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仿學焦慮?認識原住民新興的學術活動

藏品放大鏡

  館藏選介:薩摩亞的ava木碗

國際頻道

  城市中的考古:走訪韓國首爾岩寺洞遺址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博物館花絮
 

七腳川戰役110周年紀念特展

  「感動的不是有多少華麗的陳設,而是這些內容與人最真實的互動。」

  策展的開始,曾經被質疑110周年的戰役,我們還能談什麼?我們談當代,策一個給未來的展。

  十年前我們談戰役的悲壯,十年後,我們談當代的可能。

  看似獨立環節的六個部落,其實背後是環環相扣的核心,沒有selal怎麼唱起malalikid立下taluan'的支柱,沒有耆老的記憶又怎麼戴上tingpih,如果池南服飾的改變是一種時代的必然,我們需要的是去了解在變遷的過程所蘊含的意義,從溪口旅北的第二代,看見他們與部落之間那條歸途。

  「從一個七腳川,找回屬於各自的樣貌。」

  殖民下,每一個人都不是贏家。拉到整個時代,我們從過去走到當代,那一條歸途,是一種從心認識自己的方式。七腳川戰役後的110周年,要用一個展覽讓所有人都能從此了解太難,但我們深深的期盼,能夠有一個地方,讓有一個想找回自己與歷史的人,有一個位置可以倚靠。

  也許,當我們仍然對土地無知,對歷史無感時,戰役與殖民,從未結束。

  邀請你們,一起前來。

文‧圖/邱健維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85期 2018.12.15
 

  每年電子報進入年底這個時候,心中都充滿感恩,又在追趕跑跳碰中經歷收穫滿滿的一年。在這裡祝福大家聖誕快樂、新年快樂,好好迎向充滿曙光的2019年!

  這幾年不管是臺東或是屏東都有好幾場以單一族群學為主題研究研討會,從卑南學、排灣學、魯凱學到阿美學,這當中透露了甚麼樣的訊息呢?歡迎大家來關心、了解及參與。

  對多數臺灣人而言,看到這個有許多腳的木碗,應該想不透這是做甚麼用的吧?這只來自薩摩亞的木碗,是神聖的禮儀用具,盛裝以某種神奇植物根部搗成泥狀後加水稀釋的飲品。就從這只木碗開始我們對大洋洲的了解吧。

  史前文化如何強化地方認同?韓國首爾江東辦理的「江東史前慶典」,希望大家透過參與慶典各種豐富有趣的活動與節目,了解腳底下的過去,以身為韓國人為榮而邁向未來。

 
 

仿學焦慮?認識原住民新興的學術活動

文/林志興‧圖/林頌恩

  最近原住民社會當中出了一種流行,即以族群為對象,以學為名的學術活動現象。例如「卑南學」(2013,2015,2017)、「排灣學」(2016-2018)、魯凱學(2017)、「阿美學」(2018)等等。其實,在更早以前,還有「賽夏學」(2004)。而據筆者觀,其中卑南、排灣及阿美學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有關係。不是在史前館舉辦,就是有史前館參與其中。2013年以來,卑南學每隔兩年舉辦一次,三屆均與史前館合辦。2018年第一屆阿美學,也與史前館合辦。排灣學自2016年起每年辦理,雖然不在史前館辦理,但是三屆以來均有史前館研究人員參與其中籌備,或參與發表文章及擔任主持或評述的工作。

  我們發現上述以族群為對象稱之為「學」的活動,辦理的方式,其實是彷照正式的學術活動舉辦。其籌備辦理,從邀稿、投稿、審查收錄、發表到彙集出版,均努力比照學術會議的型式辦理,而發表之文章,也多要求以學術格式撰寫。其實,以特定的人群為對象,然後加掛「學」為名的學術活動,並不只限於台灣原住民,事實上,在此之前早已有之,例如「漢學」、「藏學」(謝世忠,2006)。不過,筆者嘗試上網搜尋「客家學」一詞,並無所獲,「客家研究」倒是一串,甚至也有以地方為名的「學」活動,例如「花蓮學」(黃宣衛,劉惠萍,李世偉,2009) 。

詳全▲TOP

 
 

館藏選介:薩摩亞的ava木碗

文/王勁之‧圖/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學名為Piper methysticum的胡椒科灌木植物,主產於西太平洋地區,這種植物含有kavalactone的鎮靜成分,具放鬆減壓的作用。當地人會將植物的根部搗碎研磨成糊狀,再加入水稀釋並經過簡單的過濾後,成為一種泥水狀的飲品。這種植物及其所製成的飲品,在薩摩亞及大溪地皆被稱為ava,但在其他地方則有不同的名稱。例如在玻里尼西亞的紐埃、東加、庫克群島及馬克薩斯群島通常稱為kava;在夏威夷稱為awa;斐濟稱為yaqona;在萬那杜則是malokmalogu。在英語世界中所使用的名稱為kava,其實這是來自玻里尼西亞語言的英語借詞。

