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期~荷治時代台灣生活教育展介紹
 

雲豹的蹤跡
大英博物館的歷史背景、典藏品概述以及成立目的─2005博物館教育推廣人員研習營紀要(3)
 
 
 
 
史前館電子報第63期 2005.07.15 
   

 

大航海時期~荷治時代台灣生活教育展介紹 
文/劉世龍

  17世紀的大航海時期,歐洲貿易版圖拓展至印度洋及太平洋處,這也是全球經濟網絡形成的第一步。由於太平洋西岸的洋流,南下北上,台灣、澎湖經過位於東海、南海的分界點,這一優勢使台灣一躍而登上國際海上活動的中繼站,成為歐洲拓展亞洲貿易線的重要據點。明天啟4年(西元1624年)荷蘭人獲明朝同意據台,築城大員(今台南安平)即後來熱蘭遮城(Zeelandia),統有台灣南部地區,期間約38年(1624-1662)。荷蘭人建立商館、碉堡,展開與中國、日本之間的貿易,與占領北部淡水、雞籠的西班牙人(1626-1642)南北分治,最後並趕走西班牙人。


蕃社采風圖(圖片來源: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蕃社采風圖(圖片來源: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荷治時代因獎勵農業生產,吸引了將近10萬名漢人到台灣,到了明鄭時期(1666年前後),漢人在台灣的人數已有15萬到20萬人之多。荷人開始在台灣實施「王田」政策,所有土地均為荷蘭東印度公司所有,漢人到此開墾只是受雇於公司,提供勞力與技術,而農具、耕牛、種子則由荷蘭人提供。為了方便管理以及防止漢人反叛,荷蘭人對漢人的言論及行為都嚴加控制。另一方面,荷人於卑南覓(現今臺東)建立「轐社」制度,經由漢人社商之手獲取原住民鹿皮專賣之經濟利益。荷人因此對外輸出了米、蔗糖、鹿皮、硫磺等,並轉手出口絲織品、瓷器等貿易品。

  荷人統治台灣期間,也數次發生漢人、平埔族對荷人的抗爭,自西元1624-1662年間漢人及平埔族共起事反抗20至30餘次,郭懷一起義則是台灣最大規模的抗荷事件。經過郭懷一事件後,荷蘭人統治根基動搖,造成漢人對歐洲外來者完全排斥,終於,鄭成功於明永曆15年(清順治17年,1661)將荷蘭人逐出台灣,以台灣為反清復明的基地。荷蘭人在台灣38年治理的痕跡,被清除殆盡。

  不可否認,17世紀的荷蘭人以開放、民主與冒險精神崛起於世界舞台,不僅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帶來了可觀的財富,也促成台灣與東西文化的交流,憑藉著系統的策略與管理,一舉將美麗的福爾摩莎寶島台灣塑造成17世紀歐亞重要的交通及貨物轉運站。


台灣追鄉曲活動海報

  本館配合文建會推動的「2005台灣海洋年」所舉辦的「台灣追鄉曲-17世紀荷治時期台灣日常生活教育展」,是以活潑方式及觀眾參與取向的展覽,展出內容包括實際空間模擬及近百件文物,生動活潑地展現17世紀的原住民、漢人與歐洲人如何居住、飲食、結婚、玩樂、打獵及其宗教信仰等情形。展示內容包括「原住民房子」、「中國人房子」、「荷蘭人房子」、「學校與娛樂」、「市場」、「船」、「行政」等七大主題。讓參觀者透過互動的展示,認識台灣在17世紀日常生活的豐富樣貌,並瞭解台灣在當時世界歷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體驗當時在這座海島中常民生活的種種。

  該項特展於七月二十二日至八月二十一日於本館第三特展室展出,開展當天並邀請台東「高山舞集藝術團」、「旮亙樂團」及「原影懸絲傀儡兒童劇團」現場演出揭開序幕。歡迎民眾踴躍參加。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