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夏族披肩
 
驚艷一夏─臺灣南島民族動手做之旅
青年考古夏令營隨筆
 
 
 
 
史前館電子報第40期 2004.08.01 
   
 

賽夏族披肩/方鈞瑋


賽夏族披肩

將披肩披掛在肩後的男子

  賽夏族的織品傳統上以麻線為主要材料,晚近才開始使用棉線與毛線;此外,也會利用動物的皮毛來製成遮雨的披風。織布是女子的工作,以水平背帶織布機做為織布的工具,織品的紋飾包括菱形、三角形、點狀紋與卍字文等。由於該族居住的區域比鄰泰雅族與漢人,致使該族的文化呈現多種樣貌。例如服飾型制與紋飾相當成份受到鄰近泰雅族的影響;不過在色彩上,賽夏族人比較常用棗紅色。此外,從日據時代所拍攝的照片,可見當時大多數族人已穿著漢式服飾。這種種的現象顯示賽夏族人與其他族群之間的互動相當頻繁。

  在賽夏語中,披肩稱為hoepong,即「織布」之意(胡家瑜,1996:47),通常是以三塊不加剪裁的長方形織布橫向平行縫合而成。在賽夏族的傳統社會中,不論男女皆使用披肩,在形式上也沒有差異,尤其在冬季,批肩是防風禦寒的必備服飾。穿戴時可將披肩披掛在背後,將綁帶向前相繫於頸前;或斜披於胸前,將綁帶向後相繫於頸後;或從一肩上斜掛到另一腋下,將綁帶相繫於肩上,遇風寒冷時再將披肩移披到胸前。

  本件由三塊長方形的織布於長邊縫合而成,織布以麻線為主,夾織棗紅、藍、白等色棉線,在布面上織成橫條紋、點狀紋等圖樣。織布上緣再接縫一條棉布織帶,織帶左右兩側將未織完的線編結成綁帶。

參考書目
方鈞瑋主編 2001《原住民織品及飾品圖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藏品》。台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胡家瑜 1996《賽夏族物質文化:傳統與變遷》。中國民族學會執行,內政部專題委託研究計畫報告。台北:內政部。

(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