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話題‧話語
  用一個部落樂舞的傳承故事來期待未來──兼談「kivala(我們交個朋友吧)── 一段臺、德部落樂舞交流情緣特展」

南島文化專欄

  分與合的徘徊──Hla’alua(沙阿魯阿)與Kanakanavu(卡那卡那富)的民族正名

博物館頻道

  難忘的回憶:2012暑期實習心得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38期 2012.11.1

用一個部落樂舞的傳承故事來期待未來──兼談「Kivala(我們交個朋友吧)──一段臺、德部落樂舞交流情緣特展」

文/林建成 圖/黃彥霖

前言

史前館與達魯瑪克部落合作樂舞展演。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於2004年至2012年在教育部經費支持下,從短、中、長程規畫辦理「臺灣原住民族樂舞教育傳承計畫」,陸續推動「在博物館搭起部落的舞台」、「部落的史前館日」多元族群交流與都會區樂舞分享,到樂舞的創新與部落劇場的嘗試,史前館一直站在中介平台扶植的角色,藉著樂舞工作也在找尋博物館與部落間新的合作與互動模式。

  8年來我們看到與史前館長期建立夥伴關係的各部落陸續成長,不僅傳承部落文化,在舞台上也鍛鍊出純熟的表演經驗,有足夠的信心展現自我。對史前館而言,原住民樂舞工作是項挑戰,從無到有均是工作人員多年來奔走於部落進行溝通、討論進而執行的結果,當中的期程規劃、辦理樂舞專業研習與表演行政工作等等,史前館在幕後扮演著成長的推手。我們以兩個工作目標「從部落出發回歸部落劇場的經營」、「博物館展演與文化傳承」自我勉勵,多年下來得到與部落一起成長的可貴經驗與友誼,事實上我們的努力與績效,也為國內推展原住民樂舞工作樹立了另一種可行途徑。

  今年史前館因為改隸等因素,整體計畫可能必須暫告一段落,檢視目標的執行,反思過去並策劃未來,我們試著用一個部落樂舞的傳承故事,來闡述部落樂舞發展的經驗與傳承的重要性,並期待未來的各種可能。

歌舞是部落生活的一環。

領唱者以parutavak(引導旋律)起音。

傳統歌舞的傳承與再出發

  歌舞是部落生活的一環,無分階級與文化程度,它是族人生活中傳播思想與情感的重要藝術表現。歌舞行為、觀念是整體部落文化結構,反映人與部落社會間的關係。

  parutavak主調旋律烘托下,摒除歌詞的外在束縛,易於在完全純淨的旋律空間中發揮音質、音域的美感,帶動整場氣氛。例如Nalivan即是parutavak(引導旋律)其中之一,也是現代仍流行於部落的傳統古調,於重要祭典或聚會,表達感謝、懷念等用途。

  早期歌舞以宗教祭儀為軸心,並落實在部落生活中婚宴喜慶等各項場合中,適時提供了儀式需求與歡樂的功能。近代各時期部落歌舞人才輩出,例如1970年代胡德夫的民歌、1980年代宋仙璋與陳參祥的傳統歌舞、1990年代編舞家Bulareyaung(布拉瑞揚)、2000年Matzka(宋唯農)樂團等名揚國內外,並得到各界好評。

  嘉蘭國小約於1986年陳再服擔任校長開始發展文康與傳統歌舞訓練,由排灣族宋仙璋、魯凱族陳參祥兩位老師負責指導小朋友。歌舞的天賦加上適當的練習,嘉蘭國小傳統歌舞團迅速脫穎而出,在南區、全省民俗舞蹈比賽多次獲得優異成績,也因此被臺東縣政府選定為接待外賓(國外團體)體驗異文化的學校。

Kivala(我們交個朋友吧)──一段臺、德部落樂舞交流情緣

嘉蘭村熱情的以歌會友。

嘉蘭村熱情的以歌會友。

  近代嘉蘭村對內排灣族與魯凱族融合相處,歌舞文化是溝通、凝聚社區意識的重要條件之一,背後因有相近的族群文化涵養,歌舞的媒介擔任著勾聯與傳遞的角色。對外,歌舞的展現往往是部落主體的象徵意義,嘉蘭村人擁有熱情的性格,習慣以歌舞會友(kivala)。

  在過去國家對外關係艱難時刻,民間交流成為外交工作主要推動事務之一。1986年臺東縣與德國Marktheidenfeld(馬肯田郡)結為姊妹市,雙方展開交流。1990年嘉蘭村曾以「嘉蘭國小民俗舞蹈團」20名團員為班底,與地方組成35人親善訪問團赴Marktheidenfeld並參加「埃賽巴樂團35週年慶典」,表演傳統排灣、魯凱族歌舞,受到盛大歡迎,從當地媒體特別報導中可以看出反映十分熱烈,連一起受邀出席之一的匈牙利代表團更是當場提出前往該國表演的邀請。

  從出發、歡迎儀式、拜訪、宴會、交流、表演到歡送等各場合,甚至在戶外參觀與德國民眾互動,嘉蘭村傳統樂舞團成員幾乎無處不歌舞,當parutavak旋律出場帶領,歌舞即表達心中的喜樂與感謝,也用歌舞帶動了現場氣氛,歌舞打破種族、語言等隔閡,更讓德國各界驚艷和疼惜。

  Marktheidenfeld與嘉蘭村的交流情誼延續迄今未曾中斷,兩地友人往返拜訪,皆受到最熱情的歡迎, 啤酒與小米酒相互交杯,藉著歌舞結下良好友誼,部落文化也傳播至遙遠的西方。這段樂舞交流經驗跨越國界連結友誼,史前館特別製作了「Kivala(我們交個朋友吧)──一段臺、德部落樂舞交流情緣」特展,不僅為嘉蘭村當代對外關係開啟了新的視野與記憶,也為一個時代、一項樂舞情緣記錄下有意義的句點。

結語

  22年的時光,可以由一個嬰兒成長為青年,當年出訪德國的團員多數皆己成家立業、兒女成群,他們僅是推動傳統樂舞教育下的一個代表性成果,同樣在此傳統歌舞文化涵養、教育模式中成長的嘉蘭村新生代,已在各地擔負起歌舞傳承的種子教師,例如曾擔任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首席舞者的弓家英、大王國中舞蹈老師侯元志,以及在東商、關山工商社團或部落青年會推動歌舞傳承的陳欣蓮、王曉金、孟智由、歐孝峰等皆有優秀的表現。

  相較之下,史前館8年的原住民樂舞教育計畫,要走的路仍很長,但是史前館規劃推展部落樂舞初具的成果,與嘉蘭村的歌舞發展雖然不盡相同,但整個傳承教育計畫,如同繞了一個圓回到部落,基本上以部落為主體傳承樂舞文化的精神是相似的。

  只是2012年的長程計畫正要開展,因為史前館改隸等因素,整體計畫必須告一段落,我們不得不慎重思考,如何將部落樂舞工作持續下去?也許用「嘉蘭」這個部落樂舞的傳承故事與經驗,告訴社會大眾,他們的努力值得肯定,原住民樂舞發展確實擁有無限的可能,我們有信心期待下一次或未來的開花結果。

註:詳見許常惠,1988,民族音樂論述稿(二),臺北:樂韻出版社,頁161-162。

Kivala(我們交個朋友吧)──一段臺、德部落樂舞交流情緣特展
時間:2012年11月16日至2013年3月31日
地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第一特展室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