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考古探索
  植物園文化的縞狀陶

考古探索

  花岡山遺址的甕棺

考古探索

  尺骨尖器及其相關問題初探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Malmananu-拿麼厲害」特展後續分別於兩處部落展場開展,其中一處為建和鹿寮,以「Mena'u I Kasavakan看見建和」為主題展出部落工藝師的作品。10月2日於鹿寮開展,當天下午同時邀請都蘭部落青年建和部落青年一起對談,是分享也是激盪彼此返鄉創業、協助部落產業發展的經驗談。當天也有「秋風吹起X鹿寮市集──語食並進」活動,部落族人前來擺攤販售具有卑南族特色的手工藝品、部落美食,也邀請到「原式cover」Ponay、Lowking 姚宇謙來到現場演出。

文‧圖/陳軍鈞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29期 2020.10.15
 

  不同地區出土的陶器具有不同的紋路特色與製作的美感。位於臺灣西北部的植物園文化人,在陶器的原料準備階段即針對陶土做出特殊處理,呈現紅色、黃褐色堆疊的帶狀紋理。考古學者採借地質學的學術名詞「縞狀鐵礦床」來稱呼此一紋理為縞狀紋理,來了解縞狀陶可能的成因與製作方式。   

  位於花蓮市中心的花岡山遺址,是臺灣首次進行正式考古發掘的遺址。根據發掘與調查記錄統計,該遺址已累計出土共20座甕棺。由於當地沙丘地質的特性,加上同一塊土地上4000多年來持續有人群活動等因素,使得地層容易受到干擾而不易辨識。且甕棺也仍有許多未竟之謎,留待研究與討論。

  好奇、疑惑與探索,是帶動學者研究不同事物的動力。尺骨尖器是以陸上哺乳動物的尺骨(ulna)所製成的錐形器,在臺灣的史前遺址只有在臺東舊香蘭遺址發現。然而這項曾為人類社會長期使用的工具,在北太平洋兩岸有著極為相似的發展史。本期先來了解出土於北美洲、中國大陸與日本的尺骨尖器。

 
 

植物園文化的縞狀陶

文.圖提供/王仲群

呈現水彩般流動紋理的縞狀陶(史前館「藏品查詢資訊系統」提供)

  陶器是考古學研究相當重要的物質,這些化身成器的黏土不只提供人們盛裝、烹煮、儲藏,也運用在埋葬或儀式。陶器通過一連串的階段成形:採土、練土、塑形、施紋、燒製直到成為器具被使用,這些過程中牽涉陶匠的手藝,不同群體的陶匠可能有各自偏好的製作習慣和程序,考古學家就能藉著觀察出土陶器的差異,嘗試辨識不同的群體。

  植物園文化的陶器常常可以見到水彩般的縞狀紋理,相較於其他考古文化比例偏高且獨特,成為足以辨識的特徵之一(註1)。

認識植物園文化

  植物園文化人活躍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臺灣西北部,從發掘出土的結果推測生活情景:他們更加仰賴農業耕作;陶罐除了盛水或者烹飪,更多用來儲藏;多樣化的石器用於耕種、木材加工等,漁獵用具相對偏少。隨著穩定的糧食供給及定居聚落的發展,晚期人口增加而由沿海地區逐步朝內陸或山區開拓,族群與區域之間的互動也愈加頻繁(郭素秋2002、邱水金等2014)。

詳全▲TOP

 
 

花岡山遺址的甕棺

文‧圖提供/姚書宇

一、前言

  花岡山遺址位於花蓮市中心,所在地理位置為奇萊平原東側的濱海沙丘,自1929年以來經歷多次的發掘研究,逐步揭露地底下豐富的地層堆積與文化內涵。這裡至少從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便有人群活動,一直到鐵器時代晚期,都不斷有人群在此居住。他們在此層層疊疊地留下了生活痕跡,再披上時光與塵土的厚衣,直到現代工程建設或考古發掘後,才又再度重現天日。

  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3500-2500年前,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留下了許多大型帶圈足甕棺,截至目前為止約出土20餘座,為史前臺灣出土最多此類大型甕棺的地點。本文以2016-2019在花岡山的發掘成果並綜合歷年發掘出土的甕棺形式(註1),簡單介紹花岡山甕棺的埋藏方式與形式。

