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期~荷治時代台灣生活教育展介紹
 

雲豹的蹤跡
大英博物館的歷史背景、典藏品概述以及成立目的─2005博物館教育推廣人員研習營紀要(3)
 
 
 
 
史前館電子報第63期 2005.07.15 
   

 

雲豹的蹤跡 
文/張至善

  近日拿到友人研究臺灣雲豹三年的總報告,很興奮的要找找看報告裡有沒有雲豹的蹤跡。林務局委託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的這項調查,題目是「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和周邊地區雲豹及其他中大型哺乳動物之現況與保育研究」,但這份第三年總報告的摘要裡卻記載著:「近400個自動相機樣點,13,354個自動相機工作天,共累積16,000張照片,加上持續架設補餌的232個毛髮氣味站,並沒有任何臺灣雲豹的記錄」。


從許多排灣族的老照片中可看到雲豹皮製成的衣服。
(引自「跨越世紀的影像-鳥居龍藏眼中的台灣原住民」)

  我國在22年來不曾有過關於野生臺灣雲豹出沒的正式記錄,然而最近10年都仍有獵獲或目擊的傳聞,但是這些傳聞都沒有任何照片或屍體佐證,無法證實與評估其可靠性,那如魅影般的雲豹(Phantom of the Clouded Leopard)究竟在哪裡呢?

  我的這位友人是姜博仁,我對貓頭鷹叫聲辨識上的功力全拜他所賜,從清大應用數學所畢業後轉行到野生動物研究的他,曾經帶著我數個晚上,在福山的森林裡進行貓頭鷹的調查和族群估算研究。後來聽說他要進行臺灣雲豹的研究,令我佩服他的膽識和勇氣,因為想要對於一個自1983年後無任何正式記錄的哺乳動物進行研究,勢必會是個吃盡苦頭且困難重重的事情。

  直到去年(2004)我們又搭上線了,為了鑑定一頂疑似由雲豹下顎及牙齒裝飾的帽子,我又和他取得聯繫。期間我得知他的消息都是斷斷續續的,或是由電視、報紙上,的確,這項博士論文研究的確是充滿艱辛與血淚,研究期間山神帶走了他的指導教授和一位調查伙伴。結案報告裡長長的4頁致謝,訴說著哀傷與感恩的往事,三年多的研究,該是告一段落的時候了。


北大武山是排灣族的聖山,是善良的小米神居住的地方,越過山嶺就是大武山自然保留區,面積達47,000公頃,是臺灣最大的自然保留區,也是進行臺灣雲豹調查的地區。

  2002年間,我為了瞭解太麻里溪流域的傳統地名進行了田野訪談,當訪問到太麻里溪最上游的一個部落-包盛社時,一位耆老講述到一個溪邊的小地名,叫做devedevek意謂「水鹿喝水的地方」,當我一聽到這地名時,思緒馬上飛越時空,悠然神往,這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啊?會是一個多麼僻靜又充滿野性生命的自然?臺灣美麗的山林還保有多少個這樣的秘境?這感動讓我久久不能自已,心神受到無比的震撼,此地就是雲豹蹤跡最為可能出現的地方啊!難怪研究者會鎖定此地,認為此地是臺灣雲豹最有可能出沒的地點。

  那到底臺灣還有雲豹嗎?雲豹,就像是臺灣山林中的精靈,倏忽出現於老照片上,又飄然現身於博物館的衣飾藏品之中;輕輕地拂掠過人與山之間的靈感,存在於老獵人的心裡,盡情奔馳於神話與傳說之中。牠或許已絕跡,或許還在,我想雲豹的蹤跡將和神秘的排灣族傳說,永遠的存在於大武山縹緲的雲霧之中吧!。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約聘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