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考古勝地─龐貝(Pompeii)古城遺址
 
夏夜裡的甲蟲
東清灣的小船下水
 
 
 
 
史前館電子報第38期 2004.07.01 
   
 

東清灣的小船下水 文/張至善


東清灣的單人座拼板舟

  邁向酷夏的七月中,在報紙上看到了兩則有關於蘭嶼拼板舟的消息,一是蘭嶼鄉公所發佈的椰油社區於七月九日、十日舉辦大船下水儀式;另一則消息是2004年台東活水節系列活動蘭嶼獨木舟賽將在七月十七至十九日在台東森林公園中華大橋下活水湖舉行。為了舉辦這項活動,台東縣政府特別委託蘭嶼鄉紅頭、朗島、東清及漁人四個部落各製造一艘十人座拼板舟。而在本館的臺灣南島民族廳也有一艘八人座的拼板舟,也是由椰油社區製造的。本篇文章就來分享一次參與東清灣的小船下水的經過情形。

  蘭嶼的拼板舟是由27塊(大船),或21塊(小船)拼成船身,每塊板子都按照它所在的位置及功能差異來選擇不同的樹材,所有造船的技術是藉由部落耆老口述傳承下來的,並無文字記載。

  去年夏天,有一回看到一位老者在教導一位東清村的大哥製作單人拼板舟的技術,引來一堆村民圍觀,好奇的我隨口問了身旁的友人(那位老者就是他的父親)「有沒有打算自己也造一艘?」當時他沉默以對,我沒有得到任何回答。事後另一位朋友告訴我說:「蘭嶼人造舟是秘密決定的,因此他並不會直接告訴你他是否要造船。」我才瞭解到,即使朋友的物質生活已經和我們沒有什麼差異,但造舟對他們來說仍是十分慎重而需遵循過去禮俗和禁忌的。

  至於木材的選用,由於船隻出海、入港時需在海邊拖拉磨擦,因此船底龍骨需選擇耐磨的硬材,莖幹粗大通直 質地堅硬、耐腐耐磨 不易反翹的樹種,是船底龍骨的最佳選擇,如台東龍眼、蘭嶼赤楠、蘭嶼福木等;船首及船尾龍骨的選擇,幾乎一致的以欖仁舅為材料,東清這艘單人座的拼板舟製作時,簡單的觀察發覺材料並沒有使用到大量的樹種,大致以台東龍眼、麵包樹和欖仁舅為主,接榫的地方,有時也用一兩顆螺絲釘取代。但船身還是很仔細的精雕文飾一番。


盛裝前來祝賀的賓客在船主家中吟唱祝賀歌謠直到隔天清晨

  今年一月十日下水時,為表慎重仍進行傳統儀式,殺豬宴客。賓客約於下午時分紛紛抵達,聚在家中吟唱頌詞,由於主人並不會此種吟唱方式,因此是由家中長輩(舅舅)唱歌應答,這樣的吟唱持續一整晚,直到天明。黎明時,首先把堆滿小船的芋頭依分贈的數目分好成一堆堆,接著開始宰殺豬隻,此時現場頓時緊張忙碌起來,四處伴隨著豬隻嚎叫的聲音,宰殺後,就地引火去毛,並仔細切割,同樣的分成一份份的分送來賓及親戚。

  接下來船隻要下水了,盛裝的船主經過簡單的儀式,由大家合力將船扛至海邊,船主到海邊舀了一瓢海水,帶著一條魚,在船上祝禱,祈求船隻帶來良好漁獲,便由親戚下水試駕,划到較外面時,還看到船上的人嘗試在海上換換位置,看看船隻的操作性。當試划的小船回來時,從大哥寬心的表情,我知道這艘小船是沒問題的。

  其實大哥早有捕魚的動力小艇,但是為什麼還要自己造舟呢?顯然不是只為了捕魚,這中間還有什麼是他想得到的?與其用文化傳承這樣的語句來形容,我覺得應該就是生活智慧、生活知識的傳遞。我還記得當小船划出岸邊,在海上搖擺漂曳時,岸上的村民一雙雙引領眺望的眼神,是那麼的自然、堅定,帶給我莫名的震撼和感動,這就是他們選擇的生活吧,我想。

﹙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約聘助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