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移居東臺灣的「平埔族群」

話題‧話語

  看不見的紅樹林

回想‧迴響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各式各樣的準備,是為了更好的成果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穿越三千年的風—《風暴之子》解謎探索

  「在旅行時意外受困在卑南遺址公園展示館的我,遇見了一個名為瓦利的小男孩幽靈,他希望我幫助他找到幾個出土文物,那些文物蘊含著他與族人們的記憶,而記憶可以帶他回到一個叫『海境部落』的地方,但那些出土文物似乎都被研究人員鎖在保險箱內了,該怎麼辦才好呢?」......

  卑南遺址公園限定《風暴之子》實境解謎活動在4/1-4/5一連舉辦了5天,總計67組人馬來挑戰,有人花費40分鐘即解開謎題,有人玩了2小時還陷在迷霧中。此次卑南遺址公園首次嚐試以實境解謎的方式推廣史前卑南文化,活動過程中夾帶故事性與趣味性,以解謎方式引發學習,普遍收到良好回饋,尤其看到親子一起合作,認真的模樣特別令人感動,誰說史前的東西很無趣呢?下次你也可以來挑戰看看。

文‧圖/李麗雲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41期 2021.4.15
 

  有沒有想過,百年前你的祖先因為什麼機緣,遷移到哪裡而認識了誰,就在那裏一起生活互相幫忙成為了親戚。從西部來到東部的西拉雅、大武壠、馬卡道族相遇了落地生根,在日常生活裡成為互相扶持在一起的一群人。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去理解當代族群的故事。 

  現在廠房林立的南部科學園區,在數千年前曾經是紅樹林盤據的地方!這是如何得出的分析結果?南科館管理中心進行地表以下20公尺深度的地質鑽探研究,就A16孔號的土芯分析配合碳14年代測定及花粉分析,重建南科史前時代以來的自然環境演化過程。

  在博物館的工作有許多前置作業的小細節,如果沒有親自參與過這個流程,很難想像到底需要多少準備工作。那些重複、瑣碎、微小的工作內容,往往是堆砌起一個半天活動得以順利執行的重要基礎。在博物館實習,最能感受到這些小細節的意義。

 
 

移居東臺灣的「平埔族群」

文.圖/王勁之


大庄開向(2020年10月31日)。

一、移居花東地區的族人

  17世紀初期,西拉雅(Siraya)、大武壠(Taivoan)及馬卡道(Makatao)等不同系統的南島民族人群(今日通常被泛稱為「平埔族群」)原本居住在臺灣西南沿海及平原地區。因荷蘭、鄭氏、清代及日本等勢力相繼來臺發展,在土地競爭與商業交易中,這些南島民族漸趨劣勢,後來更在外來統治的強迫移居及漢族移民農業拓墾的排擠下,發生了多次的大規模遷移行動。

  1829年(清道光9年)之後,有些「平埔族群」逐漸往花東縱谷移居,並在1845年至1895年間達到高峰,主要是來自臺南、高雄交界的西拉雅族,高雄六龜的大武壠族。屏東平原的武洛、塔樓、阿猴等馬卡道社群,也於道光年間分南、東兩路遷徙。南路達今天的恆春一帶,以水牛向當地的排灣族換地居住;東路則越過中央山脈,曾在今日的大武鄉及臺東市等地區短暫居留,但與卑南族的緊張關係驅使他們繼續沿臺東縱谷往北遷徙。

  在初步安定後,他們又請當地的布農族人為嚮導,越過中央山脈返回西部邀請居於高雄六龜一帶的四社「熟番」及大傑顛社到東部開墾,其區域遍及今天臺東縣的關山、池上以及花蓮縣的富里、玉里一帶。而原先遷徙到恆春的馬卡道族,於1891至1892年間(清光緒17至18年),因四重溪大水成災,田園盡沒,而又再度遷徙至今天臺東池上一帶,與東路的族人會合。