詳全文▲TOP

 

 

尺骨尖器及其相關問題初探

文‧圖提供/李坤修

一、前言

  臺灣的史前時代罕見尺骨尖器,在舊香蘭遺址發現到的尺骨尖器則是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發現尺骨尖器的史前遺址。但由於臺灣過去的考古紀錄中並未出現過尺骨尖器,因此筆者面對這項陌生的骨器只能做一般介紹而無法進一步做比較研究以及功能說明。

  2013年暑假,時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研究員的陳玉美女士,在前往蘭嶼做調查的回程中特來拜訪我,並告知蘭嶼達悟族女性也曾使用羊尺骨磨尖做織布工具的訊息。這訊息有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指引了這項器物研究的方向。

  經過一番文獻檢索後筆者才發現,原來這種尺骨尖器在地球上曾經是人類社會長期使用的工具,而且在北太平洋兩岸竟然有著極為相似的發展史。也因為這項發現,令筆者更想了解這種器物的功能。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有兩個唷!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食」代力量:飲食啟動改變的在地力量
    活動時間:2020/8/21( 五) ~ 2020/10/25( 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多功能教室
  • 卑南遺址搶救考古四十週年特展
    活動時間:2020/10/15(四)~2021/2/28(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 海想聽,成功潮流生活特展
    時間:2019/11/1(五)~2020/12/31(四)
    地點:臺東縣成功原住民文物館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七腳川(Cikasuan)戰役 110 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 日 ) ~ 2020/12/31( 四 )(週日休館)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 1 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 26 號)

主題活動:

  • 型糊藍染餐墊詳情查詢及線上報名
    時間:2020/10/18(日)14:00-16:00
    地點:康樂本館學術活動中心
    以前的人善用自然,衣服的色彩皆來自天然植物,「藍染」即是其中一種,活動中將介紹藍染的植物、製作過程,並運用糊染技法,結合自己的創意,親自染作獨一無二的餐墊,創造你的生活美學。
    活動費用| 酌收材料費200元|網上報名|活動洽詢| (089)381166#592、523

 》南科考古館 

  • 考古耕人.幻影紀事展
    時間:2020/6/6( 六) ~ 2020/11/29( 日)
    地點:南科考古館二樓梯廳
    台南科學園區長達20 多年的考古發掘工作,映照著每位參與考古工作在地居民的生活,他們默默挖掘如同農人般辛勤耕作,其個人生命歷程可說與南科園區發展過程交錯疊合、密不可分。
    本展覽企圖透過影像的語彙、藝術的視角再次編寫南科考古人文風景, 希望能引發觀眾再次思考考古文物的在地意義,也看見南科考古館與在地居民再次交會的更多可能。
  • 考古.工具.人-考古工作暨工具展
    時間:2020/7/14( 二 ) ~ 2020/12/13( 日 )(週一休館)
    地點:南科考古館2樓特展廳(台南市新市區南科三路10號)

 》卑南遺址公園 

  • 第十屆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巡迴 詳情及報名
    活動時間:2020/9/12~12/5(六)14:00-17:00‧卑南遺址公園、南科考古館
    史前館於9-12月辦理第十屆野望影展,將藉由最新、最優質的生態紀錄片,邀請大家一起認識地球生態的多樣性以及思考如何維持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為進一步了解影片所傳達的意念,每場影片同時規劃了活動與講座。
    ■卑南遺址公園(臺東市南王里文化公園路200)
    10/17 (六)14:00│藍色珊瑚礁
    專題講座/講師│鄭明修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
    10/31 (六)14:00│超級蜂鳥
    專題講座/講師│許宸 (「愛台東夢想資助計畫」賞鳥男孩)
    11/7 (六)14:00│蟾蜍人
    專題講座/講師│呂縉宇 (生態研究導覽員)
    11/21 (六)14:00│地球奇蹟一日
    體驗活動/講師│卑南遺址公園環境教育教師
    南科考古館國際會議廳(台南市新市區南科三路10號)
    10/17(六)14:00│宇宙奇石
    專題講座/講師│何立德 (高雄師大地理學系教授)
    11/7(六)14:00│神秘雨林
    專題講座/講師│王瑞閔 (作家《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
    12/5(六)14:00│藍色珊瑚礁
    專題講座/講師│宮守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組研究員)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09年9、10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