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是原住民相當看重的傳統食物,象徵著家庭的財富,並且可以透過小米的相關儀式,確認社會群體成員身份。小米既是神奇的榖粒,也是文化傳承的種子。
卑南文化公園週定於四月十日至十六日舉行,同仁們設計了十項的闖關體驗活動,邀請您來共襄盛舉。
「古難歸類群」是從地質史上的古生代延續至今的一群浮游生物,在中生代發展到高峰,但由於形式變化很大、親緣不確定,因此在分類上學者傾向於運用型態特徵,歸屬於同一群﹙類科﹚。請大家來一窺這些神奇生命的奧妙。
本館教育資源中心舉辦”原住民水壺動手做”活動,講師現場指導參與者製作原住民傳統水壺。
奇妙的縠粒:小米 文/方鈞瑋‧圖/徐雨村
在原住民的傳統社會中,「小米」除了做為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在各族的社會、文化與祭儀中,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以布農族為例,在傳統的布農社會中,小米是農業祭儀的中心、象徵著家庭的財富,小米種植與收成是他們生活中最注重的事項,也包含著許許多多的禁忌與規定。
小米是從何而來的呢?在布農的傳說故事中,有這樣一則關於小米由來的故事:
卑南文化公園週起跑囉! 文/彭敏華
什麼是卑南文化?
什麼是大自然的生命場域?
這個蘊藏千年歷史的古文化之謎,將以創意的闖關體驗活動告訴你!
台東淨土地標─史前館卑南文化公園,將舉辦一系列闖關體驗活動,熱情邀你共享一幅幅由理想搭建起的遨遊空間。
卑南文化公園精心設計了十種闖關體驗活動,內容具有歡樂、好奇與知性的教育意義,很適合親子或學校進行校外教學時,帶領小朋友一起在歡笑中學習與成長,現在將十種闖關體驗活動的內容,介紹如下:【詳全文】 ▲TOP
什麼是「古難歸類群」? 文‧圖/蕭承龍
古難歸類群(Acritarchs)為親緣不確定的微小有機種,外形為變異很大的外殼(圓形、橢圓形、圓盤形、長形或多角形),由有機物組成,大小從7~100um,大部分小於150um。其表面紋飾可能是平滑、孔狀、顆粒狀、刺狀到突脊狀等,排列形式可能散亂無規則或是具有固定的位置關係─例如:局限於橢圓形外殼的兩極或圍繞著極端排列。有時候外殼是多重的,大致上其同心圓之膜是相當厚的;有時候其主要外殼的部分或全部被一個很薄的、時常不完全的外被膜包圍;有時其外殼具有一中生的凸緣或翼。 【詳全文】▲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