詳全▲TOP

 
 

看不見的紅樹林

文‧圖提供/楊小青


臺灣島由花東縱谷斷層、屈尺-雙冬─潮州斷層及山前逆衝斷層三個主要斷層帶,區分成海岸山脈、中央山脈、西部麓山帶及海岸平原四個地質區

  臺灣島南北長約400公里,寬約150公里,處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會處,島上主要的構造線大致依板塊邊界呈北北東走向。臺灣全島在地質構造上由三條主要斷層區分成四個單元。第一條是花東縱谷斷層,代表約500萬年來呂宋島弧附加至歐亞板塊以後的板塊邊界;第二條是屈尺─雙冬─潮州斷層,區隔山脈與西部麓山帶;第三條是位在西部麓山帶與台地前緣的斷層,稱為山前逆衝斷層,與花東縱谷斷層同為臺灣目前最活躍的斷層帶。在山前逆衝斷層帶以東地區是早已褶皺隆起的丘陵地與山脈,斷層的西側則是尚未隆起變形的海岸平原區。

  臺灣山脈的隆起由北開始逐漸向南蔓延,臺南地區的西部麓山帶是近幾十萬年才隆起的新生山地,海拔高度遠比中央山脈或是北部的麓山帶來得低,高度通常不超過1000公尺,主要分布了百萬年前至今的淺海相沈積岩。推測這些岩層的原始沈積位置,應該在亞洲大陸邊緣大陸棚上,岩性以泥質砂岩和泥岩為主,因此有相當豐富的貝類、珊瑚、魚類等海相化石。

詳全文▲TOP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各式各樣的準備,是為了更好的成果

文‧圖/李宜玹


到月光海音樂會擺攤DIY活動是實習期間很難忘的經驗

  此次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實習,我選擇了遺址公園組,因為我較不喜歡靜態、太單一的工作,於是選擇了比較能夠與人群接觸的組別,也希望能學習到舉辦活動的相關事宜,增加一些實務經驗。

  從實習報到至七月十四日我們都在幫忙活動前置準備工作,需要割紙、灌顏料、剪貼、裝扭蛋、布置隔板、修改DM日期、捲海報等等,都是些需要做重複動作的事情,我慢慢感到勞累,一心覺得這兩個月就要在這些繁瑣簡單的事情中度過了,沒想到遺址公園的活動是從七月十五日才正式開始,有「史前玉匠人」、「考古小尖兵:暑期先修班」和「仲夏營隊:野生廚房系列之野味石竹!」等活動,實習生們被安排輪流去不同的活動現場幫忙,實習也開始變得有趣且豐富了。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有兩個唷!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館藏解壓縮:典藏、採集、轉譯及多元應用
    活動時間:2020/12/22(二)~2021/4/25(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
  • 拿麼厲害,在部落!
    活動時間:2020/9/21(一) ~ 2021/9/19(六)週二至週六 11:30-17:00
    地點:
    ◆ Mena'u i Kasavakan 看見建和
    建和部落鹿寮(臺東市建和里建和二街71 巷30 號隔壁)
    十人以上預約參觀請洽Alikay 潘晨綱0925-011-748
    ◆ Venaquan 在小米裡得更新
    拉勞蘭小米工坊(臺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10 鄰21 號)
  • 海想聽,成功潮流生活特展
    時間:2019/11/1(五)~2021/12/31(二)延展
    地點:臺東縣成功原住民文物館(台東縣成功鎮民富路43號)
  • 歌,住著誰的青春:唱出太魯閣族的時代歌謠
    時間:2020/11/21 ~ 2021/12/31( 週一至週六)9:00-17:00
    地點: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 花蓮縣萬榮鄉萬榮村124 號)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 ─七腳川(Cikasuan)戰役110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日)~2022/12/31(四)(週日休館)延展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1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26號)

