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嘗百草:從抗瘧疾草藥談原住民族傳統知識兼介紹《臺灣原住民族環境智慧》一書
文、圖/羅永清、莎伊維克‧給沙沙
布農族抗瘧草藥類型(本圖轉載自羅永清與莎伊維克・給沙沙合著《臺灣原住民族環境智慧》,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4年出版,231頁)。
|
有史以來,臺灣常被視為瘴疫之地,人們常為疾患所苦,即使到了19 世紀末仍未見改善。其中威脅最大的就是瘧疾,當時人們還不知道瘧疾是經由瘧蚊所傳播,以為是由地面升起的瘴氣所引起,這與歐洲對於瘧疾原名為Malaria 的認識相似,Malaria 由義大利文mal 與aria 所組成,為「壞空氣」之意。臺灣漢人也認為瘧疾與污穢的空氣有關,防治方法之一就是將睡床架高以防瘴氣。然而在束手無策之際,更常用「以瘧為鬼」來解釋,因此請道士畫符念咒、驅邪魔,或進廟拜神求庇護,也是司空見慣的防治方法(註1)。
臺灣原住民族的抗瘧過程,也是一部獨特的草藥醫學發展史,其中展現出許多原住民族人與環境以及草藥間的傳統知識,值得進一步研究。就文獻及採訪所得,探討如下:
當原住民族遭遇瘧疾等疫情肆虐時,最常採取的應對方式就是遷村搬離。我們發現,諸如泰雅族、太魯閣族、布農族等原本居住在海拔較高地區之部落,往往在遷居到低海拔地區後,遭遇低海拔潮濕區域肆虐的瘧蚊攻擊。族人不知瘧疾的病媒是瘧蚊,直覺認為是環境居所因素,因此以遷移作為對策;倘若無法遷移,族人就會檢討是否與天地、鬼神、祖靈或自然之間的關係有所違和。
【詳全文】▲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