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 數 |
內 容 摘 要 |
435
| ♦「繁花似錦 人情之美─東亞織品展」佈展側記
♦為部落長青喝彩:永續記憶的行動起點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博物館帶給我的全新體驗
|
|
434
| ♦ 談老番社遺址近年之考古調查
♦ 透過孩子之眼看原住民人權議題與歷史傷痛:細雨的淚水之路
♦ 2020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你好,骨頭!
|
|
433
| ♦ 共作屬於當代人群與土地的展覽:七步走•找東C─2020年東區原民館聯合策
♦ 發現考古遺址,然後呢?
♦ 少年會所:卑南族的「男子學校」
|
|
432
| ♦ 甜蜜的歡愉與苦痛:戰後的馬紹爾群島居民飲食
♦ 考古人的百寶袋:戶外調查篇
♦ 臺灣臺東的尺骨尖器及其相關問題初探
|
|
431
| ♦ 卑南人骨整飭記事
♦ 從花蓮縣崇德考古遺址談遺址保存與居住權的進退兩難
♦ 淺談臺灣岩石分布與史前石器
|
|
430
| ♦ 1980年的一堂考古課:卑南遺址發掘四十週年「搶救考古檔案回顧展」
♦「考古耕人─幻影紀事展」觀眾問卷分析簡易整理
♦ 史前館「藏品查詢系統」的發展演進及使用簡介
|
|
429
| ♦ 植物園文化的縞狀陶
♦ 花岡山遺址的甕棺
♦ 尺骨尖器及其相關問題初探
|
|
428
| ♦ 看見西拉雅族──南科園區祈福儀式
♦ 總統的南島禮物:國史館文物委託管理記事
♦ 「蕃藝書屋」林明德先生及《南島時報》
|
|
427
| ♦ 「食代力量」,談飲食啟動的在地力量
♦ 藝術介入的博物館展示與地方實踐──側寫「考古耕人—幻影紀事展」
♦ 認識爪哇地區的樹皮紙dluwang
|
|
426
| ♦ Covid-19傳染風險下博物館擬定公眾開放策略(下)
♦ 透過孩子之眼看原住民人權議題與歷史傷痛:查尼的秘密小徑
♦ 一起真正的拿麼厲害─「Malmananu-拿麼厲害」特展側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