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呦依!鬼頭刀
 

我們一起在博物館教育求新求變!─2005博物館教育推廣人員研習營紀要(1)
科學與墓葬分析
 
 
 
 
史前館電子報第59期 2005.05.15 
   

 

啊呦依!鬼頭刀 文‧圖張至善


鬼頭刀被釣起的瞬間

  為蒐集今年度終身學習節小型展示的材料,我於4月14日至蘭嶼,我選擇住宿的部落是東清村,這幾天剛好是他們可以開始在白天釣飛魚、鬼頭刀的時節,這是他們papataw月的第三天,這個月份的前五天是舉行日間釣飛魚豐漁儀式的時間。至此時以後至pipilapila月間,夜間要出海捕飛魚,白天也要出海釣魚,雖然這段期間是達悟男人們最為忙碌的時間,但我覺得整個村子的氣氛卻因忙碌的漁撈活動而活潑高揚。

  鬼頭刀科的魚類世界上只存有1屬2種,台灣較常見的種類為鬼頭刀(Coryphaena hippurus)1種,達悟稱呼為aliyo,鬼頭刀的習性為在海洋表層水面活動,所以常會以表層的魚類為食,如小型魷魚、飛魚等。因此也有個"飛烏虎"的俗稱。

  因為想記錄一下大家一同出海釣魚的情形,我詢問友人村民清晨出海的時間,經詢問得到的結果是大約清晨四點,可是隔日清晨四點時,清冷的港岸只有我一人在微涼的海風中遊蕩,直到約五點一刻才有村民來到船邊,但他們就在岸邊等著,後來陸陸續續來了幾位,個人都有自己的小船,有1人船,也有2人船,等到大約五點半時,大家一起出海,這一出海歷時甚久,大約中午才回來。


清晨出海,正午才上岸的老人背著鬼頭刀走回部落

  前一天下午五點朋友邀我到家裡一同吃魚,由於剛完成田野訪談,需整理資料,我並沒有特別注意時間,直到朋友一直催促到他家吃魚,我才瞭解這時釣到的鬼頭刀不能存留很久,要很快把它吃完。我也瞭解到鬼頭刀是所謂的「男人魚」,烹煮的時候必須和女人吃飯的器具、木盤分開,文獻中的記載只說道男人吃男人魚,女人吃女人魚,並沒有說明到要像佛教吃葷、吃素一樣嚴謹,我們連水煮的芋頭和地瓜也分別盛裝,經說明才知道這樣的用意是怕男人以手取食鬼頭刀後,再抓芋頭、地瓜,而分開裝盛是避免女性吃到這樣的食物。

  我同時也注意到曬魚架上除了掛著鬼頭刀的背鰭魚乾以外,還有掛著銀盔、金飾、首飾盒和瑪瑙項鍊等,原來這些都是豐漁儀式上使用的器物。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們吃完的時候,伯父把鬼頭刀的頭骨和額骨拿到曬魚架上去懸掛著,表示約掛一個月後,再拿去丟掉,這也是儀式中的一部份吧。

  我曾看過討海人作家廖鴻基先生筆下的鬼頭刀:「就像牠美麗的色彩與藍色星點,在離開海洋、離開生命後,即刻消逝」這是他對魚類習性的細膩觀察與描述,令人怦然心動;也曾在朋友船上以徒手拉拖釣起一條鬼頭刀,它那時傳遞給我最深刻的是生死搏鬥的力道,這些都讓我見識到鬼頭刀有別於圖鑑或標本的顏色。但當我看到達悟老人在正午,以堅毅驕傲的步伐背著鬼頭刀走回部落時,心中浮起的卻又是一幅不同的光景。

  飛魚是上天送給達悟人的禮物,追逐飛魚而來的鬼頭刀也是上天的恩賜。
啊呦依!飛魚。啊呦依!鬼頭刀。

*註「啊呦依」為雅美語「謝謝」的意思。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約聘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