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考古勝地─龐貝(Pompeii)古城遺址
 
夏夜裡的甲蟲
東清灣的小船下水
 
 
 
 
史前館電子報第38期 2004.07.01 
   
 

歐洲的考古勝地─龐貝(Pompeii)古城遺址/臧振華


龐貝(Pompeii)古城遺址

龐貝古城遺址位於義大利那波里(Napolis)東南維蘇威(Vesuvius)火山腳下,是兩千多年前古羅馬時代的商業城市遺址。這一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當時有一批屬於義大利最古老民族之一的歐西(Oci)族的龐貝(Pompeiana)氏族在這裡建立了第一個農業聚落。由於該聚落位於義大利西海岸線上的中點,是一處交通的要衝和重要海港,為周圍城邦的必爭之地。

公元前6世紀,龐貝成為希臘城邦庫美(Cumae)統治下的一個小市。到了公元前525 至474年之間被伊特魯里亞人(Etruscan)所佔據。其後於公元前5世紀末,又淪為薩姆奈特人(Samnites)屬地。公元前310年,羅馬人驅逐了薩姆奈特人,而將龐貝納入羅馬的領土。

在羅馬人的統治下,這個羅馬人的城市曾經繁榮一時,居住的人口超過20000人,包括自由人、商人、奴隸和少數的貴族。但是到了公元62年的時候,一場大地震,幾乎將整個城市夷為廢墟。不過龐貝人很快又重建了他們的家園,恢復了昔日的面貌。然而,為時不久,龐貝人卻又遭受到了一場更悲慘的大災難。

公元79年8月24日中午,一向被認為已經死亡的維蘇威火山突然又爆發了,熊熊的火焰夾帶著濃厚的火山灰衝向天空。不一會兒,黑雲蔽天,熾熱的炎漿從山口直向山腳下的龐貝奔流,所經之處盡成焦土;而天上的火山灰也混和著雨水,頃瀉而下,轉舜間淹沒了整個城市和其中的生靈。少數眼明腳快奔逃出城的人,也難逃劫難,被四處瀰漫的瓦斯氣毒斃在途中。在一片黑暗中,隆隆的火山爆發聲,夾雜著閃電,地震和海嘯,持續了三天三夜,最後一切又歸於平靜;所不同的是雄偉的維蘇威山腳下,再也見不到龐貝城的蹤影。

隨著時間的過往,這座被火山灰湮埋的城市,逐漸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它靜靜的在維蘇威山腳下5-6公尺深的地下躺了將近1600多年,直到1709年,那不勒斯當地的貴族開始在這裡挖掘出古物,才又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興趣。不過當時的發掘完全是以獲取古物為目的,因此房屋遺跡才剛清理出來,就被盜劫一空,壁畫被鋸下,出土的建築物任其坍塌。這種情形一直到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那不勒斯國王對龐貝城址作周密而有計劃的發掘之後,才獲得改善,並且因為對出土文字的仔細研究,證實了他們所發掘的,確實為羅馬時代的龐貝古城。

此後百餘年間,發掘研究陸續進行,獲得大量工藝品、繪畫、雕刻和建築資料。其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菲奧雷利(G. Fiorelli)於1963年在龐貝城址的發掘。由於他把研究目標放在復原龐貝城的本身,運用層位學的概念,逐層仔細發掘,並保存建築原有的細部特徵,終於揭開了整個建築群的結構布局。此外,他認為發掘龐貝的目的不只是為博物館找尋藝術品,更重要的是要了解過去的生活,因此他將日常生活的各種東西與精美的藝術品,視為同等的重要,對於遺址中出土的每一件東西都不掉以輕心。他的這些觀念和作為,對於龐貝古城能相當完整的留存至今日,實具有關鍵性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政府和國際上有鑒於龐貝古城遺址是不可多得的人類文化資產,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發掘、整理和修復。

目前古城遺址四分之三以上已經發掘完畢,顯現出整個城址的規模,東西長約2600公尺,南北長約1600公尺,周圍建築城牆,並有7座城門。城中有南北向大街一,東西向大街二,垂直相交,大街之間分隔成小坊。出土的建築物除了一般住宅、作坊和店鋪之外,還有市政廣場、神廟、會堂、體育場、角鬥場、澡堂、旅館、妓院等公共建築。一般住宅由門房、院落、大廳、臥室和廚房所組成,有一定的特色。整個城市的布局,包括商業區、住宅區、市政廣場和神廟區,以及城外的別墅,相當完整的反映出當時羅馬城市各方面的生活狀況。

