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話題‧話語
  在景美人權文化園區,聽見悼念的歌聲

國際頻道

  都柏林之行

國際頻道

  馬雅城邦的普克式建築(上)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40期 2012.12.1

馬雅城邦的普克式建築(上)

文‧圖/夏麗芳

  馬雅族(Maya)是居住在中美洲心臟地帶的古代原住民族群,從事採集、漁獵、農耕的群居生活。西元前1500年到西元317年,馬雅人進入前古典時期,發展了天文曆法、象形文字、數學系統、泥塑與巨石雕刻等文明。西元317-889年的古典時期,城邦、宗教、政經、貿易等建設活動興盛;約西元1000年時,當托爾特克(Toltec)侵略者接管了猶加敦半島時,馬雅古典文明成為昨日黃花,許多中央低地區城邦的統治階層捨棄了城邦,帶著人民向北方遷徙,到達猶加敦半島中北部的丘陵低地區尋求生存,建立了奇琴伊察(Chichen Itza)、烏斯馬爾(Uxmal)、馬雅潘(Mayapan)、土倫(Tulum)等城市,繼續發展馬雅文明的蓬勃繁榮景況,形成西元889-1697年間的後古典時期。

  猶加敦半島考古遺址中的建築是馬雅文化鼎盛時期的傑作之一,而普克風格建築盛行於後古典時期(約600-900AD)的高峰期。普克(Puuc)的意思是「丘陵」,是指這個地區附近一系列山丘名稱和特別的古建築風格。盛行於鄰近的Uxmal,Kabah,Xlapak,Labna和Sayil等遺址,而被稱為魯塔普克(Ruta Puuc)或普克路線(Puuc)。這些遺址雖然仍以金字塔神殿和宮殿式建築為主,但與南方遺址用塊狀砌石堆壘而成的建築方式大不相同。

普克風格建築將基本元素鑲嵌成華麗圖案。

轉角處堆疊的長鼻雨神面具裝飾為普克風格建築元素。

大蛇結合網格菱紋等的普克風格建築元素。

普克風格建築的格式化鑲嵌壁面。

  普克建築為禮儀性建築,使用獨立的空間,入口和樓梯,寺廟和宮殿建築多為低矮且格式化的小屋形式,以土砂和小石子凝固成的混凝土作為主要建築材料,表面再貼上薄薄的石灰岩板。建築的外牆面有複雜裝飾,牆面被分割為上下兩部分,下方為素面牆,上方則用石塊精心鑲嵌成華麗圖案,和四個轉角處堆疊的雨神面具裝飾形成的雕帶圍住了整個府第,以同一圖案重複使用為特色,這樣的建築被稱為「普克式建築」。其雕帶最常見的主題包括大鼻瞪眼的沙克(Chaac)雨神面具、大蛇和柱欄,結合回紋、網格紋、菱格紋、蜿蜒形狀等幾何圖形要素裝飾建築物,這種裝飾元素的建築風格令人印象深刻。

  猶加敦半島上大多數的馬雅城市缺乏天然水源,只能像奇琴伊察一樣,利用石灰岩溶蝕形成的天然井進入地下取水。但在烏斯馬爾沒有天然水井又缺少永久水源,只能在地面建造水箱、蓄水池和複雜的飲水系統來收集雨水。為了向上天祈求關注,降下甘霖,沙克雨神遂成為馬雅人極為崇敬的神,並且成為大多數建築不可或缺的裝飾主題之一,說明了沙克雨神在普克地區特別受歡迎的程度。

  普克建築雖然宗教意識占主導地位,卻融入景觀、環境將建物呈現出很好的和諧,因此普克建築被視為馬雅藝術與建築的顛峰之作。普克建築使用混凝土基座的突破技術,使得砌體與飾面石材能持久保存,此種工法至今仍舊沿用。

普克式建築極致的馬雅城邦──烏斯馬爾(Uxmal)


馬雅普克風格建築代表城邦烏斯馬爾。

烏斯馬爾的總督宮是普克風格的建築代表。

  烏斯馬爾這座古馬雅城市,位於墨西哥猶加敦半島梅里達西南80公里處,坐落於Puuc小山村南邊古老的Santa Elena Valley山谷區,由於能適應不同海拔而擁有草地、草原和森林環繞的山區景觀。約公元前500年的前古典時期,希烏(Hun Uitzil Chac Tutul Xiu)家族開始統治這個區域,居住人口一度達25,000人,控制了整個北部馬雅地區。

  烏斯馬爾於後古典時期(公元850-925年)進行了大多數的建設,主要建設約於西元1000年以後告中止。烏斯馬爾後來加入奇琴伊察、馬雅潘兩城的政治聯盟,因而更加繁榮,為後古典文化鼎盛時期的代表性城市,並成為普克地區馬雅人的政治、經濟和宗教中心。西元1194年聯盟解體,馬雅潘入侵並佔領烏斯馬爾,希烏家族將首都遷至馬尼(Mani)之後,烏斯馬爾人口隨之減少而城市逐漸衰落。1450年左右,在紀年石碑刻上最後一次記錄,燦爛的文明遂告廢棄,湮沒於荒煙漫草之中。直到西班牙殖民時期發現了這座城市而重新被提及,19世紀的探險者留下了它的描述。烏斯馬爾建築使用切割得很好的石塊建造,而非容易毀損的泥灰黏合建材,成為少數幾個保持基本原貌的馬雅遺址之一。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烏斯馬爾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經過一些修復工作後,如今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

  據研究指出,人類對宇宙天體觀測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許多古文化以神秘方式建造了各種建築,表明了其間的關聯性。烏斯馬爾古城的市政管理範圍,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長約1公里,把數十座重要建築物安置在一條南北方向的中軸線上,利用地形形成集群庭院,佈局嚴謹而十分特殊、氣勢雄偉而富於變化,顯然考慮了星座和行星等天文知識。

  南神殿、鴿子宮、修女方苑的廣場在南北的中軸線上,軸線外之東面有大金字塔,東北面有總督宮,西北角有烏龜宮,北面有球場和祭司住所,中心最顯著處為代表了金星的魔術師金字塔,集結了馬雅文明之數學、天文、建築大成。金字塔西側的石階在夏至日落時分,正好對準西沉的太陽,所運用的精確天文曆法,反映了古馬雅人高度的智慧。因此,烏斯馬爾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天文台奇景之一」,可與英國巨石陣、柬埔寨吳哥窟比美。

  烏斯馬爾古城中許多宮殿式樣的建築,很可能是當時貴族和祭司的住所。建築雕帶上安排的雕刻裝飾精美有序,體現了古馬雅文明在建築藝術上的非凡成就,完全是純熟的馬雅普克風格,亦可說是普克式建築最完美的示範區。  

(本文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技士)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