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古陶墨色─史前黑陶陶器製作實驗暨教育推廣活動紀實

話題‧話語

  臺東出名鯉魚山

回想‧迴響

  2020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從課堂走入博物館的日常世界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線上環境教育課程

  史前館自成為環境教育場域以來,持續響應當代環境議題,並發起守護環境行動。2020年史前館因應疫情發展,嘗試辦理非同步遠距教學,今年度,運用線上教學平台辦理線上環境教育課程,並推出與疫情相關主題課程。

  因應疫情時事,史前館設計出與疫情相關之主題課程-「疾病二三事」。課程目的是為了讓學員認識自古以來疾病與人類的發展關係、疾病與環境、人畜共通傳染性疾病、當代新興疾病的預防及處置方式!藉由課程,讓學員對於疾病有基礎的認識,並積極面對疫情發展。

  史前館環境教育課程藉由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學員認識腳下的土地正在發生的事。現在線上環境教育課程服務開跑,場次有限,歡迎學校立即預約報名。詳情請洽康樂本館089-381166#561 孫先生。

文‧圖/史前館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45期 2021.6.15
 

  如何讓現在的人們感受三千多年前製作陶器的經過與現場呢,那麼最好的方式當然是來一場結合數據與想像的實作囉!南科考古館與財團法人樹谷文化基金會於2021年3月底與4月初合作辦理史前黑陶陶器製作與坑燒活動,帶大家實際經歷從陶土捏塑、器物陰乾到燒製、悶燒與開爐取件的過程。當取出陶器時,看到一部分陶器接觸空氣後器表顏色由黑轉紅的感覺真的好特別! 

  相信疫情期間大家都很想出來走一走,但是這段期間一定要忍耐不要出遠門甚至是減少出門次數喔,有想要去的地方先上網做功課,多了解當地的自然與人文,到時候可以玩得更盡興。臺東市區有一座鯉魚山,在不同的年代都有各種故事與紀念物留下來。登高走一趟鯉魚山,是很好的運動,而認識不同群體、人們對於鯉魚山的口傳故事與背後的歷史脈絡,更能夠了解臺東人文薈萃的特質。

  想來博物館解鎖新技能嗎?那麼來跟著典藏部門學習,一定可以讓你知道怎麼製作無酸紙盒,怎麼切割槽模,幫文物打造適合他們好好住在博物館的家。在一再重複以及需要細心、耐心操作的過程中,總能讓人深刻體會到典藏工作之於文化資產保存的必要性。跟過典藏管理的流程,真的會很佩服與感謝能為文物日復一日付出的工作人員,這絕對不只是一份養家糊口工作,更是一份文化資產保存志業。

 
 

古陶墨色─史前黑陶陶器製作實驗暨教育推廣活動紀實

文‧圖/宋昱潔


將已陰乾的陶器逐件以環狀圍繞的方式放入填入木柴的坑中

  考古出土遺留資料顯示,臺灣西部地區於距今約35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以黑色陶器為主流的史前文化,以中部地區的營埔文化及西南部地區的大湖文化為代表。此時期的黑陶陶器做工精緻,與前後期所流行的紅陶陶器在質地、型制上皆有明顯差異,表現出不同的文化特色,而灰黑色的特徵也反映與紅陶陶器相異的製作技術。

  南科園區及鄰近樹谷園區的考古遺址中,發現大湖文化層者有20處,約占兩園區考古遺址總數的一半,發掘出土大量的黑陶陶片與陶器。過往臺灣考古研究中有關史前黑陶製作工藝的論述,主要參照現代陶瓷製作技術,認為是以「還原燒」的方式讓陶瓷坏體呈現出黑色。

  所謂「還原燒」,指的是陶瓷器在燒製過程中處於缺乏氧氣的還原氣氛下,還原性氣體(如一氧化碳)無法從空氣中獲得所需的氧,轉而奪取胚土內含的金屬氧化物的氧原子,使這些氧化物產生化學變化,生成低價的氧化物,或是被還原為金屬,使陶器呈現出金屬原本的灰、黑色,而非氧化後的紅、黃色。相對於「氧化燒」須保持空氣供應暢通,「還原燒」則是需將陶器與柴火密封以造成缺氧悶燒的效果。但由於目前在臺灣史前遺址中並未發現陶窯遺跡,因此研究者推測當時的人們可能是以露天燒或坑燒方式燒製陶器。在這兩種較容易受外在環境干擾的燒陶方式中,如何保持陶器和柴火能穩定持續密封悶燒,不只是對老祖先們技藝的考驗,也是對我們現代人深入探索古人生活的挑戰。

詳全▲TOP

 
 

臺東出名鯉魚山

文‧圖/傅鳳琴


山下新設的解說牌中標示鯉魚山古稱「鰲魚山」

  網路上前陣子流行一連串「我東漂了,那你呢?」的打卡熱潮,臺東超多秘境景點,讓您非去不可。特別推薦一個漏網景點—鯉魚山,位於臺東縣臺東市的市區,為一海蝕平台上的孤立小山,四周為沖積平原,是臺東平原上的明顯地標。魯凱族歌手沈文程創作的〈來去臺東〉便提到了鯉魚山:
  你若來臺東,請你斟酌看
  出名鯉魚山,亦有一支石雨傘
  初鹿之夜牧場唱情歌
  紅頭嶼、三仙台、美麗的海岸……

