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艷一夏─臺灣南島民族動手做之旅 文‧圖/林頌恩
博物館的核心在於藏品,從藏品出發涵括物件背後文化脈絡的學習活動,則可說是博物館最不同於一般社會教育場所提供教育活動的特點。史前館研究重心之一為臺灣南島民族,因而亦收藏諸多民族學藏品。這些藏品不僅享有祖先手腦並用的智慧,也訴說原住民族如何與大自然共處的生活方式。如何將蘊含於這些物件的奧妙透過教育活動的經驗分享予更多人欣賞、驚艷,進而引發對於多元族群文化共生共存的珍惜與尊重,這是史前館以其建館宗旨舉辦教育活動的立基點。
在這樣的考量之下,本館構思如何轉換民族學藏品的知識與技術,期能發展為更親近民眾的文化活動,特別規劃了一系列以編織技巧為主題的動手做活動,於暑假期間結合教育資源中心親子活動作為推廣。
課程的進行以成品觀察、影像分享、編製步驟及實際動手依序呈現。以「辮子與毛球」為例,首先即透過影像讓參加者認識辮子於世界各地文化的運用,引導大小朋友認識辮子的各種實用性、美觀性及其可能象徵的社會化意涵。進而帶入臺灣南島民族於衣飾及器物上對於辮子與毛球的各類應用,大小朋友可領會辮子與毛球變化無窮的各種可能性。最後由講師群分別進行小組指導,以最簡單的編辮與毛球製作技術,讓大小朋友們享受通力合作的過程,將自製的完成品帶回家。
值得一提的是,講師方面除了由本館長時接觸藏品並通曉相關製作技法、善於連結世界各地文化的館員擔任講師群以外,並就相關主題課程邀請特定族群的部落人士擔任,以期參與者能與這些傳承豐厚文化資產的原住民族朋友進行最真實貼近的互動。以「美麗的花環」為例,即邀請卑南族普悠瑪部落(南王)老中少三代婦女,以部落的祭典及日常生活分享「花環」在該族群部落的社會脈絡,讓大小朋友感受卑南族女性編製花環的情感,及與受贈花環者之間的互動。
非常高興的是,在活動進行期間,由於網頁、電子報及口碑的宣傳,亦有學校團體洽詢是否可另行安排此類動手做課程。這也是博物館的期望,希望能給予到館參觀者更多結合觀察與實地操作的美好經驗,更豐富博物館學習的樂趣,因此未來這些主題活動都有可能與公共服務組於解說行程發展更多元的結合,而館員們也會持續在這方面進行不同主題的活動規劃。
接下來八月份還有三場活動,分別為8月8日「收穫的季節」邀請排灣族人士教大家綑紮小米串,8月15日「辮子繞圈圈」則為編辮技法的提昇,8月22日「來蓋我們的會所」則由卑南族人士帶大小朋友蓋出迷你的會所模型【
詳情請看<http://linux01.nmp.gov.tw/messenger/list.php?news_id=27】。在此邀請全國各地想要認識原住民文化或於暑假期間有機會造訪臺東的大小朋友,歡迎你們到史前館經驗一下、驚艷一夏這場難得的臺灣南島民族動手做之旅!
(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