏空間室內與室外的清潔、入庫前檢視文物是否有遭蟲害的感染、控制典藏空間的溫溼度。

(本文整理者張至善先生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本文內容修改自「公開的密室-博物館典藏保存技術特展」展示文案,本段文案撰寫作者為林絹娟小姐(開物國科技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黃國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