  這首歌的歌詞歷數臺東名景,其中就以「出名鯉魚山」來形容此山。鯉魚山地勢起伏緩緩,綠樹如蔭景色宜人,步道設有涼亭、座位可供民眾休憩,有完整的木棧步道,依地形規劃有鯉首、鯉眼、背嶺及鯉尾等觀景平台,視野極佳。登鯉魚山可環視中央山脈、臺東山脈及太平洋景觀,北眺都蘭山、猴子山、石頭山、虎頭山、利吉惡地及卑南山斷層。山頂俯瞰臺東市區,錯落的市區建築,大海環繞其前,晴空萬里時還可遠眺蘭嶼及綠島。

詳全文▲TOP

 

 

2020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從課堂走入博物館的日常世界

文‧圖/謝瑀茵


在密室中製作無酸紙盒

  2020年夏天,一個人從臺北來到臺南。很多人問我,既不是臺南人、也不是在臺南讀書,為什麼會來到南科考古館實習呢?選擇來南科考古館實習,其實充滿了各種挑戰,無論是尋找短期住宿的地方、交通問題或是適應外地生活等等。

  然而在經過兩個月實習生活後,現在我可以很肯定地說選擇來到南科考古館實習是非常值得的!很幸運的,在南科度過一個美好而充實的暑假,實際接觸了博物館的文物典藏管理、保存、維護作業,讓我從課堂進入了博物館的日常世界。

典藏管理

  在南科館這兩個月,接觸到非常豐富的實習內容,包含典藏管理、文物整飭、特展支援、文物搬遷等工作。實際進入博物館參與典藏工作後,會發現典藏管理工作的日常是樸實而瑣碎的。典藏工作雖然不如展覽工作般容易受到眾人熱烈關注的目光,但卻是默默在幕後支持博物館運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份。曾有學者說:「典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則是博物館的靈魂。」藏品是博物館一切功能運作的基礎,研究、展示、教育活動等博物館的核心都是建立在藏品之上。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有兩個唷!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拿麼厲害,在部落!
    活動時間:2020/9/21(一) ~ 2021/9/19(六)週二至週六 11:30-17:00
    地點:
    ◆ Mena'u i Kasavakan 看見建和
    建和部落鹿寮(臺東市建和里建和二街71 巷30 號隔壁)
    十人以上預約參觀請洽Alikay 潘晨綱0925-011-748
    ◆ Venaquan 在小米裡得更新
    拉勞蘭小米工坊(臺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10 鄰21 號)
  • 海想聽,成功潮流生活特展
    時間:2019/11/1(五)~2021/12/31(二)延展
    地點:臺東縣成功原住民文物館(台東縣成功鎮民富路43號)
  • 歌,住著誰的青春:唱出太魯閣族的時代歌謠
    時間:2020/11/21 ~ 2021/12/31( 週一至週六)9:00-17:00
    地點: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 花蓮縣萬榮鄉萬榮村124 號)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 ─七腳川(Cikasuan)戰役110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日)~2022/12/31(四)(週日休館)延展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1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26號)

 》教育推廣 

  • 史前館空間共感藝術實驗駐村計畫系列三之二『馬武窟溪-東河遺址群』主題畫作開放預約導覽
    活動時間:2021/3/3~2021/6/30(每週三、六)10:00-16:00採預約制‧本館學術活動中心
    109年藝術家跟著考古學家一起到了小馬洞穴遺址、東河北與東河南遺址踏查,黃亦中藝術家在109年11月的駐村完成了兩幅創作。
    在一片深深淺淺的藍色之間,藝術家將他對馬武窟溪口新石器時代史前遺址的空間感受,一筆筆的描摹下來。溫柔的月光灑在靜謐的馬武窟溪口.我們在這裡懷想曾經生活於此的史前人群,南島語族的祖先。詳情查詢│預約洽詢│(089)381166#399、592
  • 110年度史前館環境教育課程服務
    活動時間:2021/1/1(五)~2021/12/31(五)
    史前館的環境教育課程藉由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學員從歡樂中學習臺灣的自然生態、史前文化及南島文化。康樂本館自109年起進行展示更新工程,現階段休館中,將環境教育課程經由專業的設計及轉化成外展課程,將博物館帶到學校內。課程涵蓋:
    ◆家在哪裡 ◆搭乘時光機 -史前辦桌「器」 ◆小小考古學家 -「海」是很愛你 ◆小小人類學家 -你「視」原鄉島

    卑南遺址公園結合史前遺址現址、戶外自然空間以及展示廳,發展出多套環境教育課程等著你來探索,課程涵蓋:
    ◆穿越時空話卑南 ◆食事變!變!變! ◆尋找國家寶藏 ◆新角度看世界

    詳情查詢│預約洽詢│ (089)381166#561 孫先生(本館環境教育推動小組)(089)233466#210 張小姐(公園環境教育推動小組)

 》南科考古館

  • 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
    活動時間:2021/1/29(五)~2021/5/30(日)
    地點:南科考古館二樓特展廳

 》卑南遺址公園 

  • 環境教育外展課程【開放申請】
    活動時間:2020/11/1(日)~12/31(四)
    「在旅行時意外受困在卑南遺址公園展示館的我,遇見了一個名為瓦利的小男孩幽靈,他希望我幫助他找到幾個出土文物,那些文物蘊含著他與族人們的記憶,而記憶可以帶他回到一個叫『海境部落』的地方,但那些出土文物似乎都被研究人員鎖在保險箱內了,該怎麼辦才好呢?」卑南遺址公園限定《風暴之子》實境解謎活動,等你來破解!
    活動費用│酌收材料費200元(附解謎包,另購門票,破關後可獲得特製紀念品)
    活動對象│親子、一般民眾 報名方式│現場報名即可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0年05、06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