 》教育推廣 

  • 彩繪史前文物創意貼
    活動時間:2021/4/17(六)14:00-16:00‧康樂本館學術活動中心
    史前文物變身Q版的樣貌,利用神奇的顏料調配色彩,創作獨特的裝飾小物作品,可以隨意貼在任何平滑面的物品上,讓色彩豐富你的生活,重複撕貼也不留膠痕。
    活動費用│酌收材料費100元│活動對象│國小學童、親子│報名方式
  • 史前館空間共感藝術實驗駐村計畫系列三之二『馬武窟溪-東河遺址群』主題畫作開放預約導覽
    活動時間:2021/3/3~2021/6/30(每週三、六)10:00-16:00採預約制‧本館學術活動中心
    109年藝術家跟著考古學家一起到了小馬洞穴遺址、東河北與東河南遺址踏查,黃亦中藝術家在109年11月的駐村完成了兩幅創作。
    在一片深深淺淺的藍色之間,藝術家將他對馬武窟溪口新石器時代史前遺址的空間感受,一筆筆的描摹下來。溫柔的月光灑在靜謐的馬武窟溪口.我們在這裡懷想曾經生活於此的史前人群,南島語族的祖先。詳情查詢│預約洽詢│(089)381166#399、592
  • 110年度史前館環境教育課程服務
    活動時間:2021/1/1(五)~2021/12/31(五)
    史前館的環境教育課程藉由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學員從歡樂中學習臺灣的自然生態、史前文化及南島文化。康樂本館自109年起進行展示更新工程,現階段休館中,將環境教育課程經由專業的設計及轉化成外展課程,將博物館帶到學校內。課程涵蓋:
    ◆家在哪裡 ◆搭乘時光機 -史前辦桌「器」 ◆小小考古學家 -「海」是很愛你 ◆小小人類學家 -你「視」原鄉島

    卑南遺址公園結合史前遺址現址、戶外自然空間以及展示廳,發展出多套環境教育課程等著你來探索,課程涵蓋:
    ◆穿越時空話卑南 ◆食事變!變!變! ◆尋找國家寶藏 ◆新角度看世界

    詳情查詢│預約洽詢│ (089)381166#561 孫先生(本館環境教育推動小組)(089)233466#210 張小姐(公園環境教育推動小組)

 》南科考古館

  • 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
    活動時間:2021/1/29(五)~2021/5/30(日)
    地點:南科考古館二樓特展廳

 》卑南遺址公園 

  • 2021卑南遺址公園定向闖關挑戰
    活動時間:2021/4/25(日)8:30-12:00‧卑南遺址公園
    結合4/18國際文化資產日與4/22世界地球日兩個重要議題,舉辦定向闖關挑戰活動,目前已連續舉辦第三個年頭,廣邀各界喜好定向運動挑戰的朋友與夥伴一同參與,為活動添加更豐富的趣味。 本次活動以電子打卡方式進行,賽制為積分制,每個點位有不同的任務與積分,其中亦包含不同主題的闖關體驗,在時間內取得最多積分者便獲得優勝,優勝者將獲頒精美文創禮品。
    活動費用| 報名費每組300元(含門票與活動相關講師及材料費)│更多資訊查詢
  • 環境教育外展課程【開放申請】
    活動時間:2020/11/1(日)~12/31(四)
    「在旅行時意外受困在卑南遺址公園展示館的我,遇見了一個名為瓦利的小男孩幽靈,他希望我幫助他找到幾個出土文物,那些文物蘊含著他與族人們的記憶,而記憶可以帶他回到一個叫『海境部落』的地方,但那些出土文物似乎都被研究人員鎖在保險箱內了,該怎麼辦才好呢?」卑南遺址公園限定《風暴之子》實境解謎活動,等你來破解!
    活動費用│酌收材料費200元(附解謎包,另購門票,破關後可獲得特製紀念品)
    活動對象│親子、一般民眾 報名方式│現場報名即可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0年03、04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