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國際頻道
  談鳥居龍藏手稿的再現與解讀——記臺日合作的實體訪問行動

博物館頻道

  想像化為真實:南島廳的上架旅程(下)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夏日館中--走一段史前之路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這陣子往來臺東車站與南王社區之間的你,是否有留意到,在文昌路涵洞附近的擋土牆上,多了一座色彩鮮明的立體裝置?人獸形玉耳飾變成與人等高的雙人搭檔、卑南大溪旁喝水的洞洞豬陶偶、雨水帶來富饒稻作收成、穀物儲放陶罐才好越冬……這是平日往來於台北和金門之間的插畫藝術家57,以奇幻童趣的風格轉化3,000年前卑南遺址上繁盛的史前文化,重新詮釋當時的生活場景。

文‧圖/黃郁倫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93期 2023.6.15
 

  近年來,人類學與博物館學益發重視「源出社群」——文物原先歸屬的社群——之主體性和自我詮釋。面對學科和殖民過往交纏的歷史,今日的博物館希望以源出社群的知識觀為根基,成為社群和社會中各個群體溝通的平台。

  2021年起,史前館與日本德島縣立鳥居龍藏紀念博物館建立學術交流關係。在研究鳥居手稿的前期籌備階段,兩館館員一同拜訪數個鳥居曾踏查的排灣族社群,期望能在研究過程加入源出社群的觀點和詮釋。

  在博物館的展示中,源出社群的意見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期電子報繼續南島廳的上架旅程,看策展團隊如何因應硬體限制與文化詮釋等難題,實現、檢討、或修正展示內容。

  透過學生實習計畫,史前館期望協助大學生們了解博物館幕後的工作實況。本期實習生分享展示教育組的生活,從工作中學習哪些新知,又在活動現場有了什麼不同於課堂學習的收穫。

 
 

談鳥居龍藏手稿的再現與解讀——記臺日合作的實體訪問行動

文‧圖提供/林慧仙


身穿紅黑原住民族背心者,為本次鳥居龍藏紀念博物館研究人員,日方博物館館長(左一)與獅子鄉鄉長(左二)共同連結著壁畫中族人,一同象徵攜手友好合作(史前館提供)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從2021年首次開啟了與日本德島縣立鳥居龍藏紀念博物館的學術交流工作後,每年都以線上會議的形式持續保持連線與交流熱度。在疫情趨緩並正式解除邊境限制後,2023年初,雙方終於第一次實現了實體見面互訪,也為彼此的研究內涵帶來更多元的視角與踏實的印證。連結著這樣的臺日學術交流關鍵核心,是127年前受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派遣來臺的人類學者——鳥居龍藏先生,他在1896年到1910年間,隨著日本對臺灣進行殖民統治的背景下踏上臺灣土地,並在臺灣進行共五次的原住民族人類學調查,期間他所留下的田野調查手稿共23本。這些手稿的解讀,正是臺日兩方博物館近期與未來積極合作研究的項目。

為誰而解讀

  早期的人類學研究,經常伴隨著殖民主義的發展而展開。臺灣在日本統治時代初期則有鳥居龍藏、伊能嘉矩及森丑之助等人來到臺灣進行原住民族調查,尤其當時具官派身分的伊能嘉矩,其進行研究調查的目的之一,便是為了有效幫助日本殖民政府的對臺統治。而鳥居龍藏在當時是屬於大學派遣,並不具有政府官員的角色,在當時這樣的學者身分可說能一定程度地與政治環境保持距離,維持其學術上的自主性。然而回歸到整體時代環境脈絡下,仍無法免除其學術研究成果與殖民主義之關連。

詳全▲TOP

 
 

想像化為真實:南島廳的上架旅程(下)

文‧圖提供/林康美   


部分展品的最終調整與加固只能在狹小的展櫃中完成

  上篇文章,我們走過策展初期的展示架構設計、文物選件、空間設計、與文物整理工作。2023年三月初,展廳裝修工程完成,南島常設展廳正式啟動上架作業。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來自四面八方的成員同心協力。

上架的地基:事前規劃

  展品上架——將文物擺進展示廳——是策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典藏」和「展示」都是博物館的重大責任,而這兩項目標往往相互牽連。當我們把文物從長年恆溫恆濕的典藏庫移出,放進因為通風、人流等因素而相對較難控制環境的展示廳時,從文物保存的角度來看,是將藏品暴露在較高的風險中。不過,若為了保護文物而讓它們永久放置在庫房中,無法作為展品被公眾親近、觀看、與認識,也不是社會所樂見的情況。因此,如何在保障文物安全和向公眾開放之間求取平衡,是每一檔展覽幕後的重要工事。

詳全文▲TOP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夏日館中--走一段史前之路

文‧圖/賴姵璇

考古學門盤點時為藏品吸塵

實習的契機

  我在升上大四這年暑假期間,面臨了人生一個重要的交叉路口,就是選擇實習與否。已經開始製作畢業專題的我其實無須實習,在這時實習更是一種負擔,不僅要花費時間與精力在其中,同時內心也感到許多的懼怕,不知道未來一個月會面臨到什麼情景或困境。但經歷幾番掙扎過後我毅然決然選擇嘗試,畢竟待在舒適圈已久,也想勇敢地踏出去走一遭,積累自身的歷練。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是我唯一的選擇,不僅是自己想嘗試的領域,更與系上所學有所相符,我很高興最終有幸獲得在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實習的機會。

獨特的經驗

  來到史前館實習前,我對於未來有一些問題與想像,比如錄取的組別--展示教育組--到底是在做什麼?看了些實習經驗分享後,想著是不是會做導覽解說及教育推廣等相關性質的工作?沒想到,今年史前館打破往年各組獨立進行的壁壘,改以混合式的實習規劃,除了本身組室的工作以外,也可以按照意願去參與其他組室的工作及活動。當時我高興壞了,畢竟原先報名時在幾個組室間有所猶豫,儘管最後選擇了展示教育組,但內心仍對研究典藏組的人類學及考古學領域等部門也都頗感興趣。得知這次史前館內部對於實習生的安排後,我心中竊喜一番,希望有機會可以嘗試不同的領域,並能藉實務經驗來了解自己的興趣。在史前館的短短一個月,每天都過得非常充實,接觸的面向也十分廣泛,以下簡單分享在各個組室裡接觸到較為深刻的業務。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海上人:阿美族遠洋漁生特展
    時間:2023/5/3(三)~2023/12/31(日)
    地點:康樂多功能空間
  • 直擊!博物館後臺特展
    時間:2023/5/10(三)~2023/12/31(日)
    地點:康樂本館B1展示中庭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2年5、6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康美│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