  在薩摩亞的傳說中,ava這種植物的出現,與其創造者及領導者Tagaloa有關。Tagaloa有兩個兒子Ava和Sa'a,其中一個兒子Ava在臨死前,曾喃喃自語地說他自己的墳墓將會為薩摩亞的人民帶來有價值的植物,果然在埋葬的第三天,墳墓長出了兩株植物。當Sa'a與他的孩子們在觀看植物時,一隻老鼠跑出來吃掉了植物,並且露出陶醉的模樣。其中一株植物是Tofo(甘蔗),另一株則是含有鎮靜成分,可製成飲料的神奇植物。人們稱這種植物為ava,藉以榮耀死者的貢獻。類似的故事傳說也見於東加及斐濟,雖然故事的情節稍有不同,但都是將死者的身體埋葬後,長出了神奇的植物,因此才出現了這種飲用品。

詳全文▲TOP

 

 

城市中的考古:走訪韓國首爾岩寺洞遺址

文‧圖/康芸甯


入場可見碩大的史前人類造型花燈歡迎嘉賓

  自1996年起,韓國首爾江東區於每年10月份皆會舉辦「江東史前慶典」(Gangdong Prehistory Festival),期望能增進社會大眾對於首爾岩寺洞遺址(Seoul Amsadong Site)史前文化的理解,以及強化地方認同。慶典由各式各樣豐富有趣的活動與節目組成,不論各個年齡層或家族成員都能夠在寓教於樂的情境下快速融入並體驗文化。

  筆者有幸參加了2018年的「江東史前慶典」,暗自觀察覺得現場猶如規模更大的「新北考古生活節」,可能因為位於首都近郊的關係,一般民眾參與程度頗高。在熱鬧有趣的活動當中,不禁激起筆者對於想要理解岩寺洞遺址的熱切。本篇文章是透過蒐集岩寺洞遺址的資料,經筆者整理改寫而成,希冀帶領有興趣的讀者們一同對這個考古遺址一探究竟。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請至臉書「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

    

特展:

  • 水保防災起步走
    時間:2018/10/5(五) ~ 2019/3/3(日)
    地點:本館
    二樓迴廊
  • 考古速報
    時間:2018/2/14 (三)起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B1通道
  • 音樂的慰藉: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中的共享記憶特展
    時間:2018/2/9( 五) ~ 2019/3/8( 五)
    地點:本館第一特展室
  • 史前國寶文創設計獎
    時間:2017/12/1( 五) ~ 2018/12/31( 日)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二樓迴廊
  • 與祖先對唱:海端鄉布農族Pasibutbut特展
    時間:106年9月15日至108年2月28日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馬修連恩聲音雕塑 《Consonance》
    時間:106年9月15日起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國家重要古物──白守蓮遺址岩棺展示
    地點:本館山之廣場迴廊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主題活動:

  • 愛分享聖誕市集
    活動時間:12/15(六)10:00-15:00
    地點:本館
    為拉近地方民眾與史前館間的距離,讓民眾自由近用館內資源,史前館今年同樣以「愛分享聖誕市集」結合地方文創業者、社福團體、愛心義賣與原住民風味美食攤商, 邀請大家前來體驗充滿聖誕氣息的史前館,也邀請現場攤商及民眾自由捐贈社福團體,一起愛分享、分享愛!
    活動洽詢│ (089)381166#756 張小姐、759 陳小姐、789 許小姐

教育資源中心:

  • 藍色。幻想│藍染棉布包
    活動時間:2018/12/15(六)14:00-17:00
    地點:本館教育資源中心
    以前的人重視環保,衣服的色彩皆來自天然植物,「藍染」即是其中一種,活動中將介紹藍染的植物、製作過程,並示範簡易的紮染技法,結合自己的創意,親自染作獨一無二的棉布提袋,隨時在生活中喚起最美麗的藍色回憶。
    活動費用| 酌收材料費200 元
    網上報名| 活動洽詢│ (089)381166#592、523
  • 聽繪本故事玩戳戳樂
    活動時間:2018/12/16(日)10:00-10:30
    地點:本館教育資源中心
    透過有趣的故事,可以涵融嚴密的思考,我們為孩子設計了精彩的故事與遊戲,全程參與聽故事活動,還可以當場玩戳戳樂遊戲!講者| 故事媽媽
    免費,每場限25 人,報名請洽(089)381166 轉523 或592。

  》卑南遺址公園 

  • 祖先生活智慧-- 木鱉子手工皂
    活動時間:2018/12/15(六)14:00-16: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木鱉子未熟的綠色果實已被現代人普遍拿來食用,成熟的果實富含抗氧化茄紅素、β 胡蘿蔔素、維生素E,融入手工皂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老祖先的智慧,歡迎您一同來共享。
    活動費用| 酌收材料費165 元
    線上報名;教師請上全國教師研習網報名 聯絡洽詢│(089)233466#210李小姐
  • 預約卑南文化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方案」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107年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文化公園DIY體驗活動方案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07年11、12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