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一):展題介紹

考古探索

  多元視角的考古學:從臺灣考古學年會新議題談臺灣史前史廳更新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研典組日常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6月20日,南科考古館「與土地共舞-自然與人共譜的臺南特展」開幕,再現臺南27,000年以來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從環境變遷探討人與環境交互的影響。回應環保議題,本次展示方式減少近7成木作原料,落實減碳淨零。

  當日南科館亦同步開放沉浸式互動劇場線上預約,以《穿梭時空-史前歷險記》為主題,將5G技術融合考古文化展演內容,觀眾可經由5G手機與270度螢幕互動,穿梭史前時光隧道,為感官帶來更多層次的觀賞體驗。

文‧圖提供/林弘君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94期 2023.7.1
 

  史前館長年收藏、研究原住民藝術家、其作品及軌跡。6月21日起,奠基於典藏與研究成果,推出「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探討1980-90年代原住民創作者追尋自我身分,和其文化成為國家文化重要內涵的歷程。

  除了被轉譯成為展覽的文本內容外,學界研究成果也從各種面向應用於博物館中。甫落幕的臺灣考古學年會中,學者及從業人員交流研究新知、新科技的實務應用、與知識的公共推廣。這些革新也逐漸進入博物館,成為研究、展示、教育推廣的利器。

  七月起,博物館迎接新一批實習生,在此度過暑假、實踐所學、並結交夥伴。本期實習生分享去年暑假的工作經驗,在考古現場、工作室、和博物館的各個角落學習知識及技能,對將來生涯更有規劃。

 
 

「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一):展題介紹

文‧圖提供/盧梅芬


特展海報(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製作、提供)

策展源起

  2017年,時任文化部部長鄭麗君提出「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其總體計畫目標與精神,包括對臺灣藝術史進行多元複數藝術觀點的重新研究、詮釋與推廣;更希望有助處於邊緣的藝術史研究,在遲滯多年後得以重新被重視。

  在上述政策下,2021年本館執行原住民藝術購藏,主要購藏對象為:一、1980年代前的重要創作者作品,其中幾位於1990年代臺灣本土化時期,被主流美術界重新重視或「發現」(註);二、1980至1990年代原住民藝術轉向強調「個人藝術家」的重要創作者作品。

  而這個「個人藝術家」浮現及原住民創作者被主流美術界重新重視的時期,也正是臺灣解嚴後的民主轉型時期。此奠基於前述藏品的特展,就是要訴說這個時期特有的社會與藝術現象——身分的追尋。

詳全▲TOP

 
 

多元視角的考古學:從臺灣考古學年會新議題談臺灣史前史廳更新

文‧圖提供/王仲群   


2023臺灣考古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主視覺(臺灣考古學會提供)

  「臺灣考古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是考古學界一年一度的盛事,今年度(2023年)在6月17-18日的週末於國立臺灣大學博雅教學館舉行,共計有25篇會議論文及14篇海報發表,觸及的面向十分多元,同時有許多實務操作的嘗試。涵蓋的主題包括:透過物質遺留或成分組成觀察區域之間的交流互動、聚焦歷史時期的陶瓷研究、考古現場的新方法實作與規劃、器物分析及方法論應用、飲食與動植物利用等等,最後還有一場別開生面的產官學研互動圈論壇,讓學生或者從業人員可以認識當代考古學不同的面貌與實踐。研討會議題十分眾多有趣,礙於篇幅只能摘舉三個特別吸引筆者注意的主題略作討論。

詳全文▲TOP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研典組日常

文‧圖/洪一云

擔任暑期營隊隊輔

緣起

  今年暑假是我第二次到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實習。這次進入史前館的研究典藏組考古學門,跟前年在南科考古館完全是不一樣的經歷。在第一次實習的過程中,我更加確定要往考古學發展,所以在今年選擇到康樂本館的研究典藏組進行實習,希望能有機會接觸到更學術性的一面。

考古現場

  今年非常有幸可以參與卑南遺址南側試掘計畫,主要進行紀錄、測繪等工作,還有後續的標本整理。以往對於考古工作的認識都來自書本、影片等等,僅能夠片斷地了解考古工作。參與試掘時,我學到一件很顛覆印象的認知,就是在考古現場不只要認識從土裡出來的東西,更要認識地表上的環境,以及這塊土地的背景。例如本次現場位於香蕉園的中間,種植香蕉過程中需要插竹竿,且竹竿插進土裡的深度不一。若不了解這些,可能會將竹竿所遺留下來的痕跡當作柱洞之類的遺跡,這樣就有可能產生誤會。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
    時間:2023/6/21(三)~2024/2/18(日)
    地點:康樂本館第一特展室及第二特展室
  • 海上人:阿美族遠洋漁生特展
    時間:2023/5/3(三)~2023/12/31(日)
    地點:康樂多功能空間
  • 直擊!博物館後臺特展
    時間:2023/5/10(三)~2023/12/31(日)
    地點:康樂本館B1展示中庭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2年7、8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康美│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