因為其豐富多彩的內涵,義大利政府將龐貝古城遺址列為國家級的古蹟,由文化部掌管。由於整個遺址的發掘工作還在進行當中,只開放部份區域給民眾和觀光客參觀。
目前龐貝古城遺址基本上是採取殘跡保存和展示的方示,也就是說從遺址中出土的建築物和其中的配置,都儘可能不作復原,而保存其毀壞時的樣子。這樣不但可以使觀眾產生身歷其境的感受,領略到當時大災難發生時的情景,而且也可避免因不當的修復所造成的進一步破壞。

不過,為了讓觀眾對某些特定,或具有特色的建築物的配置和面貌有較清楚的了解,也不是沒有局部修復或重建的情形。例如,在主城門(Porta Marina)附近的城牆和部分相關建築,都有在殘跡上增補或修整的情形。若干折斷頃倒的希臘式石柱也都重行立起並加以修補。此外,有些富人所住的房子像House of the Vettii 和House of Venus 等等都已就殘跡加以完整復原,顯示出當時富人所居住宅的各種格局,裝璜和擺飾。不過這些建築物上增補和整修的部分,無論是在材質或顏色上都刻意與原來的殘跡有所區別,所以不會發生將古今混淆的情形。


菲奧雷利以利用白膏泥灌入人體形體空隙的方法所取得之人體形狀

龐貝遺址在保存上的另外一項特色是,它不只是保存了建築和器物等無機的物質,難能可貴的是,也保存了當時人類、動物和植物的形狀。這也是歸功於前面提到的菲奧雷利。他首先發明了利用白膏泥灌入人體和動物的形體空隙來取得其形狀的方法。這些形體空隙,是因為人類和動物屍體在膠結的火山灰中腐爛後所留下的。因此,利用這個方法,不但得以保存當時人體、動物和植物等的形像,而且也真實的顯示了它們在災難來臨時剎那間死亡的情景。這些展示無疑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總之,龐貝古城遺址,可以說是古蹟保存中的一個相當成功的範例。它成功的將研究、保存和觀光展示三者結合了起來。雖然這個成功的果實是來自於一個漫長和無數嘗試錯誤的過程。現在,每天有大量的觀光客,從世界各地來到這個遺址,他們一方面訝異於一個將近兩千年前的城市規模和文明,另一方面對於眼前所獲得的知識也有一份發自內心的滿足感。

這份滿足感的泉源,主要是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龐貝所展現歷史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遺址中殘跡保存的各種斷垣殘壁、器物設施、壁畫雕刻、和那一具具痛苦爭扎或仰或臥的人體模樣,無不最能顯示歷史的真實性。而透過長久而深入的研究,完全憑依證據所作的修整和復原,也最具有客觀性。這使得觀眾對在遺址上的所見所聞產生充分的信任感。

另一方面是龐貝所展現的歷史的全面性和生活性。從遺址的斷垣殘壁中,觀眾不只是看到一棟棟個別的建築物,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各個遺跡所串連起來的歷史全貌(total history)。從滿目蒼夷中,可以體會到維蘇威火山爆發時的鬼哭神嚎天搖地動;而從劇院、角鬥場、會堂、神廟、富商的宅邸、市井小民的院落、酒鋪、麵包鋪、公共澡堂、旅店、妓院,以至於馬路上長期被馬車輪碾壓所形成有如軌道般的凹槽、鑲嵌在路面上夜裡用來發光引路的熒石、路邊屋牆上所殘留的競選廣告和刻在大馬路上,指向妓院的那個引人發噱的男性生殖器路標等等,都將觀眾帶入兩千年前的那個車水馬龍、熙來攘往和燈紅酒綠的城市情境。

參觀了龐貝遺址,想想國內古蹟保存的現況,可以獲得許多啟發;而如何維持歷史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以及展現歷史的全面性和生活性,使研究、保存和展示三者能緊密的結合,並充分發揚古蹟的價值,無疑是我們在汲汲於尋求維護和保存古蹟良方的同時,所亟須深思的課題。

對考古有興趣的朋友,到義大利旅遊時,別忘了喲,一定要去拜訪這座重見天日的古城,順便可遊覽拿波里港和卡布里島,享受地中海式的浪漫風情,聆聽那熟悉而動人的義大利民謠,你會有滿載而歸的收穫。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館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