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歡迎到Sapa' 家玩~~卑南族文化體驗系列活動

博物館頻道

  「公開的密室」文物典藏環境因子(三)蟲蟲危機篇

博物館頻道

 

做為一個研究型的博物館--談奈良橿原考古學研究所附屬博物館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59期 2009.7.15
 

歡迎到Sapa' 家玩~~卑南族文化體驗系列活動

文‧圖/林佳靜


Sapa' 家

小米

歡迎來Sapa' 家玩

歡迎來Sapa' 家

Sapa'的祝福

  Sapa' 家,是史前館卑南文化公園邀請鄰近卑南族pinaski部落 (下賓朗部落)耆老,以傳統的建材及工藝技術所建造的卑南族傳統家屋,並由造屋總工程師耆老王天木先生命名為sapa' sapa'是林投的意思,過去下賓朗部落曾居住過的舊部落──高臺叫做 (sapasapa' ) ,也是以前感恩祭第一個跑到海邊取得的植物。史前館卑南文化公園為推廣卑南族的傳統文化特色,特別邀請鄰近南王部落與下賓朗部落的原住民朋友,到卑南族傳統家屋舉辦卑南族傳統文化體驗活動,活動的設計上亦搭配部落傳統歲時祭儀與各項活動,期望讓參予的民眾每次都有不同的文化體驗。

  7月份首先登場的是卑南族小米感恩收穫祭儀體驗活動,dawa 是卑南語小米的意思,在卑南族的傳說故事中,傳說小米是祖先沿著發祥地一棵大榕樹的根到了蘭嶼,將小米偷藏在私處帶回播種。當時小米只需剝下外穀就可以煮,一粒就夠一個人吃飽。後來有個孕婦覺得一粒一粒剝過於耗事,就做了杵和臼,將一把小米搗殼後通通放下鍋。結果煮的時候小米隨著滾燙的熱水,不停的溢出流到了海邊,並形成了海浪。

  在南王部落每年於小米收成後都會到海邊進行感恩祭 (mulaliyaban ) ,以所收成的小米向賜與種子的祖靈行感恩儀式。儀式過程會在海邊以竹子和茅草搭兩個架子 (babadalan) 及一個單邊斜頂的小屋子 (dalavilau) ,架子上要放小米粥及小米酒,向蘭嶼方向遙祭,遙祭時由祭師將靈招進斜邊屋內。此外,bini (種子,尤指小米) 的觀念更與家、本家以及部落有著密切的關聯。當分家時會從本家攜帶bini過去,因此有相同bini即表示曾經是本、分家的關係是都來自一個本家。與bini有關的儀式 (如播種、收割) ,必須等待最大本家舉行後,其他持有相同bini的家戶才可進行。

  小米對卑南族人而言不只是食物而已,更具有神聖的意涵,從小米的播種、除草與收割都有許多的祭儀、禁忌與活動。因此在7月25日 卑南文化公園所辦理的活動即以動態體驗的活動方式,讓民眾能更加了解卑南族小米的傳統祭儀活動。活動內容將邀請部落耆老講述小米的故事,文史工作者解說卑南族部落的小米祭儀並由婦女帶領學員親身體驗小米完工祭的傳統祭儀活動,品嚐各式傳統小米的美食,體驗小米傳統處理過程。

  8月份則要體驗傳統卑南族人的家與生活,傳統卑南族人的本家除家屋 (ruma') 外,亦包含有祖靈屋 (karuma ' an) 以及小米靈屋 (ka ' aliliyan) 。家屋是生活起居的地方,祖靈屋是家族祭祀與巫師施作法事的地方,小米靈屋 (ka ' aliliyan) 則是家族小米祭祀的場所。卑南族人會在家中安置鎮宅護符 (lu 'em) ,以祈求保佑住屋免於災害。傳統家屋在建造上是以木材、竹子、茅草和黃藤等建材所築成,其中刺竹是最主要的建材,以刺竹所劈成的竹剖片 (tinaru'a) 大量用於房屋牆壁與隔間等,耆 老們稱它就像是原住民的三合板。在8月15日 的活動中將以親身體驗的動態活動,讓參與的學員能認識與體驗卑南族人的家與製作過程 (實際體驗劈竹剖片)、學習製作原住民山地粽、認識卑南族民族植物並採集野菜、DIY製作Sapa'的祝福鑰匙圈、卑南族傳統歌謠教唱。

  除了一天的主題體驗活動外,為服務一般散客也能參觀與體驗,館方亦邀請 卑南族部落工藝創作者,自7/11(六)日起於暑假每週六日(上午9:00~11:00,下午13:00~16:00),在卑南族家屋進行傳統技藝展演解說與DIY體驗活動,活動內容包含編織、工藝創作、文化解說、DIY體驗等,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前往參觀體驗。

(作者為史前館遺址公園組研究助理 )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黃國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